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粹的思想與永恒的精神
美術館里,人們都在靜靜地欣賞著,小孩子們也都在大人的帶領下好奇地盯著那些畫兒。沒有大聲喧嘩,有的只是小聲的探討聲。不少人還拿著本和筆不停地記錄著。工作人員說吳冠中的畫展每天吸引很多人到館來參觀。大家默默地來觀賞,然后默默地離開,對大師的敬意從這默默的一來一去中體現出來。斯人已逝,但他的畫作和文字依然和人們進行著心靈上的對話,讓人們感知他的風骨和性情。正如吳冠中自己所說:“我情我愫,一目了然”。
此次吳冠中紀念特展展出中國美術館珍藏的全部62件吳冠中的作品。作為展覽設計的標志性視覺符號,一根貫穿3個展廳的粗重墨線取自吳冠中晚年的水墨畫《橫空》。展覽通過兩廳對照的方式,展示了吳冠中“油畫民族化”與“水墨現代化”的齊頭并進,呈現了吳冠中從歐洲負笈歸來以后的藝術創(chuàng)作成果。展品中既有早期水彩《五臺山佛光寺唐塑》,也有作于“文革”后期的《太湖鵝群》,既有作于改革開放新時代的油畫《畫中人》、水墨畫《都市之夜》,也有完成于大師生命最后時期的油畫《野草》、《晝夜》等。
細心觀察,可以發(fā)現大多數畫作上都有一個“荼”字,這是19歲時吳冠中給自己取的筆名,自此成為畢生畫作的印章簽名?;蛟S這個字最能概括其偉大的一生:甘苦皆嘗、雋永耐品。美術館還特別用心地展出了吳冠中用了大半生的畫架和其他畫具以及大量有關吳冠中的文獻資料,來到這里的人們可以全面地追思吳冠中的藝術人生。在專門留給公眾的閱覽區(qū),人們不斷地翻閱著老先生的作品畫冊、展覽圖錄、文集、傳記、手稿、資料以及海內外專家學者研究評論吳先生的著作等。
吳冠中曾經說,中西融合是20世紀中國文化繞不過去的命題,從獨善其身到不得不與人相遇,這種碰撞和激蕩是宿命的。而中西融合的目的是為了達到高峰,所以現在談中西融合不是做低層次的嫁接,站在高峰上,才能進行高水平的對話。他畢生都追求著這種境界。正如美術館展出的畫作,大部分色彩鮮艷明媚,不羈的線條訴說著作者的倔強和自信。大膽的色彩讓人耳目一新,精神為之一爽。若干年后,吳冠中在藝術上的執(zhí)著會有著怎樣的影響,又會有多少人會追隨他的理念。這一切,留給歷史去評判。
自傳《我負丹青》初看起來也許是畫家的自謙之詞,或者是藝術境界到一定高度之后的深深的不滿足,但是當真正面對吳冠中的作品,與其作品直接對話。你會發(fā)現他的這種不滿足,正是來自于他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的深深的遺憾。但是正是這些遺憾,成就了吳冠中在藝術上的至高境界。
早在杭州藝專預科時期,學生不分科,統屬繪畫科,以西畫為主,兼習國畫。因為國畫的老師是潘天壽,備受學生崇敬。吳冠中也受此影響,一度轉入國畫系。“但我那感情似野馬的青年時期又未能安分于水墨淡雅之鄉(xiāng),我狂熱地追求色彩,終于又改回了西畫系,從此夢寐向往的是塞尚、高更、馬蒂斯、畢加索……”“我一向著眼于中、西方審美之共性。我愛傳統繪畫之美,并曾大量臨摹,深切地愛過,仍愛著。我也真正愛西方繪畫之美,東也愛,西也愛,愛不專一,實緣真情,非水性楊花也。”正是基于如此獨特的視角,吳冠中才能操觚水粉、油彩、彩墨、水墨、版畫等幾乎所有的繪畫媒體,不懈地致力于油畫民族化和中國畫創(chuàng)新的探索,在土土洋洋與洋洋土土、抽象與變形之間東奔西突,左右逢源。所以很難用一個籠統的概念來定義其藝術。如非如此的話,也許只能勉強用“造型藝術”來概而括之。
