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惡性炒作鼠首兔首拍賣可能是陰謀 炒家垂涎中國文物

來源:揚子晚報 2009-02-24

  今年的2月23日到25日,法國佳士德公司將拍賣我國流失海外多年的圓明園12獸首當中的鼠首和兔首。據(jù)說,拍賣總估價可能高達兩億元人民幣,消息一經(jīng)披露,在國內引起巨大反響。前不久,國內80多名律師自發(fā)成立律師團,準備打一場跨國官司,對兩件文物的持有人和佳士德拍賣行提出訴訟,阻止拍賣,追索國寶。這樣大的跨國訴訟追討失散海外文物,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由此也引出了另一個話題:百萬件流失海外文物,中國到底怎么討?

  

  首席律師對勝訴很有信心

  

  2月10日,法國巴黎出版的《歐洲日報》稱,由于來自中國的輿論壓力太大,法國佳士德已與賣主達成協(xié)議,取消圓明園兔、鼠首銅像的公開拍賣,改為私下交易。

  

  然而,時隔兩天,也即12日,佳士德發(fā)布聲明,否認取消公開拍賣,稱將拍賣的銅獸拍品擁有明確的法律持有證明,因此拍賣要如期舉行。此次拍賣的古董和藝術品超過700件,亞洲藝術部分的最大賣點就是鼠首和兔首銅像,拍賣主伊夫·圣羅蘭是聞名世界的時裝設計師,皮埃爾·貝杰是其生活和生意伙伴。去年6月,伊夫·圣羅蘭病逝,皮埃爾·貝杰決定將全部藝術品拍賣,用于建立一個致力于防治艾滋病的新基金會。

  

  此前,即2月9日,中國律師團已向佳士德和皮埃爾·貝杰發(fā)了律師函,鄭重聲明這兩件獸首是中國的,中國人將通過一切必要的手段追索回來。“同時我們還發(fā)出了一個聲明,告訴已經(jīng)或者即將報名的競拍者,根據(jù)國際司法有關規(guī)定,如果競拍者在競拍時得知獸首是被盜搶的贓物仍然購買,這種購買行為將不受法律保護。”

  

  這表明此事已正式進入法律程序。“相信我們的律師函會對他們有所觸動。”

  

  劉洋分析,按照程序,佳士德應在拍賣開始前一周左右對律師函作出回復——撤拍還是不撤拍。如果撤拍,律師團阻止拍賣的目的就算達到了。如果佳士德執(zhí)意拍賣,律師團將會啟動訴訟程序。“我們的高調訴訟,本身就是中華民族發(fā)出的不甘欺辱的聲音。因此無論勝敗,我們都是贏者。”劉洋說。

  

  像劉洋這樣組建律師團通過法律訴訟的方式,追索中國海外流失文物,在國內還是第一次。劉洋表示,他和律師團經(jīng)過仔細研究后認為,針對兔首和鼠首的訴訟在法律上沒有問題,成功的可能性較大。

  

  據(jù)劉洋介紹,為促進文物返還原屬國,1995年國際統(tǒng)一私法協(xié)會通過了《關于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其中明確規(guī)定,被盜文物的擁有者應該歸還該被盜物。法國是公約的加入國,而我國在1997年加入這一公約時還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保留具有追索被戰(zhàn)爭掠奪和被盜竊走私出境的文化遺產不受年限限制。也就是說,中國不放棄依法追索公約生效前,即1995年前非法出境文物的權利。無論何時,中國政府都有權索回那些被掠走的文物。

  

  更重要的是,公約規(guī)定了“發(fā)現(xiàn)原則”,即發(fā)現(xiàn)文物的所在地及文物持有者的確切身份之時起,3年內提出均有效。“所以,從我們知情的那天,也就是拍賣公司宣布拍賣的那天算起,目前還在時效之內。”

  

  據(jù)劉洋透露,目前律師團已搜集了世界上5次類似的起訴,其中4起勝訴,只有1起敗訴。“在法律上我們已做好了訴訟的準備,對勝訴很有信心。”他說。

  

  “原告”是否合理成焦點

  

  發(fā)出的律師函到目前為止,沒有法國方面的任何回應。對此,劉洋表示有行動比沒有強,“走一步都算是個進步。”

  

  劉洋稱此次追討,他們的時間表排得比較緊張,但這并不影響法院受理,“我們現(xiàn)在提交的律師函是最后通牒,如果法院沒有明確態(tài)度,就會提交訴狀,”劉洋表示趕在拍賣前,他們還會提交扣押拍品的申請書,這就相當于訴訟前的保全。

  

  盡管他們對于打贏這場官司,有一定的信心。但是起訴最關鍵的原告問題卻好長時間才解決。開始他們希望國家文物局、圓明園管理處等能成為原告,因種種原因,未能如愿。

  

