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畫起源于500多年前的歐洲,18世紀末在英國以風景畫走紅而成為獨立的畫種。清末民初,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和中國畫壇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水彩畫以其方法簡便易學,又具有明快、概括、輕盈、滋潤的藝術效果,在中國現(xiàn)代美術教學和藝術實踐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我國不僅涌現(xiàn)了一批著名的水彩畫家,而且有許多其他畫種的畫家,也在攀登藝術之峰的歷程中,曾把水彩畫作為階梯。
今天,當人們贊嘆吳冠中為中國畫現(xiàn)代化和油畫民族化所做出的杰出貢獻,也許不應該忘記他早年那些獨具魅力的水彩畫在其藝術生涯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
1950年,吳冠中從法國巴黎求學歸來,懷著滿腔熱情,欲以油畫報效祖國,無奈因其所學不合當時的國情,被斥之為“資產(chǎn)階級形式主義的堡壘”。1953年,他由中央美術學院被調(diào)往清華大學建筑系,因教學課程的需要,與水彩畫結緣。他在與建筑大師梁思成的交往中,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梁思成極力主張從傳統(tǒng)建筑中邁向現(xiàn)代化,這正與吳冠中希望通過水彩畫探索的新課題不謀而合。
此后不久,吳冠中身背畫具開始了他的神州之行。他不辭辛勞,跋涉在邊陲僻壤、深山老林,陶醉于大自然的美妙之中,畫了許多優(yōu)美的油畫和水彩風景。在革命搖籃井岡山,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令他情思悠悠,留連忘返,水彩中的山村、水田、石橋、杜鵑花也格外清新自然,別有新韻。
《井岡山朱砂河》是吳冠中井岡山水彩組畫之一。畫中的老樹、急流、遠山雖都是山中常見之景,卻如一杯新茗,始覺恬淡,慢慢才品出它的真味和清香來。
畫面的取景,作者將藝術視角精心選定在兩條溪流的交匯之處,又把岸邊一棵老樹作為近景加以重點描繪,只見嫩枝剛發(fā),新綠點點,而纏繞在樹干的青藤,卻得天獨厚,早已展現(xiàn)一片勃勃生機。小河中,亂石嶙峋,激起歡騰的浪花,一只竹筏飛流而下,撐筏人靈活地把握著航向。河的對岸,一排新豎的電桿,將觀者的視線引到一間粉墻黛瓦的小屋,門邊艷紅的春聯(lián),傳遞著山鄉(xiāng)的喜訊。遠處的群山,在柔和的陽光下,變幻著不同的色彩。整個畫面于平中見奇,靜中寓動,如一股輕柔、溫馨的山野之風撲面而來。
細心的人們會看到,這些具有極佳藝術效果的水彩風景畫,超出了這一畫種本身的含義,它成為吳冠中默默耕耘的一塊中西融匯的“試驗田”。畫中不僅洋溢著人民的感情、泥土的氣息,而且可以追尋到一個探索者勇敢的足跡:透明的色調(diào)融入了中國畫的筆墨韻律,流動的水彩與油畫的板塊構成正在尋求“聯(lián)姻”。假如我們把吳冠中后來融東方藝術的意境美與西方繪畫的形式美于一體的抽象或半抽象畫與之比較,可知他今日之輝煌絕非偶然,實乃積半個世紀的探求之功。(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賈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