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重慶的藝術生態(tài),就一定要談四川美術學院,談四川美術學院,就繞不開黃桷坪.作為四川美術學院的所在地.黃桷坪正在成為自由藝術家的聚集地,這一現(xiàn)象在最近幾年中變得越來越明顯.探究其原因,應該說,作為藝術生態(tài)鏈條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這邊已開始初具雛形,比如說獨立藝術空間,藝術機構開始出現(xiàn),獨立批評家,策展人開始在這邊工作,畫廊入駐,再結合一直居留在黃桷坪的依托四川美術學院而存在的"黃漂"藝術家們,這一切正在將整個黃桷坪改造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藝術生態(tài)區(qū).作為居住,工作在重慶黃桷坪的藝術家的一員,怎樣看待重慶(黃桷坪)乃至中國整個藝術行業(yè)的藝術現(xiàn)狀和未來的發(fā)展狀況,是今天我們邀請各位在黃桷坪的藝術發(fā)展中充當不同角色的人進行共同探討的原因,以下就是這次座談會的相關情況:
附:
2001年:藝術機構"家·M公社"成立
2004年:“十一間自由藝術家工作室”成立
2005年:四川美術學院附屬機構"坦克倉庫藝術中心"成立,后改名"坦克庫"當代藝術中心.同年,獨立藝術機構"器"宣布成立
2006年:501藝術基地成立
文字梳理:倪昆
楊述:不管是在重慶,還是走到北京,黃桷坪總是一個很特殊的地方.我們今天討論的就是關于黃桷坪藝術文化的相關內(nèi)容,從重慶的藝術傳統(tǒng)到現(xiàn)在的藝術現(xiàn)象,再到黃桷坪藝術的未來以及有關藝術的相關話題都會涉及。大家對相關問題根據(jù)自己的體驗談一談。
重慶和黃桷坪
張奇開:說起來,其實建國后重慶就沒有什么架上藝術的傳統(tǒng)。70年代之前重慶的繪畫一直比較落后;直到72年參加全國美展,我們重慶這邊入選的油畫作品只有一件;而當時廣州的藝術就比較強。只有到79年重慶畫家的"傷痕藝術"參加“建國30周年美展”才第一次得獎,在80年,我們就有了中國最早的民間畫會“野草”;就藝術創(chuàng)作上說,它呈現(xiàn)出聚眾、團結的群體性特征,我想這可能也和重慶人的性格特點有關。
馮斌:野草畫會是比較自由的,雖然有些嘈雜,但是自由生發(fā)的,也很有生機活力。
陳衛(wèi)閩:最早的傳統(tǒng)也就是80年代的鄉(xiāng)土、傷痕題材的了。
楊述:要說藝術傳統(tǒng)還有一點,需注意區(qū)分官方傳統(tǒng)與民間傳統(tǒng)。
馮斌:那時我們主要是在文化館里面來獲取對藝術的了解。
高瑀:因為我們這比較閉塞,接觸西方典范繪畫的機會很少,影像繪畫的出現(xiàn)解決了這個問題,但信息卻也在這發(fā)生轉換。
馮斌:其實北京也見不到原作。
陳衛(wèi)閩:怎么個轉換,影像產(chǎn)品中,我們看到的也不完全是原作,其實是中式版本,藝術作品的復制過來發(fā)生了很大轉變。
趙波:我覺得重慶藝術沒有傳統(tǒng),正因為沒有所謂的“傳統(tǒng)”的影響和束縛,這樣才有了很多優(yōu)秀的藝術家產(chǎn)生
文川:黃桷坪推廣新人的傳統(tǒng)很好,能兼容并包。
王小箭:不管你是畫具象傳統(tǒng)或是抽象現(xiàn)狀,只要不犯法就可以,這就代表自由,自由不光是我們自己所想,很多地方你畫的畫,別人可能會帶不屑語氣的這樣問‘你怎么那樣畫?’,但是黃桷坪不一樣,這里尊重人,川美是一個尊重人的地方。就像民主一樣,民主是一個相對自由的狀態(tài),但是對中國人來說,民主就是懸在天上的詞。而黃桷坪這兒是自由的。中國現(xiàn)當代藝術繪畫在中國以前是沒有傳統(tǒng)的,不像西方,從塞尚發(fā)展到馬列維齊那種方塊式的藝術作品,是一個藝術傳統(tǒng)延續(xù)轉接的過程,但是不去留戀傳統(tǒng);中國是直到徐悲鴻往后,才取得中國繪畫的勝利。我認為重慶傳統(tǒng)是中國傳統(tǒng)的代表。像張奇開自79年,還有羅中立都屬于在藝術主流區(qū),你看現(xiàn)在北京的重慶人,不管是打工、幫忙,還是藝術家,北京的半壁江山也都讓重慶人占了,我們成為中國的主流。說黃桷坪和重慶的傳統(tǒng),無論什么說法,其實都差不多。
楊述:為什么黃桷坪有超過97%的藝術家是畫畫的?
