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新時代公共博物館的重要使命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王敦琴 2021-03-25
公共博物館的使命,這是個厚重而又常新的話題。說它厚重,是因為它承載著人類的文明史,并以其獨特的方式向人們敘述著過往;說它常新,是因為在不同的時代,它總是帶著不同的色彩并被賦予不同的功能和職責。

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館,可追溯到1683年建立并向世人開放的英國牛津大學阿什莫林藝術和考古博物館,這可視作世界近代博物館創(chuàng)建的肇始。在中國,第一個公共博物館當推張謇于1905年創(chuàng)辦的南通博物苑,這亦是中國公共博物館的濫觴。我國公共博物館雖起步較晚,但發(fā)展迅速,至今已有數(shù)以千計的博物館。在公共博物館發(fā)祥地南通,僅環(huán)濠河博物館群就包含13個各類博物館。 今天的中國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為重視博物館建設,更為重視挖掘、發(fā)揮文物的現(xiàn)實價值及其教化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yǎng)”。那么,在新時代,要讓文物、遺產、古籍活起來,博物館擔當著怎樣的重要使命,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是以物教人?!拔铩笔且磺胁┪镳^的基礎存在,是博物館的本質內容,也是歷史、文化存在的載體。物的搜集、甄別、篩選、保存、陳列都有其基本的規(guī)范及內在邏輯,既是一項系統(tǒng)的專業(yè)工程,也是一項體現(xiàn)審美價值的藝術工程,還是一項需要大批熱愛博物館事業(yè)者敬業(yè)奉獻的工程。張謇當年為辦博物苑,“謇家所有,具已納入”,不僅將自己全部收藏奉獻出來,而且隨時隨地留心,或征集或索求或購買,以不斷豐富館藏。南通博物苑室內室外琳瑯滿目,各種展品有數(shù)萬種。以物教人,就是要將物的形態(tài)真實、準確、合理地展現(xiàn)出來,讓人們在觀物、識物、賞物的過程中,既能觀看其形態(tài)特征,也能感受其本質屬性,還能體會其生命靈性。在此過程中,讓觀眾由物及物,由物及理,由物及人,并從中獲得知識,體會美感,陶冶性情。 二是以史育人?!拔铩辈⒉皇枪铝⒋嬖诘?,在物的背后有著其特有的歷史和故事。要將這些歷史和故事盡可能真實地挖掘出來、準確清晰地描摹出來、形象生動地講述出來,既需要知識水平,也需要智慧能力,還需要付出艱辛勞動。要盡可能還原歷史真實,在不違背真實的前提下,將故事講得生動形象。博物館本身亦具有存史功能。張謇當年曾通過上書、游說等方式呼吁國家辦博物館,認為公共博物館功能之一就是存史以公諸天下,以物存證,以史服人。他認為“中國世稱文明最古之國,作為文明古國,其政治與風俗的沿革、器具器物的制作、自然物品的收集與保存等等,當然值得魁儒碩彥研求討論”“上可以保存國學,下可以嘉惠士林”。同時,存物存史,讓學校師生及社會大眾獲取知識,“蓋有圖書館、博物院,以為學校之后盾,使承學之彥,有所參考,有所實驗,得以綜合古今,搜討而研論之耳”“地方人民知識之增進,亦必先有實觀之處所”。張謇當年的博物館思想對今天仍有重要啟迪意義。如今“四史”學習方興未艾,除了書本外,博物館的文物、遺存都是非常鮮活的史料,能夠“更好發(fā)揮以史育人作用”,讓人們在傾聽歷史故事中學史、懂史,提高鑒史能力和欣賞水平,又在觸動和感動中汲取正能量。 三是以文化人?!拔摹敝傅氖俏幕奈锉澈笥袣v史有故事,歷史故事背后蘊含著文化。以文化人是指由“物”“史”所體現(xiàn)出的文化來引導人、熏陶人、感化人,使人們的心靈、思想得到浸潤和滋養(yǎng)。文化既客觀存在,又抽象無形。以文化人,博物館的這個功能和職責在今天越來越受到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南通考察時說,要把南通博物苑和張謇故居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體現(xiàn)了活化館藏文物和歷史遺存的重要性。文化蘊含于文物之中,人們在觀物、品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受到感染,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既帶給人精神的愉悅和享受,也能領略并感知文化遺產的精髓和力量。 物、史、文三者處于不同的層面。物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是基礎;史是能夠領略、感知的,是物與文化的橋梁紐帶;而文化則是無影無形的,當然,它雖看不見、摸不著,卻又是可意會的。史借助于物得以表達,而文化又附著于物的形體、史的內涵之中。物所展陳的程度、史被挖掘的水平,這二者對文化的揭示都具有重要的影響。 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對博物館建設提出更高要求,并寄予厚望。同時,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智能化突飛猛進,人們的精神追求和欣賞水平也在不斷發(fā)展變化,需求層次越來越高。因此,要讓文物動起來,讓博物館活起來,除了內容的實、形式的美,還要有手段的新、方法的活,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大數(shù)據(jù)、新媒體等來獲取并釋放更多信息。內容、形式、手段、方法四者和諧統(tǒng)一,物、史、文三者融為一體,讓文物、遺址、文化遺產這些原本冰冷、堅硬的東西變得有情感有溫度,變得柔軟溫潤,成為人們眼中的寶、心中的愛,這樣才能真正達到以物教人、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和效果,才能促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以使今人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作者:王敦琴,系南通大學文學院教授、張謇研究中心副會長)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