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程小蓓就建筑藝術答詩人、建筑批評人麥豆問

來源:99藝術網(wǎng)專稿 2008-06-24

溫子先設計的藝術館與作家公寓

麥豆:我注意到在大門入口處的石頭上,刻著上苑現(xiàn)代藝術館和中國現(xiàn)代建筑藝術博物館兩個名稱……在民族建筑風格逐漸勢微的今天,上苑重新提出“中國建筑”這個概念,其建筑思想無疑很具有先鋒意識。通過介紹,我知道目前駐館藝術家中有許多知名的作家、詩人、美術家、建筑設計師等,我想知道的是和上苑藝術館放在一起的這個名字為什么單單凸顯了建筑而不是美術或文學?請您就館內(nèi)具有代表性的主題建筑給我們談談上苑建筑群的總體規(guī)劃思想和建筑風格。

藝術館的南立面,門疥的老柿樹村里老人說:他爺爺都不知道這些樹是什么時候種的.

程小蓓:在一個由藝術家策劃,由藝術家投資建設,由藝術家工作、交流并居住的地方,首先在建筑設計、規(guī)劃上不考慮它的藝術性,那是“藝術的失職”。

在建筑上我們首先考慮的是當代性。你們從北京城里往北行走,不管從那條路過來,沿途看到的各式別墅區(qū),各式樓盤,任何一位有點審美主動意識的人都會感到難受。不是仿歐就是仿古,可以說完全喪失了中國本土和現(xiàn)世。特別是我們城市的建設與規(guī)劃決策人,基本是一群“建盲”與“規(guī)盲”。使得中國大地四處都是一個個巨大的建筑垃圾城,你分不清一個城與另一個城的區(qū)別,一沒有地方性,二沒有時代性,更不用說在建筑的藝術上有所用心。

我們走遍大地去旅游、去參觀,首先看的一定與建筑有關:長城、宮殿、寺院、墳墓、神廟、博物館……,都是幾百上千年前古人們留給我們的藝術財富。但是幾百年后,我們的子孫對二十世紀下至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進行考察的時候,我們給他們留下了點什么呢?可以說在建筑上完全有可能是一片空白。那是多么的不負責任啊!

建筑應該是一種巨型的、久遠的藝術品,特別是在由一群優(yōu)秀的藝術家所組成的群落性藝術基地中,更要透過它能讓人看到我們的精神境界、文化修養(yǎng)指數(shù)和藝術水平。我們想讓我們的建筑能夠成為現(xiàn)實意義上的“效應感”和歷史意義上的“痕跡感”。

基于這樣的想法,在深圳建筑設計總院院長孟建民、清華美術院教授蘇丹、藝術家渠巖等的推動下,在張永和、溫子先、周偉、吳華、黃巖、沈少民等建筑設計師、藝術家的參與下,在拒絕仿古、拒絕仿歐,尊重本山本土、用當下的審美為基本原則,來設計上苑藝術館所有二十幾個單體建筑。每個建筑由一個華人建筑設計師與這個建筑的投資藝術家來共同完成設計。

無腿的桌子與用樹枝做腿的板凳

麥豆:從方案設計到實物形式、從主體結構的施工監(jiān)理到室內(nèi)一桌一椅的設計、從底層食堂的裝修到樓頂平臺的裝飾……主體建筑之一的上苑現(xiàn)代藝術館無不凝聚著您的心血……但很多地方都沒看見您對它的特別陳述,請您給我們介紹一下您的上苑藝術館吧。

藝術館的墻體用大石頭從低部一直沿用到了七米再往上就只是用了水洗石方案

程小蓓:藝術館是華人建筑設計師溫子先設計的,在建的過程中已經(jīng)有所改變,例如那些石頭墻,原本是要從上到底全是大石砌筑,但是由于石頭的自重與結構的安全系數(shù),再加資金的不足沒能完成。最后由我和監(jiān)理工程師一道想出一個辦法:將文革期間建設公共建筑時常用的水洗石方案用上了,這樣由大石頭變成了小碎石。

藝術的原設計是將這樣的大卵石一直徹到二十以上的高度

所有的建筑物在設計前我們要求設計師不能無視樹的存在,我特別要求測繪局為我們作了第二測量,將每一棵樹的準確位置都在測繪圖上明確標識出來。為此又花了不少的錢,但這是值得的,我們的房子為一棵樹進行轉(zhuǎn)折和切割,恰恰出現(xiàn)了非常好的視覺效果。由于所有的建筑都是依山而建的,我們要求在層次上有起落,低處與高處的房子都是以原地面計算正負零。雖然在施工的過程中有一些藝術家并沒有遵守這一規(guī)定,但大至上還是能看到它不同高度所表現(xiàn)出來的視覺效果。

在尊重本山本土的過程中保留原有樹木是我們的重點

環(huán)保意識在上苑藝術館建設中四處都有體現(xiàn),對于那些不得不截枝的樹桿,為了能夠充分地利用它們,我動了不少腦筋。最后將那些枝枝芽芽都用在了藝術館會所、圖書館等處的家具上,幾乎沒有什么浪費。另外我在鳥籠里貼上錫箔紙,再在錫箔紙上剪出幾只鳥來,這樣一開燈,燈光透過鳥籠上的鳥洞飛到了天花板上,那種沖破牢籠向往自由的意愿就很直白地表達了出來。加之那些無腿桌子像云一樣漂浮在空中,人們像孫悟空一樣在上面搖晃著吃飯喝茶,更加強了那種在野感、民間感。我們的環(huán)保意識也是無處不在,建筑廢料的利用也是其中之一,如被切下來的短羅紋鋼用來做了桌子的懸掛物。

為了給電影播放避出一片小天地來,我們將藝術館頂部的兩個平臺建成了高低兩個層面。其中高的那一邊有一塊大面積沒有窗的白墻,權當是壩壩電影的屏幕了,低的那個平臺便是觀眾席和放映地。

上苑藝術館高低兩個平臺中的一個是放映"寬屏幕"

麥豆:在建設的過程中,聽說有的建筑方案都是改了又改,一個普通的方案有時可能要改上四五遍,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情況的呢?