張奇開:我感覺這個97%的數(shù)字本身是不確切的,只能說是決大部分藝術家在搞架上藝術。這個問題與川美的油畫歷史有關,70年代末以來,川美在油畫方面獲得了巨大成功,從而樹立了一種無形的楷模,或許這就是原因吧?
陳衛(wèi)閩:可能是由于繪畫的成本比較低,在經(jīng)濟方面來解釋比較合理。
馮斌:與歷史有關系,85期間的藝術與當代前沿藝術之間有缺失,黃桷坪還是停留在一種手工的、技巧性的表達上。
惠欣:黃桷坪畫畫是一個群體,還是有很多做其他藝術的,例如影像之類的,這是一個個人的問題,也可以說這個問題不是個問題。
陳渝:這個問題很簡單啊,就是自己喜歡,然后就是市場需要。
李麗:學畫畫的多,繪畫在川美比較“火”,大家都不排斥畫畫。
高瑀:在大眾接受方面容易,像裝置、行為等作品對于消費者來說,關注點都是比較弱的;另外一個就是如果你不想成為業(yè)余的畫家,要向職業(yè)畫家努力的話,就要通過繪畫,因為繪畫在這里已經(jīng)擁有了一種地位,不管以后做什么,就要先把繪畫作好,通過繪畫獲得第一桶金。
馮斌:裝置、行為等作品關注點比較弱,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本地不適合這種消費。
張奇開:當你掙了第一桶金,然后你又想掙第二桶金?
高瑀:對,就像一家企業(yè),首先要把規(guī)模做大,有了第一桶金后才可以進行其它方式的整合;繪畫也是如此,有地位才會獲得承認。
文川:作為我來講,我最初的藝術啟蒙是素描、色彩的學習,雖然進入藝術學院以后開始對其它藝術的表達方式有所了解,例如裝置藝術等,但我認為繪畫還是我最直接的表達方式。也許我們從國外的展覽信息來講,裝置藝術、行為藝術、影像藝術等已經(jīng)成為博物館和重要藝術活動的主流,但仍能看到繪畫藝術在艱難地發(fā)展著。但從另一方面講,我們也慢慢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藝術家現(xiàn)在開始做裝置、行為藝術。而他們的心態(tài)可能就和85時期完全不一樣,顯得更自我和更放松。
龐璇:我不是畫畫的,屬于那3%的人(笑);畫畫是一種慣性,人們總是喜歡按自己熟悉的方式行事,改變總是需要更多的勇氣和激情。再加上前人的“成功”和目前的市場都是繪畫持續(xù)的推動力。
王?。阂驗辄S桷坪以前沒有藝術創(chuàng)作傳統(tǒng),后來例如通過看畫冊等,逐漸開始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但是這又造成一種缺失性,一種模式,例如80年代的現(xiàn)實主義繪畫.現(xiàn)在還是很多人一直在走這么一條路。這還是和川美強大的繪畫傳統(tǒng)有關,信息的相對閉塞也使得新媒體藝術在這里較北京、上海的影響小一些,加上眾多出身黃桷坪畫家的成功個案和成功模式對年輕藝術家的影響也是深遠的。
趙波:四川美院的繪畫太強勢了,在這里能看到的成功的典型都幾乎是畫畫的,再加上沒有非架上藝術的生存空間和環(huán)境,受關注也太少,所以大部分藝術家都選擇了繪畫。