  后來在香港注冊的一個社團法人、全球愛新覺羅家族宗親會的會長愛新覺羅·朱迪先生和律師團溝通,表示愿意做原告。愛新覺羅家族是滿清皇帝的后裔,圓明園獸首當時應該算是他們的家族財產。劉洋說,我首先問了他一個問題,你認為這個財產是公有財產還是私有財產?他說他認為是公有財產。我說那你為什么要作為原告來訴訟。他說我是中國人。如果拿回來,我要把它獻給國家。

  

  至于他是不是一個合法的訴訟主體,劉洋他們也在反復思考,因為他是經(jīng)過香港政府注冊的合法的社團,就是法國訴訟法所承認的一個團體。因為他畢竟和本案具有直接的牽連關系,在那個階段,被拿走的,至少還是皇家的東西。

  

  雖然律師團最后確定了由全球愛新覺羅家族宗親會作為原告,但高額訴訟費以及法院審判需要支付的相關費用又成了難題。后來,一家房地產公司表示愿意出資40萬元支持追索行動,律師團的工作才得以繼續(xù)。

  

  “雖然愛新覺羅家族宗親會作為原告身份有點牽強,在陳述的時候可能要很費周折才能使法官明白,但有原告總比沒有好。”劉洋說。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云霞在接受央視記者采訪時說,訴訟首先需要有法律依據(jù)。這個案件涉及到的法律依據(jù),應該是從國際法和國內法兩個角度來看。從國際法的角度來講,盡管我們中國和法國都共同參加了一些追索,比如說戰(zhàn)爭的掠奪文物的國際公約,以及比如說關于禁止和防止被盜文物的這樣一些國際公約,但是這些公約都是在近幾十年里面簽署的,這些公約本身并沒有追訴力,因為這個行為本身發(fā)生在一百多年前,要用今天的公約去追索一百多年前的行為,這個是非常困難的。我并不是特別贊成訴訟,如果說一定要訴訟的話,被告的選擇很重要。其實,我倒是覺得,如果真的成了一個案件的話,因為不可能找到當年的掠奪者,也很難找到他們的后裔,以現(xiàn)持有人為被告,也是可行的。

  

  至于國家文物局等不想作為原告,王云霞說,如果國家文物局真的有這種表態(tài)的話,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從一個國家機關的角度,它要做這些事情,它會代表國家的。那么它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很多的后果,比如外交上的,還有其他各方面的影響。如果說他做這個事情本身沒有太多的法律依據(jù)的話,他為什么要做呢?現(xiàn)在的做法是最好的,就是通過外交發(fā)言人來直接表明政府的態(tài)度,保留對這種被掠奪財產的一種追索權利,但是這些權利通過什么方法來行使,這是可以考慮的。

  

  關鍵的問題是,現(xiàn)在這個原告是有問題的。原告選擇愛新覺羅宗親會,也就是說,認為這個財產是屬于當年的清王朝的后裔的。我覺得本身封建王朝已經(jīng)被推翻了,它的財產完全應該是由國家來繼承。如果說我們贊同它讓愛新覺羅的后人追討這個文物,等于承認愛新覺羅的后人對清代的皇家財產有繼承權。

  

  惡性炒作可能是陰謀

  

  據(jù)專家介紹,流失海外的中國珍貴文物,有相當一部分是在中國近代,特別是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列強以及一些所謂的“探險家”以武力掠奪、不平等交易、盜掘、欺騙、走私等不正當?shù)姆欠ㄊ侄潍@得。

  

  對于流失在海外的中國文物,著名文物專家、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謝辰生認為,其中有幾種情況需要區(qū)別,一個是珍貴文物與一般文物,一個是過去出去的文物和現(xiàn)在出去的文物,一個是合法出去的文物和非法出去的文物。

  

  謝辰生說,對于珍貴的文物,只要能收回就一定要收回。一般的文物要視情況而定,不一定要全部收回,有的留在國外還能起到傳播中華文化的作用;對于過去和現(xiàn)在流失的文物,應該把重點放在現(xiàn)在,現(xiàn)在很多文物出去,馬上弄回來還能同時打擊犯罪。對于合法出去的文物和非法出去的文物,合法出去的可以買,非法出去的堅決不能買,買了就等于承認其合法性了。

  

  國家文物局有關負責人士在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了相同的意見。這位負責人說,國家文物局反對“用中國的錢”回購“中國自己的東西”。理由是,鼠首和兔首都是因戰(zhàn)爭原因被掠奪到海外的文物,根據(jù)國際公約,要在道義上進行呼吁和追溯,希望其返還。對于追回方式,首先不贊成拍賣,其次要尊重收藏家意愿,通過相應補償以回贈方式追回,同時也鼓勵通過基金會和個人捐贈的方式,促成回歸。

  