溫子先設計的溫吳工作室

程小蓓:主要是投資人根據(jù)自己的功能要求所做的大量修改。由于在審核設計效果圖的同時我們也對覆蓋率、容積率、高度等有嚴格的要求。由于我們沒有監(jiān)管權限和強制性手段,全靠各投資藝術家自覺遵守公約。最后總有部份人為了滿足自己的要求在不斷地進行突破,在我組織建設管理時必定會對其進行一些控制和盡力去阻止,這樣就造成了關系緊張,同時鄰里間也要產(chǎn)生矛盾。不過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因為有了一定的控制,而沒有完全破壞掉我們原有的理想主義色彩極濃的整體效果。

上苑藝術館中間的連廊與遠處灰色的梁成方案紀念館

麥豆:因為自主投資,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詩人,您也參與設計了上苑的一排平房,而且是非常有創(chuàng)意的將音符溶于建筑形式的設計,在國內(nèi)好像還沒見到相似的建筑作品……請您給我們談談設計這件作品時的靈感和思路。

程小蓓:大門的西邊有一排平房,一個普通的平房在建筑設計上不可能有大的作為,只能在平面上作點文章。根據(jù)它的起伏由西往東分成兩個階梯,西低東高每梯50CM遞增。整體是蘭磚灰窗木門。南邊(面對公路的面)立面的窗戶(75CM×175CM)用音符來決定它的高低起伏,用了文化大革命時期振耳率最高的革命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原想在南邊中間只有一道門,門上黑底紅字滿門寫著“舵手”等線體兩個字。選用這一支曲子的創(chuàng)意有二:一是它的鉻印性,它是病態(tài)時代的一個符號——生長在這個時代的所有中年人沒有不在某個不經(jīng)意的時刻,耳朵里、頭腦中一不留神就會出現(xiàn)這個丑陋的旋律。它在我們心里真的是“不落的太陽”,一個血淋淋的紅太陽!文革情結在我們這代人的心里成了死結,把它表現(xiàn)出來是想治療我們自己,釋放我們自己,還我們的心靈以自由,雖然這已是不治之癥。很多藝術家都用他們的作品表現(xiàn)了,但用音符在建筑上去表現(xiàn)我不知道有沒有。二是它的起伏度——每個音階升降20CM(三匹磚),最高音5最低音5正好是7度,高低差140CM,剛好安排在屋沿線與正負零之間。另外每個階梯剛好是一個完整的旋律,二段旋律剛好完整地表達了設計者的意圖。

程小蓓設計的平房南立面

麥豆:說穿了,建筑是為人服務的。上苑藝術館的建筑具有相當?shù)膶嶒炐?,其模擬或商業(yè)化操作都很困難,與當下批量生產(chǎn)的、大眾居住的商品房相比,它將通過什么途徑(方式)切入現(xiàn)代人的生活呢?它將通過那些途徑(方式)獲得受眾的反饋、推動當代的建筑革新呢?

程小蓓:我對這個問題是積極的也是悲觀的。面對如此大的國度和如此多的受眾,作用可能是微乎其微的,我也沒有那么大的能量。但我起馬從自己做起,影響自己周圍的人就很不錯了。這可能得有毛澤東那樣的權威人物,再有潘石毅、張欣這樣的人去輔佐毛澤東,還得有幾十上百年時間等到全民的知識水平、藝術感受力、審美意識有了增強之后,看是不是可以推動當代的建筑革新。懸!

周偉設計的景育民工作室西面

麥豆:從2000年到2007年,歷時近7年,上苑現(xiàn)代藝術館(中國現(xiàn)代建筑藝術博物館)終于完工了。您能談談接下來藝術館將通過那些途徑(手段)切實推動建筑藝術的發(fā)展?您的計劃是什么?您會創(chuàng)辦一個像包豪斯那樣集眾多藝術門類于一體、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建筑類學校嗎?

周偉設計的景育民工作室東面

程小蓓:從2000年開始尋址,2003年開始規(guī)劃設計,2005年開始動工,最后到現(xiàn)在基本完成,我想能夠讓人們來到這里,看著這些堅固的建筑、別樣的建筑、與本山本土有關系的建筑,能夠給觀者一點點有效的刺激并部份地接受它們,欣賞它們,這就足夠了。更多的是能夠為后人留下一個當代的民間建筑標本,他們可以對其進行批判和論證。

至于是否能推動建筑藝術的發(fā)展,不敢想。至于建筑類學校,我想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主要是在資金方面。

張永和設計的"梁成方案紀念館"

                2008、6、17

編輯:霍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