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畫家與畫廊、拍賣行

來源:美術報/阿甘 2008-07-30

畫家與畫廊應該是“前臺”與“后臺”的關系,是畫家的作品進入市場的第一門戶,是畫家與市場之間的橋梁,畫廊也是優(yōu)秀畫家創(chuàng)作作品的第一推動力,畫家與畫廊之間應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這些都可以說是畫家與畫廊的基本屬性。這些最基本的行業(yè)規(guī)律,或者用時髦話來說就是“國際慣例”,只不過,在中國不管你是“國際”的,還是“宇宙”的,就是“慣”不下去。
  
想來中國的藝術市場,從來都沒有這么繁榮過,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同時,也從來都沒有這么“繁亂過”,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畫廊應是畫家作品出現(xiàn)的第一現(xiàn)場,也即是一級市場,但是現(xiàn)在“亂”得已不成樣子了。畫家可以直接將作品送到拍賣公司,拍賣公司也可以直接走進畫家家里,私下定個價格。畫家想達到什么價位,拍賣公司就能努力實現(xiàn)某個價位,“指哪”?“打哪”!非常有趣。而作為一級市場的畫廊業(yè),似乎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這一場場充滿胡鬧意味的“雙簧”。
  
畫廊的存在,自有它存在的道理。因為畫廊對于畫家的作品起到一個“過濾”的作用,畫家的作品在畫廊里經過一段時日的沉淀,可以降降不必要的火氣,為適應將來火熱的市場,貯備內力。畫家的作品在畫廊自然風化的“打磨”下,再進入拍賣行其“耐磨”性就比較強,其“抗震”性也會大大的加強?,F(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知道,越過一級市場的畫廊而直線進軍“拍行”就算弄出個天文數(shù)字來,那不是真正的高度?!案吒彪m然性感、漂亮,但永遠也沒有如履平地踏實。畫廊是“濾波器”,也是“滅火器”,而拍賣行卻恰恰相反,它是“助燃機”,它是“F1”,它是“高射炮”。畫家熱衷于拍賣行,其目的無非是患上了“熱得快”之狂熱癥。但是,有眼光、有遠見的藝術家還是把畫廊當作第一選項的。
  
畫家的作品,經畫廊的調節(jié),就能比較中肯地進入收藏層面,其價格也是比較務實的。到了一定的階段,非贏利性質的博物館、美術館就會從一些畫廊和藝術機構購買或征募那些他們所“力頂”的藝術家作品,反過來,在這樣“利好”的刺激下,畫廊和藝術機構就有了贏利的基本點。通過2005年的藝術市場大漲之后,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被拍賣行爆炒后的“后遺癥”,價格一落千丈不說,收藏家叫苦連天不說,就連策展人和機構想為他們做點什么也失去了勇氣,因為他們作品的價格“太高了”。這些自認為聰明的藝術家因為當時過于“熱門”,大量復制自己昔日的成果來滿足市場,從而喪失了學術高度再拔高的可能。
  
畫廊選定畫家進行合理的運作,制定可以達到的目標,幫助藝術家適應市場的規(guī)律,使其藝術價值具有規(guī)律性成長。而當畫家直接跳到前臺來,那么他(她)究竟是商人?還是藝術家?短視的“藝術家”以拍賣行為跳板;有遠見的藝術家以畫廊為基地。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路線斗爭”。
  
畫家—畫廊—拍賣行。這才是人們比較認同的路線圖,否則,此路不通。不信?走著瞧。

【編輯:趙韓菲】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