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2007第四屆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特別活動之一

來源:GJ;GJ 2007-02-13
主題展:Memories on E-Motion
展覽時間:2007年5月2-6日
展覽地點:中國國際貿易中心展廳二層 D區(qū) 東側

    2007年第四屆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主題展覽環(huán)節(jié),特別推出由六位知名策展人挑選的六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藝術家,共同展示同一主題的作品。參加的藝術家和策展人來自于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他們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體驗和記憶。


策展人:
Trevor Smith, 策展人,美國紐約Bard 大學       
合作藝術家:金守子 Kimsooja

Gerald Matt, 館長, 奧地利維也納Kunsthalle美術館
合作藝術家:帕斯卡·瑪辛·泰佑 Pascale Marthine Tayou

Danilo Eccher, 館長, 意大利羅馬MACRO當代美術館
合作藝術家:克里斯蒂安·波爾坦斯基 Christian Boltanski

Mami Kataoka, 資深策展人,日本東京森Mori美術館
合作藝術家:阮初枝淳 Jun Nguyen-Hatsushiba

巫鴻,顧問策展人,美國芝加哥大學斯馬特美術館,東亞藝術中心負責人,芝加哥大學
合作藝術家:林書民 Lin Shu Min

費大為, 負責人,中國北京尤倫斯基金會
合作藝術家:李永斌 Li Yongbin

    旅游者,勞務輸出者,海外求學者,移民者,商務出差者,難民遷移,人們在不同的城市,國家旅行,工作,遷移。這些導致了當下世界逐步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交叉點。
    許多當代藝術家的作品體現(xiàn)出一種時間與空間上的置換感和錯位感,因為這些藝術家經(jīng)常去其他國家創(chuàng)作藝術品或者參加展覽;他們當中的許多人有著在多個國家的生活經(jīng)歷,他們對上一個國家的記憶,隨著時間流逝慢慢融入到身體內,同時有意無意的感知當下身邊生活,從而獲取新的記憶。
    所以各式的記憶隨著他們的主人,隨著各式生活經(jīng)驗一起從一個國家走到另一個國家,然后結合成新的形式。在世界范圍內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各種地域邊界不斷被打破,人們的思想和生活習慣也隨著居住地點的改變而改變。新的記憶在不同生活經(jīng)驗的交換碰撞中產(chǎn)生:這是帶著不同文化背景個體經(jīng)驗的分享和超越。
    我們的記憶是如何在腦海內形成的?有沒有一種“世界記憶worldmemory”存在于世?有沒有某種或某些記憶是我們全體共同擁有的?導致記憶產(chǎn)生的根本又是什么?
    這次主題展,將會呈現(xiàn)那些曾經(jīng)在自己的專業(yè)領域和生活中應用到各種多媒體形式藝術家的作品,這些多媒體藝術作品,包括視頻,多媒體裝置,攝影,架上以及雕塑藝術。
    科技,對于文化,好象從來沒有過如此大的跨領域作用。我們的身體總是被延伸到各種各樣的高科技領域里,科技很顯然延展和放大了我們身體的作用,而它也的確影響了我們的記憶和記憶過程。記憶就是一種“MemoriesOn E-Motion”。
    展覽題目“Memories OnE-Motion”,它包含了世界上各個地方人的活動,以及這個高科技的社會網(wǎng)絡,通過公眾和電子空間,對我們日?;顒赢a(chǎn)生的影響。
    多媒體藝術形式,究竟對不同文化差異和不同的文化邊界會有怎樣的影響?(畫廊博覽會組委會)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