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皮道堅:批評應該是一種獨立的文化力量

來源: 2006-11-18


各位好,非常感謝西安美術學院,感謝楊曉陽院長,感謝彭德教授,他們主辦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會,這個會開的正是時候。早上楊曉陽院長在發(fā)言中說,這個會是他們這些年來所辦的規(guī)模最小的會,當然最后也說了規(guī)模最小的會產生更大的影響,我非常同意楊曉陽院長的看法,我認為這次會將會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
     今天(19日)早上,各位發(fā)言者都做了非常有專業(yè)水準,非常學術的發(fā)言,最后我在這里想講三個問題,就宣言來說,只是提供宣言起草修改的參考性的意見。
     第一個問題,宣言應該體現出我們對批評的認識,批評應該是一種獨立的文化力量,批判應該是一種獨立的、自覺的、當代文化力量。
     第二個問題,宣言里面應該體現出我們對批評學科化的重視,批評是到了應該加強它的學科化的時代。
     第三個問題,我們應該強調藝術批評和藝術教育、普通教育、大學教育、素質教育的關系,應該在我們的教育里面,首先是藝術教育里面加強當代藝術批評的教育,在大學生文化素質講堂上開藝術批評的課,這樣我們才能有產生我們時代良好的、優(yōu)秀的藝術批評的空氣和土壤。
     首先,我想說為什么批評應該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化力量?大家知道,有人說20世紀是一個批評的時代,為什么?因為藝術的多元化的發(fā)展,藝術由傳統(tǒng)向現代轉變,使藝術批評的作用越來越顯得重要,這種轉向體現對批評重視和作用的凸顯,在西方20世紀以來就開始了,在我們中國,我相信很多人和我的看法應該是一樣的,真正意義上的批評,真正嚴格意義上的美術批評是80年代中期開始的。因為我們的批評在這以前經歷過文化革命,還有更早的“十七年”,我們以往的批評更多的是政治的附庸,也曾經是文學的附庸,沒有獨立的美術批評的品格。是八五美術新潮為中國當代藝術批評創(chuàng)造了一個產生的環(huán)境,藝術和批評的互動是當代美術的重要特征,這在中外都是一樣的。理論的批評化是西方當代美學的重大轉換和轉向,就像西方哲學的轉向主要是語言學轉向一樣,背景是當代藝術的前衛(wèi)性、批判性、以及它的某些精英性質使得對當代藝術的闡釋成為前所未有的必要。西方的一些理論家如哈貝馬列斯等人都強調對藝術的批評性關注,從這一點上說,當代藝術和當代批評是共和的,所以批評不是政治的附庸,不是文學和哲學的附庸,也不是藝術的附庸,批評是獨立的,批評要表現批評家的創(chuàng)造性思考,批評的出發(fā)點應該不是作品,而是方法、立場、思想、知識結構和理論背景。
     既然是這樣,我們一定要強調批評要有一種獨立的人格。在80年代,在座的80年代走過來的批評家,像彭德,今天好像已經不多了,在座的都是非常年輕的面孔,我感到非常的欣慰。在80年代當時所做的工作就是要強調批評怎么樣掙脫政治對批評的束縛和干預,改變批評對政治附庸的地位,這個工作已經做了,但是現在批評已經成了另外一種力量的附庸,成了經濟、商業(yè)、貨幣的附庸,這種情況是一個很大的弊端,應該認識到這一點,如何改變這個情況?如何使批評真正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化力量?我提出下面兩點。
     要加強批評的學科化建設。大家知道,我們的藝術批評從來都是受到一系列的當代知識、文化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匆幌挛鞣剿囆g批評史上的一些有分量、有影響的文章,我們發(fā)現結構主義、心理分析、解構主義、馬克思主義等這樣一些知識和他們的批評,是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還有一個問題,像當代的藝術作品,充滿了復雜性,充滿了模糊性,有一種多義性和不可言說的復雜性質,這個特征突出了批評的作用,批評對于理解當代美術的過程中,有責任、有義務對這些作品進行時代的闡釋。由此帶來了批評學科的綜合性,歷史、哲學、文學、文化史、語言學等等,一系列學科都可以為當代批評提供知識材料和文化背景,批評不是任何都可以做的,批評家要受到嚴格的學科訓練,批評是一門學科。
     我記得就是在這個會場,有一次討論,我再談我的批評觀,我說到我們的批評門檻太低,什么人都可以做為一個批評家,問題是缺乏認識所導致的,由此造成了“罵式”的批評,也出現了“大詞化”的批評。我覺得這些都是我們對于批評的學科性、學科化,對批評由多學科組成的知識和技能的綜合體的性質認識不足。所以批評的學科化就是要強調批評的學術性。要把批評當做一種批判性的研究,不是一種隨感式的發(fā)言。批評要解釋藝術作品的含義,批評是一種探索。
     第三點,為什么今天在討論批評問題的時候要強調批評對于教育的滲透?尤其是對藝術教育的滲透。在座的很多都是在大學工作,有的是在藝術院校工作,藝術院校里為跟本科生開批評課的我不知道有幾所學校,甚至給研究生開批評課的都很少,據我了解,川美開了這個課,一般學藝術實踐的也沒有批評課,中小學教育里面更沒有批評課,這一點在西方藝術教育很早就作為一個綜合的體系,他們不僅有動手制作,也有美學、批評的教育。我們藝術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開發(fā)創(chuàng)造者創(chuàng)造性的潛能,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和藝術想象力,培養(yǎng)審美的心靈,培養(yǎng)健全發(fā)展的人格個性,使充分發(fā)展的個性和所處的社會很好的協(xié)調。這是教育的目的。
     而批評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該是達到這個目的很重要的途徑。我多年來都在呼吁這個問題,我覺得高校應該開批評課,批評是做什么的?很多人不知道,批評要描述、解釋、判斷、評價,最后還要理論化,這樣一些東西是我們的大學生都應該要知道的,只有在受教育者受到了藝術批評的教育,今天在座的各位發(fā)言談到的那么多當代的美術批評領域的弊端,我覺得才有可能改變。
     我就講這么幾點。強調批評是一種獨立的自覺的文化力量,加強批評的學科化建設,加強批評對藝術教育、普通教育的滲透,讓批評在教育中也成為非常重要的手段。
     謝謝大家。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