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格子襯衣,休閑褲。每天9點準時出現(xiàn)老宅里,敲敲打打,擺弄他的寶貝疙瘩:那些妙趣橫生的竹音小樂器。閑的時候,他會背著手,走向對面的大山,看看飄渺的云煙。最喜歡食堂的飯菜,什么燒白、回鍋肉等,他都連連夸贊美味。這么接地氣的一個人,是日本久負盛名的國際藝術家松本秋則。
6月,他應邀入駐武隆懶壩,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藝術創(chuàng)作,為8月3日,首屆武隆·懶壩國際大地藝術季的開幕準備作品。
重慶專屬版竹音劇院
遠眺青山暮靄,近環(huán)綠水清波。一座土木結構的老宅已經(jīng)在仙女山懶壩上扎根50余載,雖風景獨秀,卻是養(yǎng)在深閨無人識。
去年,隨著日本藝術家松本秋則的入場……
墻還是那堵墻,有著泥土的黃,和著歲月的痕跡。推門而入,卻如同掉進兔子洞,開啟了愛麗絲的奇幻仙境:
撲閃著翅膀、扎成風車狀的竹制小樂器,在竹子指揮家的演繹下,水墨般拉開鄉(xiāng)村的寧靜、海洋的深邃、山里的一天等多主題場景,在光影縱橫交錯中,在靜謐的時空里,打造出天籟級的聲音劇院。
在老宅里,除了添置了100余個竹制小樂器外,那些關于房子原主人的生活痕跡,包括灶臺、蓑衣、以及貼在墻上的獎狀等,都被原封不動的保留下來。
這是刻意為之。
松本秋則為武隆·懶壩國際大地藝術季而來,參展作品為竹音劇院。它以當?shù)仫L貌為基底,當?shù)夭牧蠟樗夭?,?chuàng)作具有專業(yè)高度和容易解讀的藝術作品,強調(diào)與當?shù)氐年P聯(lián),更強調(diào)大眾的參與和互動。
“作為在地獨立項目,保留老宅那些記憶,讓老宅有溫度,有故事,讓作品與當?shù)丨h(huán)境交流正是大地藝術的魅力所在。我還用武隆當?shù)氐闹褡?,制作了各式各樣有趣的小樂器,賦予老宅靈魂和藝術內(nèi)涵,打造專屬懶壩的竹音劇院。”
藝術原本便蘊藏在生活中
松本秋則的竹音劇院,并非一蹴而就。最開始,他進行了5年的油畫創(chuàng)作,在這個過程中漸漸意識到繪畫語言不足以完全地表達他的想法。
為了尋找更好的藝術表達方式,在25歲到30歲期間,松本秋則停了下來。
“某次,我利用家里的廢棄物做了一個“聲音物件”,吸引了整個公園里的小朋友迅速靠近,那些孩子圍著我的作品看啊笑啊。我突然明白,‘聲音物件’是非常具有感染力的創(chuàng)作。”
在接下來的30年,松本秋則的聲音物件的材質從從最初的金屬制品,演變成更益于切割、音色出色的竹子,截至到目前為止他已經(jīng)發(fā)明了300余有聲樂器。
為了抵達理想國,他常年在海外民俗村落游學,去見識他們的文化,了解他們的音樂。比如來曾去過貴州的侗族生活區(qū),見到當?shù)厝耸褂貌煌叽绲奶J笙組隊PK場景。這些感知讓他的竹音擁有了豐富性,同時也讓以藝術回歸大地的思考逐漸成型。
從聲音物件到聲音劇院的探索
如何在焦慮的年代尋找到幸福感?松本秋則給出的答案是,沉下來,給生命加些厚重。
從“聲音物件”、“聲音景觀”、“聲音劇院”,松本秋則讓將長短不一、形狀千奇百怪的竹子,變成了聽指揮的“樂手”,可能連竹子自己也沒想到其擁有如此寬廣音域。
“最初,我制造了一個個獨立的‘聲音物件’,觀者站在作品的外部,充當‘觀賞者’的角色。之后我試圖將所有的‘聲音物件’連結起來,引導觀者進入作品,感受作品。再之后我開始營造能將所有‘物件’聯(lián)系在一起的空間,我將光影元素融入創(chuàng)作,使觀者沉浸在我所營造的氣氛中,真正使觀眾成為我作品的一部分。”
在發(fā)現(xiàn)、探索的過程中,他使用了馬達、紙水池、砂石、松葉等營造竹音劇院。通過馬達帶動“物件”制造空氣運動,將運動的特性作用于“聲音物件”。竹片的撞擊與空氣的震動交相呼應,從而形成一系列自然有趣的聲音。在光與影的作用下,觀者自然沉浸在他所營造的世界中,感受平和、童趣與天真的奇幻色彩。
“竹音劇院”已經(jīng)在世界各地有了多達100次的展覽,且每一次都會根據(jù)當?shù)氐沫h(huán)境和文化做再創(chuàng)作,不會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