萬楊:小時候接受的教育全是傳統(tǒng)的藝術教育,感覺藝術就是雕塑、繪畫等,而進入大學之后前兩年還是在接受傳統(tǒng)的技法傳授,雖然后來逐漸的進一步了解了藝術的本質(zhì),但是當“創(chuàng)作”真正需要表現(xiàn)的時候,我們已經(jīng)習慣性的選擇了畫畫,還有就是做這種藝術已經(jīng)得心應手了,走也舍不得。
王小箭:首先,世界藝術整體的發(fā)展是一個由平面藝術到裝置再到行為這樣一個過程的,而平面藝術則象征了一個手工業(yè)的時代,裝置藝術象征技術、工業(yè)時代,而行為藝術象征的就是后現(xiàn)代,將藝術發(fā)展對應社會發(fā)展;而黃桷坪的當代藝術,還是一種比較前衛(wèi)的平面繪畫的階段,一個農(nóng)轉非的階段;在這里,裝置、行為藝術還是比較少的。其次呢,是一個商業(yè)化問題,缺乏對裝置、行為等藝術的支持,不像北京、上海等地方,另外重要的是,做裝置藝術需要有一個好的文化環(huán)境、強大的理論背景做支持,如果沒有包括媒體等多方面在內(nèi)的支持,就全化為烏有。再次,搞行為藝術這類前衛(wèi)藝術,需要一個反叛性強的空間,比如宋莊的環(huán)境.黃桷坪這里是一個既非體制內(nèi)又非體制外的空間,對抗因素基本沒有,所以前衛(wèi)藝術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這是一種老的川美傳統(tǒng),學生一直處于寬容、放縱、隨便去做的狀態(tài),缺乏了對抗因素。
楊述:西方國家的藝術市場已經(jīng)形成,但一些觀念、裝置,大地藝術之類,西方藝術家做的都是反收藏的,這里有一個價值取向問題,是不是因為如果這類藝術作品變的可以收藏,大家都會爭相來做?
張奇開:國外的藝術家還是不會這樣,他們大多數(shù)也很窮,但卻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一種創(chuàng)作思路,而中國藝術家可能會跟著潮流、跟著市場走,這可能和現(xiàn)代中國人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有關。
倪昆:在中國做藝術,能夠堅持的,是需要勇氣的.經(jīng)濟支持太重要了,但不能就是說,向畫廊投其所好.目前,確實只有繪畫進入了市場,這也影響了不少原來是做裝置,影像的藝術家,他們又畫畫了.這是可以理解的.在重慶,(非繪畫類作品的創(chuàng)作)關于經(jīng)濟制約的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只是希望,大環(huán)境能夠早點好起來,比如說,能夠有藝術基金投入到藝術機構上來,但是,這肯定需要時間.
李川:繪畫是一個基本的平臺.從最初開始接觸藝術以及受到的訓練都是從繪畫開始,而美院的大部分專業(yè)設置也是建立在這個體制之上,所以有這樣的比例是正常的,也就是這幾年大家才出現(xiàn)這樣的疑問,再早些時候應該沒人會想到這個比例.也許以后更年輕的人會不一樣,他們能得到更多的參照,也擁有更多選擇的自由.
楊述:黃桷坪能給你什么? 黃桷坪的成功率有多高?怎樣才可以迅速成名?
倪昆:重慶的當代藝術的裝置影像類作品是怎樣的過去和現(xiàn)狀,它是一種怎樣的狀態(tài),在過去與現(xiàn)在?
楊述:坦克庫有用嗎?下一倉庫什么時候建起來?
