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shù)資訊平臺
搜索

四川美術(shù)學院的傳奇——杜泳樵先生

來源:99 2007-05-23
1977年,我考入四川美術(shù)學院,學習油畫。在校四年,有一位老師從未正式教過我們,但關(guān)于他的故事及偶爾一見的作品一直是四川美術(shù)學院的一個傳奇。他就是杜泳樵先生。
  那時,除了從印刷極差的畫冊上看到西方油畫的印刷品外,所能見到的原作就是老師們的作品。有一次,經(jīng)重慶同學引見,得以拜訪杜先生的畫室。記得首先看到的是幾幅相當大的花卉寫生。從學油畫開始,我就迷戀上了它的微妙、豐富的色彩,流動、凝重的筆觸。而這些特征我都從杜老師的畫上看到了,嘆為觀止,流連忘返。杜先生本人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輪廓分明的面孔,濃厚的頭發(fā)和濃眉,使他顯得極有個性。他言語不多,卻非常清晰,使我獲益匪淺。
    畢業(yè)后回到成都工作,幾年后,杜泳樵先生退休后也定居成都,于是不時見面,也見到他更多的舊作與新作。驚嘆之余,也使我很感慨;以先生的功力和作品質(zhì)量之高、數(shù)量之豐,完全應該享有一代大家之名,而實際上他歷經(jīng)坎坷,為人低調(diào),據(jù)說多年過著隱士一般的生活,難怪在學校院里很少見到他,更少見到他的那些佳作。憑直覺,我想,如果我早生十多年,處于杜先生的時代,我的境遇比他好不到哪去。也許是惺惺相惜吧,我對先生另有一種親近感,而他也對我挺看重。
     在先生回顧展即將舉辦之際,蒙先生的好意,下面妄評一下杜泳樵先生的作品。
    從杜先生50年代的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扎實深厚的學院派技法底子。盡管他起步于俄羅斯學派,但從一開始他就不是簡單的亦步亦趨,而是將自己身上特有的東方藝術(shù)精神與西方繪畫技法加以錯綜有序的融匯,力圖從中發(fā)展出一種富于感染力的個人語言和歷史風格。由于時代變遷的特殊原因,杜先生那一代畫家在藝術(shù)創(chuàng)造生涯中的種種心靈追求與技法探索,從中國油畫史的角度看,既體現(xiàn)了某種歷史性的成長與前行,也反映了與時代形成對應關(guān)系的局限性。除了讓人們感嘆于前輩藝術(shù)家的艱辛外,我個人認為,這種局限性恰恰是珍貴的,感人至深的,它使杜先生繪畫中那種根深蒂固、符合他個人本性的繪畫性得以留存。在杜先生近期作品中,我們同樣看到了新時代所帶來的某些變化:那些更為清疏節(jié)制的筆觸,更為隨心所欲,又更為精致考究。這種源于深厚修養(yǎng)的語言節(jié)奏,以及一如既往的敏感色彩,所有這些元素的貫穿也許正是所謂局限性帶來的,體現(xiàn)了特定的時代精神和老一輩中國藝術(shù)家的精神境界和自豪感。這些財富將會一代代傳承下去。
     以上文字,謹以為杜泳樵先生知遇之情的感謝。
                                                               
                                                   
 
                                                何多苓
                                       2007年5月18日凌晨于成都
(99藝術(shù)網(wǎng)專稿)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