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全國美展與分化的藝術話語權

來源: 作者:郭赟 2019-09-18

時代浪潮的沖擊使得藝術話語權不可避免地從集中走向了分化,具體說來,是社會的變遷、經(jīng)濟的狂飆以及藝術本身的多元化走向分化了話語權。全國美展曾經(jīng)在藝術界具有不可撼動的權威,但時至今日,藝術家具備了多重選擇的機會,當然,放棄全國美展的原因也并非僅僅是因為機會的增加。藝術媒體也從往日唯核心期刊馬首是瞻的局面變?yōu)槎嘞虬l(fā)展,藝術理論研究分為旗幟鮮明的“朝野”兩大陣營。藝術展覽和收藏從政府主導走向民間資本運作,甚至藝術教育也未必再以美院體系作為核心選擇方向。

藝術史中話語權從集中走向分化的案例其實并不鮮見,19世紀前半葉的法蘭西學院掌控著文藝界的絕對話語權,學院力量主導的“巴黎沙龍”則牢牢掌控著每一位藝術家的命運,入選沙龍展或者在沙龍展上受到關注即意味著成功。但德拉克洛瓦、庫爾貝、馬奈及其繼任者打破了這種話語權高度集中的局面,以法蘭西學院為主導的“巴黎沙龍”展的沒落與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及印象派的興起早已昭示了未來藝術體系的結構方式。但不同的是,我們今天所熟知的讓馬奈及其《草地上的午餐》而聲名鵲起的“落選者沙龍”,其實依然是由官方主導的展覽,其背后并非是學院派勢力的妥協(xié)或者觀念的轉(zhuǎn)變,也不僅僅是迫于前印象派藝術變革的燎原之勢,其深層原因其實包含了法國大革命以來資產(chǎn)階級與新興中產(chǎn)階級之間的政治博弈。當然,技術的進步也不可避免地改變了藝術家觀察世界的方式,但決定性因素依然在于社會、經(jīng)濟與文化的變遷。正如文人畫的衰落與海派的興起與封建社會的沒落及資本主義的萌芽存在著諸多必然的關系一般。


馬奈《草地上的午餐》

中國社會隨著改革開放浪潮的沖擊,社會不可避免走向變遷,以往的全國美展也在發(fā)生著變化。新思潮的進入以及市場經(jīng)濟的繁榮最終導致藝術體系分化為體制內(nèi)、外的雙線并行。體制內(nèi)分化為美協(xié)、畫院、研究院、美院、核心期刊、美術館、全國美展等機構和活動,體制外則是畫廊、美術館、策展人、批評家、收藏家、基金會、雙年展、博覽會、自媒體等合謀局面。“星星美展”“85美術新潮”“89現(xiàn)代藝術展”以及“93威尼斯雙年展”等當代藝術進程印證了這種變化軌跡。

知史可鑒未來,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歷史的車輪總是不斷向前發(fā)展。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與庫爾貝的《畫室》均未曾出現(xiàn)在沙龍展上,更遑論獲獎,但這些作品卻在藝術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甚至可以說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時代,這對沙龍展而言無疑是莫大的諷刺?;蛟S,這也是中國藝術界以及全國美展,在藝術話語權分化的現(xiàn)狀下需要思考并面對的問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