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舉槌的上海崇源拍賣公司2006年度大型藝術品拍賣會,其華人西畫專場再度祭起“地域”概念的大旗,把144位畫家的178件拍品分為“秀麗的江南”、“厚重的北國”、“繽紛的南國”以及“西部的風情”等單元。今年春拍上拍的油畫數量雖然不多,但總成交額已接近書畫,油畫已成為藝術品拍賣的兵家必爭之地。在激烈的競爭中,油畫行情出現分化,海外畫家和寫實派精品行情依然火爆,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名家的作品遭遇流拍。這說明買家舉牌已不完全是沖著畫家的名頭,他們的眼光轉向了作品,對估價的高低變得很敏感。
北京翰海油畫主管李亞俐預計,今年春拍因近兩年來油畫的持續(xù)高熱而暫時進入“補實價格空檔”的“市場調整時期”,他們從早期入市的藏家手中精選低于市場平均價位的中、小型精品來充實拍品,特別推出了價格相對低廉的四川畫派作品。
上海朵云軒則把拍品分為現代海派油畫、江南油畫、西南川渝油畫、中原油畫、東北油畫等板塊。按照其油畫主管李詩文的解釋,“上述各地域板塊集結的作品,都保持了一二代畫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崇源的油畫主管李彤則向記者坦言,他們在征集拍品時發(fā)現不少藏家采用地域分類作為收藏主題,因此他們在拍賣圖錄中把“以地域為依據對這次征集的作品進行分類和論述”,使油畫拍品的地域特色非常明顯。
由此可見,地域概念不僅有經典可作佐證,也得到了藏家的認可,成為有生命力、有市場前景的概念。翰海推出的“四川畫派”4位畫家的拍賣統(tǒng)計表明,他們的高價拍品大多都是今年成交的,無疑處于上升通道中。
業(yè)內人士黃一士指出,今年春拍出現的地域概念說明今后藏家將鮮有隨機性的購買,拍賣行開始按照板塊、流派、門類等對拍品作深入的梳理和細致的挖掘。(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