而后赴法留學的那段日子,對吳冠中今后藝術作品的評價尺度影響特別大。他當時師從蘇弗爾皮教授。這位巴黎畫派的重要成員,把藝術分為兩路:小路藝術娛人,大路藝術撼人;其看對象或作品,亦分兩類:美與漂亮。如果他說學生的作品“漂亮啊”,便是貶詞,是警惕。但是吳冠中很惋惜,回來后沒有實現老師所說的目標。發(fā)現自己的藝術觀念、創(chuàng)作觀念跟國內當時需求的完全相反。
吳冠中探尋的是自己藝術的獨木橋。他放棄用藝術震撼社會的初衷,被迫躲進了風景畫的防空洞。但誰能想到,這卻成為他后來一生的藝術道路。吳冠中將風景畫的第一筆,選擇落在了魯迅的故鄉(xiāng)浙江紹興,他用西方現代油畫的手法將魯迅筆下陰郁、蕭瑟卻又充滿希望的故鄉(xiāng),再現在了畫布上。此后吳冠中開始背起畫架四處寫生,他的腳步遍布全國各地。這種費力而決絕地保持著“橫站”的遺世獨立姿態(tài),使吳冠中打通了西畫與國畫、美術與工藝之間的藩籬,成為在諸多領域中獨樹一幟的代表。
文字犀利了得是吳冠中追求純粹藝術的另一大特點,他曾說過多少擲地有聲的話,刺激著中國藝術體制的神經。一個可謂功成名就榮譽等身且受著體制認可和市場追捧的老人,為何要如此較真?吳冠中曾說:如果你是虛偽的、湊合的,那就會欣賞程度有限。如果情相通,感情相同,不管你是外國人中國人、現在的后代的人都會欣賞你的作品。把利害關系、人際關系拿掉,不怕砸自己的飯碗,沒有妒忌不妒忌這些因素的作品就是好的。對于年輕人來說,如果沒有殉道的精神,那就改行!改行將來還會對社會有用。
純粹藝術的市場爭奪
早在2007年,吳冠中因其作品的拍賣總成交額達3.7億元而名列“胡潤當代藝術榜”榜首。按照相關統計,他的作品在拍賣場上上拍的已達到1971件(次),已成交的達1236件(次),成交率為63%,總成交金額高達15.4億元。他的作品成交價超過100萬元的近400件,超過1000萬元的有9件,超過3000萬元的有5件。
然而,他卻在2008年,先后做出了兩筆最大的個人作品的捐贈:一筆捐給上海美術館,先后是66件油畫、水墨作品以及15件寫生作品;還有一筆捐給新加坡美術館,共113件作品。“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是前人的腳印,今天走向哪里,需要探索、創(chuàng)新。我耕耘一輩子,追求一世,現在展示成果,奉獻人民,供人民評判,真正的評判者是人民。”吳冠中在上海美術館“我負丹青――吳冠中捐贈作品展”的開幕式上如是說。
就在吳冠中仙逝的兩天后,上海泓盛藝術品拍賣會上,吳冠中作品《西雙版納村寨》拍出了1104萬元的高價。
據雅昌藝術網油畫100成分指數的最新監(jiān)測數據顯示,目前為止,吳冠中的油畫在拍賣會上的成交價為255萬元每平方尺,總成交量為1443件,作品的總成交價高達20.1億元。在目前熱錢涌動的藝術品市場,吳冠中的畫作幾乎不可能不成為投資者追捧的對象。
7月24日-25日在北京亞洲大酒店舉行的北京榮寶第68期藝術品拍賣會上,將推出吳冠中的兩件精品。北京保利拍賣與保利藝術博物館也將于8月30日-9月6日舉辦《風箏不斷線――緬懷吳冠中先生全球華人珍藏作品展》,屆時將展出百余幅吳冠中的經典力作。
