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俊男美女遮不住藝術院校的急功近利

來源:央視新聞頻道 2010-02-22

  昨天,2010年藝術類專業(yè)招生考試拉開大幕,中傳媒、北影、中戲等藝術類高校的門前再次排起了“長龍”,一個個相貌出眾的少男少女穿梭在校園之中, 憧憬著自己的“明星夢”。央視《東方時空》特別關注了火爆的藝考,節(jié)目中特約評論員楊禹指出,每年到藝術院校招生考試的時候,大家總會感慨兩件事:一是真難考,二是俊男美女真多。面對如此養(yǎng)眼的新聞,其實我們常忽略了更重要的新聞看點。

 

  藝考:主觀打分多 公正要求高

 

  一個值得關注的看點是,藝考,比六月份正常的高考,對考試選拔過程公平性的要求更高。因為藝考的考官們主要是在進行主觀打分,這就相當于體育比賽里的跳水、體操、冰舞。而普通的高考,更多的是客觀考試,就像周洋滑在短道上,她滑得比別人快,是一目了然,邊上還有秒表在掐著。正因為藝考的主觀打分因素強,所以尤其需要建立一套科學完整的考試評價體系。

 

  北京的中戲、北電、軍藝等些重點藝術類院校,過去這些年里,在提高招生考試的公正、透明上做了很多努力。比如說,考試過程要全程錄像,不同的院校之間會交換考官,臨場抽考官以免考生與考官提前溝通,等等。但做了這些努力,也還遠遠不夠。畢竟如何保證主觀打分的相對公平性,在全世界的文化藝術體育界,都是個大難題。更何況,早早奔上藝術道路的孩子和家長們,往往要付出比普通考生更多的精力、金錢。建立一個更加科學公平有效的考試體系,是對高考公正選拔制度的一個必要補充,也是對廣大考生和家長的一個必需交代。

 

  比“夢開始”更多關心“夢結束”

 

  俊男美女背后的另一個看點,更是容易被人忽略。從2月21號早晨起,北京電影學院開始招生報名了。電影學院一進門,掛著一個大大的橫幅,上面寫著——“夢開始的地方”。這話說的沒錯。但坦率地說,這里既是“夢開始的地方”,也是“夢結束的地方”。為什么?因為一場百里挑一的考試后,只有1%的人能考上,開始了他以藝術為職業(yè)的夢想。而另外的99%的考生,他已經做了十幾年的夢,到進入考場時,也就接近這個夢最終破滅的時刻了。

 

  聽上去有點殘酷,但沒辦法,這就是生活的辯證法。家長也好,考生身后的老師們也好,更應該關注99%的在考場上結束了這場“夢”的孩子們。他們的心理如何調試?他們如何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去選擇一個新的合適方向?他們如何把過去為了考試而打造的藝術功底,逐步轉變成人生的一份財富、一種享受?我想,這更值得我們關注和關心。

 

  莫把藝術類高校變成“快餐店”

 

  事實上,真正值得擔憂的,不是誰考上了誰沒考上。而是我們的藝術類高等教育的浮躁,正日益凸顯出來。

 

  今年,北京電影學院的表演學院,新設立了一個“相聲喜劇專業(yè)”。我對這樣一個專業(yè)的設立,劃上了一個問號。同樣值得劃上問號的,還有很多。比如,最近幾年電視臺對播音員、主持人需求比較多,全國各地的高校一不留神就漫山遍野地開了無數(shù)的播音主持專業(yè),其中包括了很多明顯缺乏這方面教學能力的學校。還有,很多藝術類高等院校的教學內容,現(xiàn)在實際上形成了一種很不正常的“倒逼”機制。它根據現(xiàn)在社會上最熱門的、最時髦的、最有票房的表演,需要什么樣的演員、明星,來倒推回自己的學科建設、教學內容該如何設置。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都是藝術類高等教育正走向浮躁的一種表現(xiàn)。

 

  顯然,我們不應該把藝術類高等院校都變成快餐店。中國要培養(yǎng)的藝術類人才,既需要快餐、需要漢堡包,也需要做出精致的大餐;既需要做出啤酒,也需要做出5年、30年的陳釀來。

 

  這樣的急功近利,來自于就業(yè)的壓力,也來自于很多高校、很多老師急于出成績的迫切心態(tài)。而藝術教育的規(guī)律,在其多數(shù)門類里,卻需要沉下心來,耐得住寂寞,更耐得住時間的磨礪和檢驗。如此,才能不只培養(yǎng)個把明星,而是生產出一批批真正的演員。

 

  其實,在今天的中國高等教育界,不僅是藝術類院校,很多其他學科也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藝術的百花園里需要各種各樣的果實,要想讓相對更多一些的教師潛心做從長計議的教學,就需要在高等教育評價體系中給予他們足夠多的肯定和支持。否則,藝術類院校就會蜂擁著去趕時髦。其結果,表面上看是更熱鬧了,更趕潮流了,實質上卻失去了培養(yǎng)藝術人才的基本方向,也必將逐步喪失培養(yǎng)高水平藝術人才的能力。

 

 


【編輯:張明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