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法律層面解讀獸首追索:原告身份尚有不確定性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高健 2009-02-20

  訴訟方式如何追討圓明園兔首鼠首

  本月23日,法國佳士得公司即將拍賣圓明園流失的十二生肖頭像當中的鼠首和兔首兩件文物,估價高達2億人民幣。這一事件引起了國內外廣泛關注。外交部發(fā)言人姜瑜2月12日公開表態(tài):中國對這些文物擁有不可置疑的所有權,這些文物理應歸還中國。

  目前,北京律師劉洋等八十余位律師組成的律師團決定以跨國訴訟方式,要求停止拍賣、歸還文物。面對一些尷尬和困境,律師究竟有哪些策略?劉洋律師從法律層面向本報記者做了講述。

  各國法律通常規(guī)定,對物權有爭議的物品不能拍賣,因此律師團已于2月7日發(fā)函,就是想先制止佳士得拍賣公司的拍賣行為。但到目前為止,拍賣行還未做出正式明確的答復,因此律師團近期將采取更進一步的法律措施。

  誰適合做原告

  當回到法律層面來看圓明園流失文物訴訟追討時,律師團首先面臨的是訴訟主體問題。根據法國《新民事訴訟法》相關規(guī)定,當事人必是在訴訟中與訴訟結果具有合法利益的人。此外,法律還規(guī)定,法律特別授予某些主體以進行訴訟的資格。被授予訴訟權利“資格”的主體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訴訟,但旨在保護他人的權益,這些團體是指合法登記的團體或協會,團體性質和案件必須具有事實上及法律上的牽連關系。

  律師團最終與在香港注冊的愛新覺羅宗親會達成一致,由其來做原告。但是,該原告身份還需要得到法國法院審核,確認其確實可以被授予原告資格。在原告身份是否符合這一點上,主動權仍掌握在法國法院,還具有不確定性。

  適用什么法律

  其次是適用相關法律問題。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無疑是合理的也是合法的,對于文物原屬國來說,索回文物的法律依據主要是國際公約。根據《國際統(tǒng)一私法協會關于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公約》(以下簡稱《公約》)規(guī)定,被盜文物的擁有者應該歸還被盜物。中法兩國都是簽約國,這是目前適用于本次訴訟最合適的國際公約。

  假設法國法院受理了,中國律師該如何跨國打官司呢?劉律師介紹,根據國際慣例,各國律師是不得以律師身份在其他國家執(zhí)業(yè)的,法國當地幾名優(yōu)秀律師已表示給予律師團無償協助。

  時效有何限定

  對于目前尚存的一些難點,劉律師也表示,因為《公約》規(guī)定,任何關于返還被盜文物的請求,應自請求者知道該文物的所在地及該文物持有者的確切身份之時起,在3年內提出。并且在任何情況下,自被盜時起50年內提出。這一訴訟時效規(guī)定給本案帶來一定阻礙,不過我國簽署《公約》時,書面表明我國不受3年期限限制,而是75年追索權,因此希望得到國際認可。

  此外,由于本案是新型的跨國訴訟,排除法律層面,還牽涉到政治、經濟等多方利益,因此案件是否會遭到地方保護、能否公平審理尚存疑問,目前對訴訟結果還不敢過早評論。但是,此次訴訟起碼是個大膽的嘗試。

【編輯:姚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