吳冠中對自己的畫作要求極其嚴格,多年以來,他始終保持著燒自己畫作的習慣,為的是留下真正的精品,保留讓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畫作,這一習慣讓吳冠中的作品更具收藏價值。1966年,他把自己回國后畫的幾百幅作品燒掉;1991年,當時吳冠中的畫作在市場上價值已經非常高了,但他還是將自己十多年來不滿意的200多幅作品一齊燒掉。
一般來說,畫家去世后作品升值是慣例,造就這種趨勢的原因是,去世的書畫家不能再進行創(chuàng)作,其作品在市場上會越來越稀少,藏家對這部分畫家的作品也會格外重視,不肯輕易出手,導致市場上難覓他們作品的蹤影,因此給作品留下了較大的升值空間。
去世后作品大幅度升值的藝術家莫過于梵高,梵高生前作品不為世人所認可,死后留下的每幅作品幾乎都能拍出天價,目前仍是西方油畫界作品價值最高的畫家之一。2004年梵高畫作《拿煙斗的男孩》拍出1.0416億美元的天價,至今仍是全球畫作拍賣的翹楚。而著名畫家陳逸飛2005年去世以后,其作品價格就連年上漲。在2010年春拍中,陳逸飛畫作均價為86萬元每平方尺,漲幅高達180%。今年春拍中,陳逸飛最貴的一幅作品為《弦樂四重奏》,由香港佳士得于5月29日拍出,由300萬港元起拍,最終成交價為6114萬港元。
對于吳冠中作品頻繁上拍,很多人有著爭議。支持者認為,這有助于大師作品更多為民間人士所擁有,也可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吳冠中藝術作品的價值;反對者則認為,這類拍賣行為商業(yè)氣息過于濃厚,有悖于吳冠中藝術創(chuàng)作的初衷,他屢次把自己的作品捐給新加坡、香港、上海、北京等地的美術館與博物館,就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有助于世人的美育教育,而不希望其成為商業(yè)利益的爭奪點。
無論爭議如何,市場對大師畫作的追逐腳步確實導致了公立機構望市場興嘆的局面,購買力不敵私人藏家。國內美術館的藏品大多來自捐贈,這些年經費雖有增加,但還達不到應有的市場購買力。拿中國美術館來說,一年的專項經費有1000萬元,館里的收藏費用幾百萬元,但對于起拍價就上千萬元的藝術品只能望而興嘆。因為購買力不敵私人藏家和投資新貴,一些美術館已經很多年沒有收藏作品了,有的為了維持生活不得不賣出一些藏品,近現代藝術品在這些公共美術館中開始逐漸缺失,嚴重影響到大眾對佳作的欣賞。
這樣一來,藝術品拍賣市場將逐漸成為投資者的競技場,買賣更多的是一種投資行為,藝術品應有的鑒賞和收藏的價值在減弱。在市場經濟下,文化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商業(yè)的沖擊。藝術本應追求的更多是藝術價值而不是商業(yè)價值,因為藝術的本質是陶冶人的品質。而商業(yè)價值正是體現藝術價值的表現。
正如吳冠中所說,“美協是衙門”,“機構龐大,如同一個國家部委”等無奈感慨。在當下物欲橫流、市場經濟蓬勃發(fā)展的今天,藝術市場曠世興盛。而主宰這個大氣候的不是作品而是這個“協會”在其中扮演著扭轉乾坤的作用。“協會”的能量就像水,花固然好看,然而水的滋潤更為重要。一滴水可以使花開得更動人;一瓢水,可以讓花永葆鮮麗。所以,“會員制”開啟了無數藝術家的前瞻命運。“協會”的主宰者就如同是礦泉水開發(fā)商,而這個開發(fā)商又召集了大批股東,這又如同營銷學各立其責、按利分成??傊麄兊臓I銷動力完全是受著利益驅使。