小楊: 我住在這里,在這里工作,而且在這里我得到了很多快樂...... 黃桷坪是我的最愛。
惠欣:黃桷坪給我的就是能安心得生活,能吃能喝。
這里成功率還是挺高。
其他的沒想過。
陳渝:給我的就是生活壓力低,有創(chuàng)作空間。
和北京比應該成功率低,因為壓力小。
坦克庫現(xiàn)在似乎完全成了藝術家的工作室,與開始的發(fā)展目的不同了,自由空間少,交流也少了,這種交流只成了藝術家之間的交流了。
李麗:黃桷坪給我解決了溫飽(大家笑),可能去別的地方干什么都不習慣。
成功率啊?不知道,沒有成功過。
后面的問題不知道,沒有關注過。
高瑀:黃桷坪給我很大的好處,是個自由的空間,每天耍的無聊了就畫畫;還可以給我?guī)硪环N原始沖動的現(xiàn)代化感覺(笑)。
要想迅速成名有兩個辦法,一個可以通過網(wǎng)絡招惹一幫網(wǎng)絡暴民,一個是找個有錢的老爸。
坦克庫有沒有用?我覺得有點虛無;
下一個倉庫?越多越不好,就不要了。
重慶當代藝術影像的作品沒有過去,現(xiàn)狀沒有看到。
文川:在一個地方待時間長了,就會熟悉那里的工作環(huán)境和生活環(huán)境。黃桷坪對于我更重要的是有一些朋友在這里,并且這里有相對完善的配套工作設施環(huán)境。
成功率不知道。
坦克庫很不錯,能租工作室給有前途的人。
是否會找得到下一個倉庫還是取決于房價,還有人。不過我想就目前這個市場勢頭,還會有很多人想擁有一間寬敞的工作室
龐璇:黃桷坪教育了我,培養(yǎng)了我。(笑)
關于成功率沒有想過。坦克庫也沒想過。黃桷坪養(yǎng)育了我,(笑)但是似乎又與我沒什么關系。
關于成功,要看怎么來定義。
現(xiàn)在的501 也算是一個倉庫了。
裝置影像,在重慶一直都是比較邊緣的狀態(tài)。相比國外和其他城市,重慶這類作品還是比較強的,但在重慶卻沒有被了解的太多。
王?。呵懊娴膸讉€問題都沒有怎么關注過;
坦克庫呢,肯定是有用的,沒有用我們今晚恐怕就不會談它了吧。
下一個倉庫不知道,這恐怕主要取決于國際國內(nèi)市場的動向,呵呵。可能與個人選擇、喜歡而才能做的更多吧。
葛磊:現(xiàn)在這個狀態(tài)做裝置,影像的少。如果說97%的是繪畫,那3%的應該是邊緣了的藝術,肯定是相對少數(shù)的。
周思維:黃桷坪各個方面都很方便,藝術家見面啊、買材料啊之類的。主要是黃桷坪是產(chǎn)地,但裝置藝術等,是在黃桷坪產(chǎn)生之后,而在另外一個地方產(chǎn)生了影響。
下個倉庫的時間,那要看各個方面了,例如怎樣找到剩余空間的問題。
趙波:黃桷坪,可以帶給我廉價的快樂
快速成名?沒算過,要是我知道迅速成名就可以辦個班,急訓成名,天價收費。
坦克庫有用,看畫方便
重慶裝置影象類作品其實都產(chǎn)生在教學過程中,像家庭作業(yè)樣完成,畢業(yè)后還在做此類作品的很少,一直都這樣,有少部分人在堅持作,但都是很游離的,沒有成為一種重要的藝術現(xiàn)象。
趙克家:來黃桷坪三年了,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這里是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不像其他的地方壓力很大。
而對于成功率則沒有概念。
藝術家的迅速成名其實媒體支持很重要,關注率上升了,成名也就容易了。
坦克庫當然是有用的,對藝術家來講,有了相對好的創(chuàng)作空間。包括黃漂在內(nèi),可以拉近大家的關系,可以在一起有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來交流。
下一個倉庫的問題不大清楚。
王小箭:在黃桷坪的選擇是無壓力的選擇,而在北京,則是一種壓力選擇;黃桷坪可以選擇多賺錢或者少賺錢,也可以選擇不賺錢,可以選擇貧窮;而在北京也可選擇但選擇的范圍卻是要賺多少錢
成功率來說,如果按平方米來計算,黃桷坪的成功率大大高于北京,在北京雖然成名名氣會比較大,但是有80%藝術家是絕對貧窮的。不像黃桷坪,即使是再窮,也不會感到有太多的壓力。
坦克庫還是有用,但是不像北京的藝術倉庫那樣作用那么大。
倪昆:感覺自由,壓力不大,特別是工作起來的時候這種感覺特別明顯,非常喜歡這個環(huán)境;
成功率沒有考慮過;
坦克庫有用,但是現(xiàn)在比較官方化一點,沒有最初預計的那么自由。
如果房價漲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501現(xiàn)在也算吧。
影像裝置作品,李勇,龐璇他們更加清楚,他們就是重慶最早從事這方面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說起來,影像裝置在重慶時間短,占的比例小,生存空間確實有壓力,但他們還保持現(xiàn)在這種積極狀態(tài)是非常好的,總的說來,非常值得期待.
