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范勃:知覺作為連接,內(nèi)在感知與現(xiàn)實存在

來源:華僑城盒子美術館 2019-01-17

作為一個藝術家,范勃以各種切身的題材、媒介和文本探求人的內(nèi)心世界和不同社會角色的置換。從探究一種時代精神開始,到重審視知覺能力的創(chuàng)作實驗,范勃始終保持著敏銳與果敢,其作品發(fā)展經(jīng)歷了抽象和觀念化的漫長歷程,始終力圖表現(xiàn)不可見和不可觸及的人類內(nèi)心世界。其作品創(chuàng)造了內(nèi)在感知與外部結(jié)構(gòu)的獨特連接,清晰地呈現(xiàn)了知覺作為一種感覺即是現(xiàn)實存在又抽象的特性。


《多米諾》
219x219x350cm
鋼板
2018

范勃的作品《多米諾》參加了第六屆廣州三年展公共藝術部分,展覽探索了藝術和公共空間的共生與跨越式關系——跨域時空、地域、中西、人類及其所在的社會和環(huán)境。

符號與空間關系在范勃近期的作品中不斷被討論,而《多米諾》在此亦是。作品其中5件堆疊為碑,其余5件散落周圍,或單獨成型,或傾倒交疊,在其所安置的空間中,形成多個正負形關系。

而在每個組件中,存在著另一個鏤空的負形,如大宇宙中蘊藏著小空間。在命名上,作品直接采用詞語“多米諾”,不回避在觀念上對該字符文義的借用——空間的延伸及正負轉(zhuǎn)向,這種確定的表態(tài)延伸到現(xiàn)實空間中,即當符號成為巨型的裝置陳列于空間時,它已如推動第一塊多米諾骨牌般,轉(zhuǎn)化著空間的性質(zhì)。而觀眾則可從想象與行動兩者中,體會“正負”的交錯。


《游戲通道》
Game Passageway
1800x1890cm
不銹鋼
2018

通過與盲人家庭的共處,觀察他們紀錄日常生活的內(nèi)容和形式,諸如菜譜、歌詞、地址、信仰、詩歌等被“書寫”于各種生活中現(xiàn)成的印刷品上。范勃把這些內(nèi)容制成圖像,運用絲網(wǎng)印刷技術轉(zhuǎn)印于不銹鋼板上,再制成盲道、組合為迷宮形式的平地界限,成為公共空間中一個開放的游戲點。內(nèi)容上存在著兩個交錯的系統(tǒng):盲人的文本信息與常人的視覺信息間的交錯。兩個系統(tǒng)在感知作品時會采取不同的身體機能來獲取信息,而這一切都可同時存在于一個場內(nèi)——有邊界的“游戲通道”。作品看似提供了行走的路線,但無論對于哪個系統(tǒng)來說, 信息都是混淆不清、彼此共生的,與盲道的原初社會功能背道而馳。


《盲道迷宮》
The blind lane maze
2000x2000cm
互動裝置,植物
2018

作品《盲道迷宮》的靈感來源于范勃2016年的作品《世界3》,提取盲人紀錄日常生活內(nèi)容的載體,制成盲道、組合成迷宮形式的平地界限,成為公共空間中盲人與常人相遇的一個開放的游戲點。但材料是直接使用草坪來進行安置,借用大地的材料來表達,它依然開放,依然陷入一種矛盾中。即,這類盲道對于盲人來說,是無效的,它無法指導行動。而現(xiàn)實中,“規(guī)則”告訴我們,不能隨意踐踏草坪。這時候,“游戲”變成一個無效的游戲。這種聽起來耳熟能詳?shù)那榫趁枋?,來自于我們對自身及環(huán)境關系的同等境況。


《一次詩歌復制》
A Copy of Poetry
尺寸可變
泥土、草皮
2018年

相較于范勃其它公共藝術類作品,《一次詩歌復制》顯得更為私人與作為社會中單獨個體的能量。作品的文本內(nèi)容是一位視障少女所喜愛的兩句詩,從詩的字面意義上,可以理解為她——個體——對自我的激勵或者對未來積極的期許。但在此處,作品將盲文直接“書寫”于草皮上,把這種個體的感受“種”回大地,文字似乎轉(zhuǎn)為這片土地本身的發(fā)言。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作品中發(fā)聲者的彼此轉(zhuǎn)化,還原了鄉(xiāng)土與個體之間的關系。鄉(xiāng)土無法自我形成,而是需要個體的回應,彼此的意義才可成立。再進一步說,唯有如此,鄉(xiāng)土與個體之間,才可彼此活化。


The entrance to the sky
鏡面不銹鋼
250x190x370cm
2017

盲文是藝術家新的一個創(chuàng)作歷程,更像是一次探險實踐。帶著觀眾與另一個陌生的知覺世界進行互動。在這件傾斜的裝置中,鏡面不銹鋼朝上,倒映著通過視覺獲得訊息的世界。與之相對的下方,布有盲文這種觸覺上的語言符號。雖然這兩個不同的知覺世界在這里相互交集卻不能相互觸碰,但在擁有溫度的人類心靈中,無限的可能與未知正在進行著。

關于藝術家

范勃1966年生于天津,1988年畢業(yè)于天津美術學院油畫系。碩士、博士分別畢業(yè)于廣州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F(xiàn)為廣州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作品展出于美國威斯康星查珍美術館、法國薩拉貢博物館、意大利圣母百花大教堂博物館、保加利亞國家美術館、瑞典阿萊特美術館、奧地利威爾斯安格里納美術館、德國波恩藝術基金會、意大利威尼斯米歇爾宮、匈牙利德布勒森現(xiàn)代藝術中心、丹麥北日德蘭美術館、意大利曼多瓦青年博物館、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土耳其宮、臺灣國立美術館、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廣東美術館、湖北美術館、合美術館、天津美術館、西安美術館等知名藝術場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