中國當代藝術給第十屆哈瓦那雙年展帶來的當代性
世界上眾多的畫廊和藝術機構,像巴西圣保羅美術館、西班牙的瓦倫西亞現(xiàn)代藝術機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中國當代藝術方面。21世紀初,中國當代藝術議題的專業(yè)性、準確性已經為中國當代藝術贏得了世界重量級展覽的敬意。
在即將到來的三、四月份,第十屆哈瓦那雙年展將為大批典型的亞洲杰出藝術家作品提供完美的展示機會,并以茲紀念中國與古巴兩國之間百年來的友好關系。
生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青年藝術家的作品證實了不斷變化與發(fā)展的現(xiàn)實,同時反映了在不摒棄他們背景與文化遺產前提下對西方慣例的加速挪用。這些作品將在雙年展上呈現(xiàn)給觀眾。
通過這樣一場具有多樣審美與多方支持的獨具特色的展覽,參加雙年展的公眾將有機會對中國當代藝術進行公正的評價。
亞洲國家出現(xiàn)在本屆雙年展的有群展“中國當代藝術回顧”,以及兩位特邀藝術家劉小東和陳曉云的個展。
首次登陸古巴島的群展項目,最初是為2007年柏林亞太周的展覽設想的,它帶來六位中國藝術家陳波、仇曉飛、王承云、王慶松、熊宇和周文中的聯(lián)展。
按照柏林展覽的策展人Tereza de Arruda為哈瓦那雙年展的圖錄中對作品的闡述,這六位藝術家雖都有自己獨立的創(chuàng)作風格,但他們都代表了中國的當代性。
生于1973年的陳波將重點放在了日常生活上,他用很長的富有表現(xiàn)力的筆觸描繪出平凡人物身上的美。
更年輕的藝術家仇曉飛也選擇了表現(xiàn)平凡場景和人物。他保留了童年時期大量的生活場景和記憶,來揭示當下政治性與社會性兼具的行為方式。除了繪畫,仇曉飛還有裝置作品。
王承云的繪畫建立在城市的快速發(fā)展和社會邏輯之間的對話。一些年輕人的墮落是他一再重復的最重要主題。
王慶松用攝影作為反思中國和世界的媒介。藝術家創(chuàng)造的戲謔場景很多時候是對現(xiàn)實的扭曲。
Tereza de Arruda說,熊宇則處在一個異想的世界中,他的人物性別不明,與文本情境毫無關系地存在著。
周文中遠離了以社會現(xiàn)實主義為原則的學院式培訓,用異象和超現(xiàn)實主義場景來表現(xiàn)中國歷史。
劉小東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作為玩世現(xiàn)實主義的代表,他在雙年展中將有一個個展。其作品曾經在美國、法國等許多國家展出過。
另一位受邀藝術家陳曉云,是中國當代影像藝術的代表。其作品曾在意、美、法、德展出。此次由美國策展人Julia Herzberg將他帶到了雙年展。
Hezberg還推薦了韓國藝術家和策展人Yong Soon Min,他在雙年展上有個錄像作品展。
豐富的中國元素是此次雙年展的一大亮點。這些作品來自于社會主義、同時又是世界上社會、政治、經濟領域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中國,普遍證明了本次雙年展議題“全球化時代的整合與抵制”的緊迫和可信。中國當代藝術在哈瓦那雙年展的出現(xiàn),是林飛龍藝術中心陳列二十多年的作品的注釋,該中心從1986年的第二屆開始就是哈瓦那雙年展的組織者,它將雙年展的范圍擴大到了中東和亞洲地區(qū),為常被西方世界建立的標準孤立和排除在外的所謂外圍文化而奮斗。
【編輯: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