楊述:對黃桷坪的概括,生活在這里不是最佳選擇,最好不要住在這里,這里的環(huán)境不好,空氣不好,這些對孩子的成長、學習等都不是怎么好的,我常想,就是為什么大家都喜歡住的這么攏,這樣不是更容易受影響,如來自各方面的好事情或是壞事情等。
任前:很難說完黃桷坪能夠給我什么我又得到了什么,但最初其中重要的還是藝術思想的啟蒙,有這樣的一幫人在這里影響了你。
成功率除了極少數(shù),大多數(shù)高不成低不就,呵呵。
現(xiàn)在如果每個人要想成名只需要五秒鐘,新媒體時代了
重慶的當代藝術的裝置影像類作品有歷史承傳,但相對北京上海來說發(fā)展緩慢,希望通過大家現(xiàn)在的努力有好的未來
坦克庫的問題涉及到中國當代藝術很多方面,一時難下定義,相信時間的檢驗是最公正的。
李勇:從開始的問題開始講吧,黃桷坪沒有傳統(tǒng),
我就是這3%的人,為什么有97%的藝術家是畫畫的?這個問題應該問那些97%的人來回答這個問題。我說不清楚。
為什么這兒出現(xiàn)卡通,不清楚,很怪,農(nóng)村孩子向往城市生活嘛。(大家笑)
黃桷坪帶給我的就是身體越來越差了,空氣也不好,污染也嚴重。這些要看個人向往什么樣的生活,黃桷坪空氣不好,該走的也走了,留下的就留下了。
成功率這個問題,其實要看成功本身的標準;還有藝術的定義,這些都是公眾談論的問題。
坦克庫的作用不清楚。
下一個倉庫,倉庫很多啊,哪里便宜去哪里,還需要考慮經(jīng)濟上的因素(大家笑)。
裝置影像類的藝術,在這里不能夠很完整的說清楚,正在發(fā)生……
李川:藝術家和藝術空間越多越好:藝術家多才能讓藝術變得不那么“異術”,基數(shù)越大堆的金字塔越高。中學那些美術教育連美術常識都算不上,又沒有配套的公共藝術設施.美院還應該擴招,最好是取消高考,這樣才能讓各個年齡段的人都有機會從事這個行業(yè),而且美院也減輕了考慮學生就業(yè)的社會壓力。藝術空間越多越能形成相互激勵和競爭,租金價格也壓下來了啊。
藝術本體
倪昆 :你們創(chuàng)作的動力來自哪里?
張奇開:一種成功者的模式可以激勵藝術創(chuàng)作者進行創(chuàng)作實踐。關鍵還是熱愛,熱愛就能夠堅持。
小楊:我喜歡研究日常生活中的人們,并用我的方式去解釋和描述他們和他們的行為,因此一個很普通的場景可能會出現(xiàn)很多種不同的意義.
