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龍美術館(西岸館)將推出周春芽大型個展"東南形勝",由龍美術館館長王薇擔任策展人,漆瀾擔任學術顧問。展出作品包括周春芽近期新作、手稿、記錄影像,以及由劉益謙、王薇夫婦收藏的藝術家1978年至2013年間創(chuàng)作的多個系列代表作。
周春芽,《具區(qū)林屋圖-墨池》, 布面油畫,250×380cm,2019年。圖片版權©?周春芽,龍美術館
本次展出的三組新作,《太白山圖》(四聯(lián)畫)、《具區(qū)林屋圖》(組畫))、《丹山瀛海圖》(組畫),便是留意于王蒙的語言研究,帶有強烈的實驗性質的作品。這三組作品皆以王蒙原作的衍生地點的實景為造境藍本,在語言上與王蒙形成微妙的互文關系。在《具區(qū)林屋圖》(組畫)中,周春芽借用了王蒙《具區(qū)林屋圖》拍塞滿密的經典范式,強化了形感和結構秩序。他顛覆了文人內向、矜持的語感,筆觸顯得率真、任性甚至頑皮。而《太白山圖》則是藝術家關于自我身世的自傳性質的作品,更是他關于自身文脈和藝術旨趣的巧妙托喻。圍繞《太白山圖》,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手稿、記錄影像,也將同步呈獻給觀眾。
周春芽,《太湖石》,布面油彩,149×119cm,2000年。圖片版權©?周春芽,龍美術館
不同階段的創(chuàng)作反映著周春芽四十余年來的探索,充滿能量與視覺張力的畫面常常令人過目難忘。本次展覽將展出16組由龍美術館創(chuàng)始人劉益謙、王薇夫婦收藏的周春芽作品。這批作品是首次集中呈獻給觀眾,主題廣泛而豐富,囊括了周春芽自1978年以來的多個系列代表作:重慶系列(《重慶》、《碼頭》)、藏族題材系列(《剪羊毛》、《十二月》、《若爾蓋草原》)、山石系列(《紅石》、《山石圖-紅石》、《石頭與雜草》、《石頭系列》)、太湖石系列(《太湖石》)、桃花系列(《桃花》、《大喬小喬》、《春桃》)等等。觀者將直觀地體會到藝術家四十余年的不斷探索與嘗試,在回望其創(chuàng)作歷程的同時,分享其創(chuàng)作的激情與喜悅。
周春芽:東南形勝
文| 漆瀾(節(jié)選)
自2010年以來,春芽一直注重對王蒙和石溪的筆墨研究,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將這些靈感令人難以置信地轉化成了妖冶的桃花和神奇的園林景觀。春芽從不簡單地挪用表層圖式,對傳統(tǒng)資源,他一直有一種生猛而出人意料的改造能力。他沒有迂腐的考據意識,但有敏感的現(xiàn)場意識。他曾告訴我:"我們的價值,不是繼承了什么,而是證明了有價值的東西,仍然能承載我們的激情。"近年來,春芽對王蒙燃起了熊熊的熱情,《太白山圖》、《具區(qū)林屋圖》、《丹山瀛海圖》、《青卞隱居圖》、《花溪漁隱圖》、《秋山草堂圖》……他與這些經典朝夕相處,竟日流連。說實話,他的較真勁兒和實驗的執(zhí)行力,讓我這山水科班出道的反倒生出了臨淵羨魚之嘆。