吳冠中的觀點是有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的,文藝批評要一針見血,而批評是為發(fā)展而確立價值的。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家十有八九缺少理論支持,也就是說畫家修養(yǎng)不夠,修養(yǎng)不夠思想就會匱乏,作品也就無言生命力。所以說一位真正的藝術家一定要有十年冷板凳的過程。要為自己負責,為藝術負責,不要純?yōu)榧挤ǘ挤ǎ吹?,力學精本。大凡古今名家多是“德藝雙修”著作等身之人,也即使說畫家要力學傳統文哲兼修,要樹立自己的藝術觀,成就自己的理論體系。切莫圖一時之虛名,浮一世之聲譽。
美國學者戴安娜克蘭曾經說過:“工藝品產生于個人階級的文化世界,而藝匠的作品產生于中產階級的文化世界。”克蘭進一步指出,后者的文化世界則是以贏利為目的的。
吳冠中逝世了,隨著大師的隕落,其除了他的作品以外,他對于藝術的執(zhí)著態(tài)度、他在名利面前泰然處之的淡泊、他的純粹也一樣還留在人間,這些精神層面的東西同樣也應該像他的作品價格一樣,隨著他的隕落而升起在歷史的高空。
由歷史來定價
有人說,在吳冠中的作品里,有著他自己的個性和呼吸。同時,他的畫,也是時代的、民族的。
有藝評家曾作出這樣的評價:一個藝術家的作品一旦具有了深刻的時代性、地域性(民族性)和個性,他將留名青史。吳老在油畫里注入了東方精神,在中國水墨畫中注入西方現代藝術的形式概念。他絕不同于那些成天躲在古紙堆里言必稱古人,陳陳相因近親繁殖泯滅個性只見古人不見自我的所謂名家大師。雖然,吳冠中不是所有的畫都堪稱精品,也存在某些過于簡單概念化的作品,但其典范作品已可稱時代經典。偶有敗筆,并不損其應有之地位。更何況,因戮力創(chuàng)新而存在的不盡完美,相比于一味固步自封的敗筆,也是可以稱道的。
得時名易,得史名難。那些以行政頭銜、政治地位和市場炒作而名于一時的所謂大師與真正有價值的藝術家,在歷史的泥沙中會各自找到歸屬,是埋沒與泥沙中還是在泥沙中如金子般發(fā)出灼灼光芒,時間會證明一切。
大師走了,中國失去了一個藝術上的典范,失去了一個正直犀利的批評聲。巨匠已走,驚雷已去?;乜粗袊囆g界,頓顯蒼白。斯人已去,對于那些出于種種目的的污辱者,知我罪我,是耶非耶,升值貶值,官司榮辱,都不重要了。用藝術家自己的話說:“時代的變遷,個人的經歷和年齡鑄造了今天的我,無從后悔,無可自得,自己無法對自己作出客觀的評價,倒是可作為別人的借鑒,蓑草乃新苗之肥!”
吳冠中一生勤奮創(chuàng)作,著述(畫作和著作)等身。除了給孩子留下幾幅紀念性畫作外,絕大多數都捐給了社會。其中相當多的作品,作為經濟泡沫的一部分,還處于“充氣”狀態(tài),價格日益飆升,但已與作者無關。就像吳老曾異常冷靜地說過:“必須經過歷史考驗,很長時間以后才能定下價格,我希望我的作品由歷史來定價。這個市場的‘心電圖’不準確。我半點興奮也沒有,感覺毫無意義。”
任憑他人爭奪,大師已輕掩畫卷,帶著他的智慧與執(zhí)著,走進歷史。
【編輯: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