惠欣:是做自己喜歡的。
陳渝:恩,對,是來自生活中喜歡的。
李麗:一種內(nèi)心的沖動。
高瑀:想的是市場要做更大,更重要的是要超越自己。
文川:把自己的想法拿出和更多人分享。
龐璇:提問就是創(chuàng)作的動力,創(chuàng)作就是努力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
葛磊:解釋起來比較麻煩,起碼肯定不是喜歡,熱愛那么簡單。那樣說也對自己不負責。
龐茂琨:認為是本能原因,并且在創(chuàng)作中也可以證明一個人的能力。
趙波:興趣和愛好
任前:好奇心和沖動的本能,感性的沖動,理性的思考,孤獨的內(nèi)心,怪癖的性格,變換不定的人生經(jīng)歷等等,太多了。。。。。
王小箭:當吃喝問題解決時,藝術價值就開始變的大起來。物質(zhì)上極大豐富的時候,我們就不再為最必要的生活消費而努力,開始在其它方面,比如說去旅游消費。其實旅游就是換個地方換種感覺,有時候旅游完,我們還會買紀念品回來這樣,是要有“have a difference”的感覺,同樣藝術的世界也就是要不一樣。這成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種動力,人從沒有這么“無聊”過,藝術也從未這么有意義過。
李勇:來自于自己對不知的疑惑。我不覺得藝術是無聊的人在干的事情,我沒有看見有煞筆在做藝術。除非能夠覺得自己有無聊感起碼能夠證明你還不是那么煞筆嘛。藝術還是文化生產(chǎn)。說它是在耍,是一種撒嬌的說法。
倪昆:藝術能給你什么?藝術的價值大不大?藝術是什么?它是狗屎么?你覺得自己是藝術家么?就地緣上看,存在藝術的中心地區(qū)和邊緣地區(qū)的現(xiàn)象,怎樣來看它們間的關系?
張奇開:藝術肯定有價值,但在不斷的轉移。藝術創(chuàng)作最原始的動力不功利,給人一種精神上的支撐。在西方,19世紀后藝術有替代宗教的作用。
藝術是什么?當代藝術就是在生產(chǎn)垃圾,但是是有價值的垃圾.當代藝術是有意義的,不斷向體制挑戰(zhàn),向所有的體制挑戰(zhàn),非常有意義。
我不喜歡被人認出是藝術家,但往往又被人這樣稱呼,感覺很潰??!
存在藝術的中心地區(qū)和邊緣地區(qū)之分,經(jīng)濟發(fā)展不同是很大的一個原因。北京、上海是藝術的中心地帶。黃桷坪之所以是一個中心地帶是因為四川美院的原因。地域?qū)λ囆g家的影響很大。
高瑀:藝術是一種“耍”的方式。
藝術價值對我來說是擺脫無聊,在社會這個層面上講是給所有人排解無聊的一種方式;
邊緣是進入中心的一種策略,從中心自我邊緣化也是一種策略。中心與邊緣是一個循環(huán)的系統(tǒng).
楊述:對我來說藝術是自我放逐和逃避的一種方式,是一個態(tài)度的問題。
李麗:藝術能給我滿足感。內(nèi)心越需要滿足藝術的價值就越大。
趙波:藝術嘛,除了滿足抽象的興趣和愛好也能賣點錢。藝術的“價值”在一個檫皮鞋的或一個乞丐那為零,卻在博物館、收藏家那兒能是天價。
我覺得我只是個工人,和生產(chǎn)螺絲釘?shù)臎]區(qū)別,不是什么“家”。
成名之前有中心和邊緣,成名只后區(qū)別就不大了,藝術中心地區(qū)只不過比邊緣地區(qū)機會更多些罷了。
陳衛(wèi)閩:這個中心是相對說的,萬縣的藝術家參加重慶的美術作品展,而重慶又是西南美展的一角,可能到最后的中心是到紐約參展。
任前: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如果用科學家的理論來解釋的話要好理解些,藝術是什么?三言兩語難以簡單下定義。就如我自己在倫敦做的那個叫《東西》的“作品”。
中心與邊緣也大抵如此,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文川:藝術是我表達自己觀點的方式;
藝術的價值,首先是人類的一種反思自我的方式,其次也可能成為一種娛樂方式。
中心和邊緣的存在,讓我們的生活有奔頭。