在新作中,可以看到春芽筆性的一些轉變,行筆速度更加沉穩(wěn),色層如積墨一般層層疊加,非常注意筆觸之間的錯落揖讓。去年冬,我們一起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看四王展覽,他站在一張王原祁仿王蒙山水前看得入神,似乎是自言自語:"慢下來是一種功夫,感覺快的其實要慢,金剛杵力大無窮。"書寫不是制造肌理,而是力量、速度的高效控制。即使是可以使用薄油靈巧地進行烘染的背景和負空間,他也盡量用帶有摩擦感的筆觸去書寫出來。在新作中,收斂了流暢、帥氣的用筆,盡量樸素沉著。當然,他細心尋找與王蒙語言的對應邏輯,與王蒙的《太白山圖》在語言和形式上形成一種若即若離的互文關系。但細心人會發(fā)現(xiàn),他對王蒙的圖式形態(tài)、質感、色彩進行了逆向的解構。更重要的是,他是敏感地面對一個直覺的現(xiàn)場,遠比津津樂道于筆墨考據高出一竿頭。
周春芽,《石頭與雜草》,布面油彩,161×130cm,1993年。圖片版權©?周春芽,龍美術館
與前幾年的園林作品相比,春芽在色彩上也做了新的嘗試。新作大量采用低價色和灰色,更注重厚薄對比,材質飽和度也控制得"惜墨如金",先前的刺激色感也有所收斂,氣質更趨于含蓄內斂。春芽對色彩、空間和平面結構下足了功夫,跳躍、擰曲的筆觸,加上補色反差,使畫面顯得透明、斑斕、光彩照人;利用陰陽反襯,巧妙地表現(xiàn)了光感,畫面散發(fā)出一種柔和、泛漫的光感,不確定的光源使場景更顯神秘宏大。春芽一直不喜歡過于實事求是的直白景觀,他一直重視內心視覺,更注重離形得似,對現(xiàn)實場景的超越和形而上的轉化才是他的修辭目的。那些看似近乎涂鴉的筆觸,全是從現(xiàn)場中一步步推演而來的,全是從現(xiàn)場中抽取而來的具體的物象高度符號化的痕跡。他有意打破傳統(tǒng)書寫點線的孤立和分割感,不用圓錐中鋒的筆觸,而是用粗大如帚的刷子,正、側、順、逆變換不定,筆觸更趨雜沓;以大馭小,愈是細微,越是用大筆揮策而出,大匠運斤,腕底生風,整個畫面彌漫出一種雄闊蒼茫的氣象。
2015年,春芽在《仿石濤畫意》上題了一首詩:"三百年前石濤公,想見其人與我同。舊曲新翻唱楊柳,顛倒古今如夢中。"好一個"顛倒古今如夢中",正是他那種"大道氾兮,其可左右"的騰挪意識和鮮活的創(chuàng)造激情,讓他在古人面前,觸手成春,心神俱旺。在太白山上,他探訪前賢劇跡,如虔誠的信徒神情端穆地走在朝圣的甬道上;而在他自己的畫面中,又恍如一個天真的少年,歡快地奔跑在去往外祖母家的山路上--任性、敏感、質樸的語感,讓人艷羨,將古老的王蒙帶到了一個"顛倒古今如夢中"的青春世界。周春芽,一直是一個令人意外的逆行者,穿行于較真與天真之間,--當春乃發(fā),花開滿樹。
周春芽,《豫園一景》,布面油彩(雙聯(lián)畫),280×360cm,2012年。圖片版權©?周春芽,龍美術館
周春芽,《具區(qū)林屋圖-乙》, 紙本丙烯,180×110cm,2019年。圖片版權©?周春芽,龍美術館
周春芽,《太白山圖》局部,布面油畫(四聯(lián)畫),250×1200cm,2019年。圖片版權©?周春芽,龍美術館。
周春芽,《太白山圖》局部,布面油畫(四聯(lián)畫),250×1200cm,2019年。圖片版權©?周春芽,龍美術館。
周春芽,《太白山圖》局部,布面油畫(四聯(lián)畫),250×1200cm,2019年。圖片版權©?周春芽,龍美術館。
周春芽,《太白山圖》局部,布面油畫(四聯(lián)畫),250×1200cm,2019年。圖片版權©?周春芽,龍美術館。
周春芽,《太白山圖》局部,布面油畫(四聯(lián)畫),250×1200cm,2019年。圖片版權©?周春芽,龍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