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煜婷 圖/連州攝影節(jié) 攝影/許培武
段煜婷最初在《人民攝影》擔任過記者,也是國內第一批圖片編輯,對攝影執(zhí)著的愛濃濃地寫在她那雙溫和但不乏犀利的雙眼里——正是這一雙眼睛,作為藝術總監(jiān)的她每年都要親自審看在連州國際攝影年展上參展的四、五千幅作品,而這一看便是6年。
2005年她發(fā)起和策劃了這個攝影年展的項目,在那一年的年底,段煜婷被評為了“2005中國攝影十大焦點人物”。不談攝影的時候,她是一個溫柔的女人;一談起攝影,她的“強大”便超越了一個普通女性的范疇,邏輯鮮明的策展思路、干練豁達的工作態(tài)度、對攝影年展氣質的通盤考慮,以及上到與政府的合作、下到與藝術家的溝通和安排具體的布展細節(jié),等等這些,讓段煜婷像一個合格的“大家長”一樣帶給所有人溫暖。
在她和她團隊的努力下,連州國際攝影年展成為了中國最具活力的攝影年展,也以它的高學術水平和高專業(yè)水平得到了業(yè)內和業(yè)外人士的一致好評。而段煜婷也因此而被多個國際攝影節(jié)邀請去擔任評委或者是策展人。
攝影發(fā)明之前,人類歷史是靠文字來記錄的,但是攝影發(fā)明后,每個人都可以用相機去記錄自己的歷史,這就是攝影對人類的影響。段煜婷和她的團隊把把今年的主題定位為“這個世界存在嗎?”,她是這么詮釋的:“我們現代世界是一個圖片的世界,實際上我們大量生活在圖片里,所有的廣告、雜志、網絡等媒體,一打開全是巨量的圖片。但這些圖片其實我們沒有一個理性、清醒的頭腦去篩選、甄別,哪些圖片對自己是有用的、哪些圖片傳達的信息是真實的?其實真實的概念是沒有絕對的,但人總是希望自己看到的東西是真相,從這個真實度里得到信息、知識。”
國內比較知名的攝影節(jié)還有平遙攝影節(jié),段煜婷被人問到最多的問題之一便是談這兩個攝影節(jié)的區(qū)別,她說:“平遙是中國著名的一個旅游城市,平遙攝影節(jié)是中國最早的攝影節(jié),它的呈現方式更綜合一些,它兼顧到中國各地的攝影力量,比如攝影家協(xié)會和發(fā)燒友、愛好者,是一個大規(guī)模的展覽;而連州是廣東山區(qū)的一個安靜小城,我們整個策劃團隊對于攝影的認識,希望這更加是一個經過嚴格篩選的展覽,在專業(yè)領域有探索性的展覽。”在她看來,連州國際攝影年展的展覽不在于多,而在于每一年能夠整理出中國有意義的攝影家,也向中國介紹世界攝影最新的動向和流派,“要把專業(yè)方面做好,只能嚴格控制在一個范圍內,而不是去觸摸很大的領域,在氣質上連州國際攝影年展和平遙攝影節(jié)是截然不同的。”
在整個攝影展上,所有的作品都是策展人提名制,每一年的總策展人都會不同,今年的總策展人是中國最重要的當代藝術評論家和策劃人——費大為。一個團隊是一個展覽籌備的核心力量,段煜婷在選策展人時就在考慮他們是不是能參與到當下的話題,或者是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意見,然后通過展覽對中國攝影和世界攝影提出問題。“發(fā)現有這樣潛力和素質的策展人,我會和他們聯系,大家有了相同的共識后會形成一個團隊,然后大家再坐下來討論,今年的攝影節(jié)要辦成一個什么樣的方向,會定什么樣的主題。再各個策展人各自分工,根據各自一貫的關注,自己去發(fā)現藝術家。”她介紹團隊的形成和分工。
對于一個舉辦到第六屆的展覽,必然多當地的百姓和文化有了一定的影響。任何一個區(qū)域的藝術活動,它的受眾不可能是全面受眾,喜歡藝術的是一部分人,去美術館和關鍵的展區(qū)看展覽是一部分人。“連州有非常好的歷史文化背景,它在歷史上是一個文化的名城。連州人也是在第一屆攝影節(jié)懷著非常好奇的心態(tài)來看待突然到來的這么一個國際大型展覽,然后突然來了世界各地的外國人,發(fā)現那么多跟他們生活反差很大的東西,是從一種好奇的心態(tài)到慢慢進入到喜歡上這個攝影節(jié)。”她是看著這個攝影節(jié)在一點點的發(fā)生變化,并且是向著她理想的方向發(fā)展。她舉了個例子,在攝影展上最重要的展區(qū),有一位姓何的大爺,他是負責看管展場的,從第一屆攝影節(jié)開始他只是初步了解,這之后的幾屆他都是帶著全家老小來看所有的展覽,并給全家充當義務的講解員。段煜婷介紹說像這樣的連州市民非常多,“當我們對展區(qū)進行調整和改造時,老人家對展區(qū)的改造也會有他的一些感慨。我發(fā)現,現在連州的普通市民也開始有意識地整理自己的家庭相冊,有意識地去收集家族里留下來的老照片,這就是攝影帶給普通人的影響。”
她說,“我永遠在用一個長遠的目光去通盤考慮攝影節(jié),要時時刻刻關注世界和中國攝影的發(fā)展,根據整個大的狀況來做每一年的展,我們策劃的點才能跟得上當代攝影的發(fā)展。我們是一個國際化的攝影節(jié),會針對中國的社會問題,而且要參與到世界攝影的討論中去。”
段煜婷覺得當做攝影展覽和攝影節(jié),并不一定要做在審美層面讓感官愉悅的作品,有時候,“陳詞濫調”的美感帶給大家的只能是視覺疲勞。“攝影上百年形成的規(guī)則有沒有問題,我們希望通過藝術家的作品,把這些道理和理論呈現出來,讓大家進入這個展覽的氛圍去思考。”
問到她面對大量的圖片沖擊自己會不會有審美疲勞,她說當然會的,但是能感到審美疲勞的都是不好的東西。藝術是特別要求創(chuàng)新的,當那些一看就感到審美疲勞的作品,是一定跟不上攝影的發(fā)展的。“為什么找到好的作品有難度?就是苦于發(fā)現特別好的藝術家。但是這個難度也有意思,因為好的藝術家永遠是鳳毛麟角,所以讓我們的工作永遠具有調整性。”
至于一個舉辦攝影年展要起到多么巨大的效果,段煜婷覺得每個區(qū)域的攝影都是要體現自己獨特的東西、自己文化背景下的東西,至于它能為世界帶來什么,這不是藝術家所要考慮的。她覺得藝術家的心態(tài)要放得特別平靜,她說:“我們也希望我們的展覽能為世界帶來什么,但這也不是句口號,我們所要做的是扎扎實實去把展覽做好。”
【編輯:李裕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