龐璇:藝術非常重要,無論對個人還是社會;藝術要用藝術的方式來看待;所謂的邊緣地區(qū)是藝術的土壤,中心是藝術的發(fā)生區(qū),藝術總是從邊緣生長出來,在中心開花結果。很多人的創(chuàng)作都離不開自己的家鄉(xiāng)。
王?。核囆g對我來說就是一顆安慰藥吧,適度的精神安慰,讓自己感覺活著心安理得。藝術不是狗屎,當然,也不是黃金。關于邊緣和中心,歷史總是在不斷轉換的現(xiàn)場發(fā)生和完成,最活躍的創(chuàng)作往往在不為人知的邊緣地帶產(chǎn)生。對自己而言,我從未進入某個所謂的“中心”,在以后,這種“中心”也未必會對我構成誘惑。在藝術創(chuàng)作時,邊緣的環(huán)境比較活躍、自由,可能更會出現(xiàn)有價值的藝術作品。
葛磊:藝術有時侯可能更像毒品。你指望它能解決什么問題,或偶爾感覺到“進步”,其實可能什么也不是。你只是在吸毒而已。
周思維:在地緣上,這本身是藝術家的一個選擇問題。但地緣不同于邊緣,如果始終是邊緣化,還是有問題,盡量能爭取還是要爭取。
龐茂琨:藝術可以帶來滿足感。
說明藝術價值的大小,歸結來看首先還是要有欣賞藝術的人,還有就是個人對藝術品的價值判斷,這里經(jīng)濟價值是另外一回事。
對我說來,畫完一張畫的滿足感和賣了一張畫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
邊緣是一個獨立的支柱,而中心的好處是能夠有更多機會去更好的展現(xiàn)自己的作品。藝術需要這個過程——讓更多的人知道。
王小箭:藝術給了什么?是讓我們辦了一個美術學系(笑)
藝術是狗屎,但這個觀點的建立需要一個理由,建立這個理由是很艱難的。“人生無意義,吃飯為活著,活著不應是為了吃飯”現(xiàn)在這個比喻已是不恰當?shù)?。藝術不是一項技藝活,是屎。但比這個觀點更重要的是要給一個理由,深層的講是給一個生存的理由。
邊緣化和中心化是循環(huán)模式的,邊緣可是代表另類、豐富的。邊緣和中心不斷交替循環(huán),像在80年代,簡單的抽象符號代表某種事物,觀念的東西還是比較新的,當時這類藝術作品還有依賴于美術理論界去闡述,而現(xiàn)在,畫商對此類藝術已有相當多的了解,并可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去選擇可能會在藝術市場“走俏”的藝術作品。這類藝術作品已開始逐漸走向“中心”,當然我不是反對這個中心化,但是中心化可能會帶來很多的誘惑,會讓部分藝術家妥協(xié)于這個“中心”。
倪昆:藝術能給什么,這個問題太宏觀,沒有具體的概念;
藝術作品,個人更加看重作品所蘊涵的文化價值,藝術應該對文化的發(fā)展有促動作用,特別是前衛(wèi)藝術和先鋒藝術.當然,這種促動作用到底是好或壞,先不細談;
中心和邊緣是都存在的?,F(xiàn)在看國內(nèi)狀況,經(jīng)濟因素是產(chǎn)生這個差異很重要的方面。不過這也是好事情,在重慶做作品,就比在北京要寬松.
李勇:藝術給什么?首先要問自己“你想要什么?”藝術價值還是很大的。
藝術是什么?首先不是狗屎,什么可以稱為藝術?中國當代藝術的門檻比較低,但應該有個標準,應該有判斷的邏輯,藝術發(fā)展的邏輯。是否是藝術家還是要別人定義的,我是個很好的藝術家.這點可以毫不夸張的說.人人都是藝術家是不可能的,空的話題。中心與邊緣的問題,現(xiàn)在來看,經(jīng)濟關系對藝術的邊緣、中心分化影響是很大的,現(xiàn)在更多的是在經(jīng)濟上來評價的。85時期,杭州、四川、東北等地的藝術同一時間,統(tǒng)一發(fā)展,遍地開花,沒有邊緣與中心之分。而今天藝術的地緣化特征是由媒體平臺和經(jīng)濟因素決定的,而不是由藝術品來決定。
陳衛(wèi)閩:認同這個觀點。
李川:再過50年,也許20年,還有人談你的作品,談你這個人,也許算是藝術了;談邊緣和中心談得多的人,大部分都處于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