  據(jù)世界日報報道,《誰在收藏中國》一書的作者吳樹說,圓明園兔、鼠首銅像原來炒不到2億元人民幣。以惡性炒作炒到這個價碼,是一個國際大陰謀。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負責人表示,2003年到2004年,他們當時曾與鼠首和兔首銅像收藏者的代理人有過接洽,對方的報價是每件1000萬美元。專項基金認為報價過高,“無異于打劫”,此外由于其他條件尚不成熟,因而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吳樹說:“那些西方人把他們在侵華戰(zhàn)爭中從中國掠去的奇珍異寶惡意抬升價格后,再以天價賣給中國人。這是一場國際大陰謀。”吳樹指出,此事是有一個國際財團在運作,這是他們最后的機會。不管公開拍賣,或是私下交易,再不出手,以后價格會一瀉千里。隨著中國人對文物提高正確認識,就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研價值而言,鼠首和兔首銅像原本是不能炒到2億元人民幣的。

  

  律師團將采取抗議行動


  

  據(jù)東方早報報道,1995年,在羅馬外交大會上通過的《國際統(tǒng)一私法協(xié)會關于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中規(guī)定,任何因戰(zhàn)爭等原因而被搶奪或丟失的文物都應歸還,沒有時間限制。雖然1996年中國在簽署該公約時就聲明保留對歷史上被非法掠奪文物的追索權,但英美等國并未加入這一公約。此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先后制訂了一系列國際公約,包括《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國際統(tǒng)一私法協(xié)會關于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等。但在文物法律專家看來,整個規(guī)則體系只是由國際道義來維系,有效的約束機制匱乏。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云霞認為,由于公約是在近幾十年里簽署的,這些公約本身并沒有追訴力,因為這個行為本身發(fā)生在一百多年以前,那么要用今天的公約去追索一百多年前的行為,這個是非常困難的。

  

  劉洋認為,撤拍是最好的結果,可以達到買賣雙方及自身的三贏,如果拍賣照常進行,律師團將采取行動促使拍賣流拍。劉洋透露,到本月23日拍賣之前,法國學聯(lián)將組織學生進行抗議,中國留學生會聯(lián)合北京、上海辦事處進行抗議。一些法學專家則認為,通過外交渠道,通過中國政府和其他相關國家政府的直接、正面的談判與溝通,達成一個返還的協(xié)定,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有效的一種方法,或者通過發(fā)揮一些民間機構以及政府間機構的協(xié)調功能,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

  

  追討兔首和鼠首難度大

  

  以法律途徑追討中國圓明園兔、鼠首銅像,也有不同看法。

  

  據(jù)媒體報道,圓明園學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認為,通過訴訟來追索很難成立。這位專家表示,在通過訴訟方式追索流失文物成功的國外案例中,土耳其從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追索回被盜文物,也是經(jīng)過了很多年的訴訟,但其成功的關鍵因素是有人證、物證證明這些文物是被盜文物,而且其人證當時還健在。“而兔、鼠首已經(jīng)歷過至少五次轉手,沒有證據(jù)證明現(xiàn)在的收藏者是從圓明園搶來的,而法國也是保護私人財產的,所以訴訟很難成功。”這位專家說,“從邏輯上看,通過訴訟來追索也很難成立。就比如有一位中國收藏家收藏有一件乾隆官窯瓷器,這位收藏家的祖上與清宮沒有任何關系,那是不是就說這位收藏家持有這件瓷器就是非法的,故宮或者乾隆的后人就能通過訴訟把這件瓷器要回來?”

 
 

  著名文物專家、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謝辰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以法律訴訟追索海外流失文物,面臨很大困難,特別是對已經(jīng)流失海外很久的文物,因為“人家不講理你也沒辦法”。

  

  據(jù)介紹,2002年12月9日,以大英博物館和巴黎盧浮宮博物館為首的19家博物館,甚至無視有關各國文物歸屬權的國際條約,炮制了一個所謂《關于環(huán)球博物館的重要性和價值的聲明》,稱長期以來,這些“獲得的物品”,已經(jīng)成為保管這些物品的博物館的一部分,并且延伸為收藏這些物品的國家的一部分,等等。

  

  有沒有比較好的方式?


  

  王云霞在接受央視記者采訪時說,其實方式是很多的。最主要的方式我覺得就是外交渠道,通過中國政府和其他相關國家的政府,直接正面談判、溝通,達成一攬子協(xié)定,或者是通過某一件特定的文物,達成一個返還的協(xié)定,這個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有效的一種方法。如果這種方法短期之內實現(xiàn)不了的話,也可以通過發(fā)揮一些民間機構或者政府間的機構,政府間的一些委員會,通過這些機構,也可以做這樣一些工作。

  

  據(jù)介紹,中國政府有關部門也多次運用法律和外交手段,在國際公約的框架下,通過國際合作,成功索回流失海外文物。比如,1998年,從英國追索回從香港走私出境的中國文物3000余件;2001年,從美國追索回被走私的河北曲陽五代王處直墓彩色石雕像;2003年,從香港某拍賣公司依法索回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館被盜的49件珍貴文物等。

  

  謝辰生認為,追索海外流失文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對非法出境的文物我們要永遠保留追索的權利,我們可以等,一直等到他們對自己前輩不光彩的行為有所愧疚的時候。文明在進步。我相信這一天會到來。”

  

【編輯:姚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