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中假畫案開庭,挑戰(zhàn)拍賣行業(yè)‘潛規(guī)則’”;“季羨林字畫藏品外流事件起爭端,如何善待文化老人成為社會關注話題”;“圓明園鼠首和兔首銅像在紐約進行拍賣預展,中國官方、民間一致反對”……
2008年對中國收藏界,不僅僅意味著藝術品價格泡沫的終結,更是一個關注文化、關注社會公益的時代的開始。于是,新年伊始,由CCTV《藝術品投資》欄目、《收藏界》雜志、《鑒寶》雜志等16家媒體聯(lián)合推選出的“2008中國收藏界十大人 物十大事件”中,這些話題,連同建立中國最大民間博物館聚落的創(chuàng)建者樊建川,以80高齡發(fā)起保護京杭大運河的古建筑學家羅哲文,和92歲高齡一生近乎隱姓埋名的畫家劉石平等人一起被推到了前臺。
“9月由美國華爾街引發(fā)的金融風暴給藝術品市場帶來巨大沖擊,”主辦方在將“金融危機沖擊藝術市場”列入“十大事件”的入選詞中寫道,“被稱為藝術市場晴雨表的蘇富比、佳士得秋拍整體成交率比前一階段顯著下降,頹勢盡顯。本土拍賣巨頭嘉德、翰海、保利、華辰等成交萎縮,買家觀望氣氛濃厚。北京798、宋莊等地人氣銳減,畫廊離場、轉(zhuǎn)租現(xiàn)象頻頻發(fā)生,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遭遇寒流,步入低迷。”
面對這樣一個“百廢待興”的藝術市場,多多反思我們的收藏文化,多多關注藝術本身,或許能夠為重建藝術市場新秩序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只有誠實的收藏才能叫證據(jù)
陳丹青作為此次推選出來的“十大人物”之一,在頒獎儀式上援引了英國人約翰·伯格的話說:“所有古代的藝術,都是政治問題。”也就是說收藏并不僅僅是風雅、是投資,而是保存歷史記憶和證據(jù)的有效行動之一。
陳丹青說:“約翰·伯格曾言,一個長期置身于歷史的民族,在選擇與行動時,比那些在歷史中迷失的民族,更自主,更自由。我們曾經(jīng)長期失去歷史記憶,還有大量失落的記憶,以及無數(shù)偽記憶——尋找記憶,分辨真?zhèn)?,靠的就是誠實的收藏,只有誠實的收藏,才能叫做證據(jù)。”
“過去三十年出現(xiàn)的民間收藏家并不只是收藏,而是搶救——羅哲文先生搶救歷史建筑和歷史遺跡,樊建川先生搶救真實的抗戰(zhàn)史與‘文革’史。歷史的傷痛,因為他們的搶救而有可能恢復局部的機能。”陳丹青措辭含蓄,語氣平靜。
而另一位入選人物,文物鑒賞家、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副主任王立軍,則在頒獎現(xiàn)場直指市場弊端,最近他剛剛結束了前往全國42個城市的收藏品鑒定活動,在他過目的60萬件藏品中,贗品的數(shù)量高達58萬余件。
92歲老畫家的“原生態(tài)”
告別了價格競逐,2009年或許就是推動收藏文化成長的最佳時機。正如陳丹青所說:中國的收藏行為剛剛跨越歷史斷層,和真相銜接;民間收藏家的熱情、規(guī)模、素質(zhì)、品質(zhì),還要幾代人的洗練,才可能望見先進國家同行的項背;而中國民間博物館及其收藏展示的機制,也還存太多內(nèi)部和外部的問題。
于是,當92歲高齡,一生近乎隱姓埋名的畫家劉石平先生出現(xiàn)在頒獎禮現(xiàn)場時,他已無聲無息地完成了對整個活動的概括。
這位老人曾就讀于北平藝術??茖W校,與李可染、席德進、吳冠中師出同門,藝術功底扎實全面,六十多年的繪畫生涯中,創(chuàng)作了上千幅作品,幾乎囊括了繪畫意義上的所有品種。然而提起劉石平的名字,除了他的家鄉(xiāng)父老外,幾乎沒人知道。他一生默默無聞,至今生活在河南省濟源市的深山之中,孤身一人走到今天。
“劉石平老先生是絕對的原生態(tài)。”《收藏界》雜志社社長高玉濤在接受《第一財經(jīng)日報》采訪時不自覺地提高了語調(diào),“我們對藝術家的評價試圖還原到藝術價值和文化含量這兩個原點,而劉石平始終信奉用作品說話,獨立于市場之外。”
首次面對聚光燈,劉石平似乎并沒有太多不適,他始終一絲不茍地端坐著,舊式小方領外套配昵子禮帽,樸素中透著儒雅。“我只是一個住在山村里的普普通通的老人,喜歡畫畫,于是畫畫。”劉石平的獲獎感言亦如其人樸實、洗練。這或許也是藝術市場應該回歸的狀態(tài)。
【編輯:葉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