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國寶獸首追索:“出聲”容易 “出路”難覓

來源:新華網 作者:閆帥南 2009-02-25

  新華網2月24日電(閆帥南)北京時間24日的凌晨,從巴黎大審法院傳來的消息并未給忙碌焦灼數日的中國赴法律師團和牽腸掛肚的國人帶來任何振奮,更多的是意料之中--圓明園獸首的拍賣將如期開錘。國寶的"解救之路"再添荊棘。
 

  因“國恥”成“國寶”

  法國媒體自豪地將巴黎佳士得公司的這場拍賣稱之為“世紀拍賣”,然而國際媒體幾乎無一例外地在報道中點明:佳士得拍賣的鼠首、兔首銅像出身- -中國圓明園,獲取方式--劫掠。
 

  出身圓明園讓這對顛沛海外的文物披上了"國恥"的意味,如今"鼠首""兔首"將在法國被拍賣的消息自然把人們拉回那"野蠻與恥辱"的年代,很快點燃了中國民眾的愛國熱情,由近百人組成的律師團赴法的追索行動也備受矚目。阻止拍賣、歸還國寶--在劫掠文物回歸的問題上中國第一次響亮發(fā)聲。
 

  手持"人權" 賊喊捉賊

  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獸首銅像的拍賣方和持有人態(tài)度似乎開始軟化,表示同意歸還。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獸首持有人皮埃爾·貝爾熱竟公開地開出條件:愿將銅像送回圓明園,但要讓達賴回西藏。
 

  貝爾熱的“敲詐”引起了國際媒體對中法關系的關注。英國《星期日電訊報》22日稱貝爾熱的此舉無異于“火上澆油”。
 

  上海歐洲學會副秘書長張祖謙說:“拿所謂的'人權'來要挾中國,當年英法聯(lián)軍侵略掠奪時何曾想過人權。”法國網民對此也展開熱議,有法國網友這樣寫到:只要稍稍回顧一下文化歷史,就覺得臉上無光,為我們的祖先羞愧。
 

  貝爾熱本人甚至承認:“這很明顯是勒索,但我接受這種做法。”俗話說:偷來的鑼鼓打不得,皮埃爾·貝爾熱此番卻敲得如此賣力,把“圓明園文物”與“人權”扯到一起。明知理屈,卻仍拿人權的擋箭牌喊捉賊,這類的鬧劇只能給國際舞臺增添笑料,無它。
 

  2億天價 買不買?

  西方收藏界懷著借拍賣文物“狠宰”一通的野心,將獸首價格一路抬升到1000萬歐元一件,也就意味著中國如果回購這兩件文物需要花近2億人民幣。這遠遠超出文物本身價值的數字無疑是在利用中國人的愛國熱情再次掠奪。
 

  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謝辰生生動的詰問:“比如我們家里讓賊偷走一件東西,我們卻要再高價買回來?”
 

  中國國家文物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中國不會采取回購的方式買回屬于我們的東西,拍賣戰(zhàn)爭掠奪文物,于情于理不能接受。
 

  在一項網絡調查中,超過九成的中國網友認為,不應買賬,盡管現(xiàn)在國家富強有能力購回流失文物,但仍不能讓投機者利用中國人愛國熱情。
 

  “出聲”容易 “出路”難覓

  據文物保護專家介紹,中國追索文物有法可依。中國1995年簽訂了國際公約承諾不再追究在其領土之外的超過50年的流失文物,公約同時也規(guī)定,任何被掠奪的文物都應歸還。
 

  中國律師早就看到了訴訟的形勢對中方不利。首先單純以1995年的公約此作為法律依據似乎勢單力薄,如英美等國并沒有簽署這一公約。其次,有關文物問題的國際公約都規(guī)定了時效,而1860年發(fā)生的“搶劫案”到現(xiàn)在早已超出時效。
 

  華人律師任曉紅表示,這場官司非常難打,很多結果是可預料的,無論輸贏,訴訟本身的意義就在于喚起歐洲民眾對中國流失文物現(xiàn)狀以及歷史的意識。
 

  在歐洲的法庭上僅靠講述痛心的侵略史無法挽回國寶,中國律師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遠赴重洋對掠奪文物歸還問題發(fā)出聲音,本身就是一種進步。流失文物的追索道路注定漫長且艱難,但責無旁貸。

 

【編輯:姚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