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盧卡斯·克拉納赫肖像»
小盧卡斯·克拉納赫畫(Lucas Cranach the Younger)
約1550年
藏于烏菲茲美術(shù)館
© Galleria Uffizi
1472年,出生在德國小城弗蘭肯(Franconie)
1504年,受到薩克森的選帝侯弗里德里希三世的召喚,次年來到威登堡,任宮廷畫師
1553年,在魏瑪去世( Weimar)
老盧卡斯·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 l’Ancien)德國文藝復(fù)興時期的畫家,他常畫肖像、宗教畫和風(fēng)景畫等;同時也是一名版畫家,擅長蝕刻版畫。老克拉納赫長期服務(wù)于圣神羅馬帝國選帝侯,名利雙收。初期的風(fēng)格體現(xiàn)在畫面的表現(xiàn)上,相對而言“大膽深刻”;成熟時期有矯飾主義的影子,創(chuàng)作了不少神話主題的繪畫;而后期則較為收斂:變得精細,但物像上顯得較為抽象。此外,由于客戶眾多,老克拉納赫不得不開啟了工作坊。
1504年的時候,他受邀來到德國威登堡,為薩克森的選帝侯:弗里德里希三世服務(wù)。這位人稱為智者腓特烈的選帝侯,也是丟勒的贊助保護人。此時,老克拉納赫逐漸摒棄了年少時的“輕狂”風(fēng)格,趨于平緩,也變得更加討喜,構(gòu)圖也簡潔有力。由于老克拉納赫的技藝受到選帝侯們的認可,他一生有為三名神圣神羅馬帝國選帝侯服務(wù)過:弗里德里希三世、約翰·勒·君士坦、約翰·弗里德里希一世。他于1537年和1540年擔任市長。
«約翰·弗里德里希一世»(Jean Frédéric le Magnanime)
H. : 0,51 m. ; L. : 0,35 m
藏于盧浮宮博物館
可于黎塞留館,三樓,810展廳觀賞到作品
© 2011 Musée du Louvre / Martine Beck-Coppola
INV.1184
他筆下的人物常有夸張、諷刺的表情,身材也不顯高大,女子尤為顯得嬌小。他的肖像畫中的主人公總是被賦予一種高貴感和智慧之光。在有人物的畫中,他的構(gòu)圖也非常大膽,人物的比例與畫的尺寸比較起來可以說是“失調(diào)的”,不同于其他藝術(shù)家,他的人物占據(jù)了大片畫面,如同“巨人”。
«站在風(fēng)景中的維納斯們»(Vénus debout dans un paysage)
創(chuàng)作于1529年
H : 0,38 m. ; L. : 0,25 m
藏于盧浮宮博物館
可于黎塞留館,三樓,810展廳觀賞到作品
© 2011 Musée du Louvre / Martine Beck-Coppola
INV. 1180
直面觀者的是裹著透明薄紗的維納斯女神,不同于古希臘神祇式的表達方式,老克拉納赫描繪的維納斯有著嬌小玲瓏的軀體,平凡而和諧的五官以及另類的配飾。
他和他的同僚們一樣,受到意大利矯飾主義的影響,在詮釋維納斯的時候,將她的婀娜形體視作為一種美的訴說:是形體的美,也是道德上的美。瓷般的肌膚白皙亮澤,此時方顯天神本質(zhì),美得神圣,但也虛幻。寬大的紅帽子如同點睛之筆,將維納斯的美升華了,內(nèi)斂而嬌艷;紅色作為綠色的補色,同時也能使維納斯的頭部從背景中凸顯出來。
右下方的哥特式小城便是老克拉納赫式樣的多瑙河派(畫派由一眾居住在多瑙河沿岸的畫家組成,他們詩意解析大自然)的呈現(xiàn)了:岸上的城墻、教堂與湖面的倒影相輝映,美如仙境,似乎有著獨立的生命。亮色的點將建筑與風(fēng)景受光而璀璨的部分表現(xiàn)了出來。景色的細節(jié)處毫不含糊,復(fù)雜且精細。
神話主題,裸體的維納斯是德國文藝復(fù)興常見的主題。這些新興的熱門求購主題也是當時人文主義想要用來傳播思想的絕妙載體。神話可以影射的寓意和裸體女神牽涉的道德觀念都是強有力的視覺迷藥,透過大眾認可的畫題去展現(xiàn)教義,給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畫的地面上,在這些石土中,標明有老克拉納赫及其工作坊的標記:畫家的花體縮寫簽名以及攜有羔羊的展翼的飛龍。
另一幅關(guān)于女神的畫作
這一類主題的繪畫在薩克森的選帝侯 約翰·勒·君士坦(Jean le Constant)的統(tǒng)治時期尤為受歡迎。
«美惠三女神»(Les Trois Grâces)
創(chuàng)作于1531 年
H. : 0,36 m. ; L. : 0,24 m
可于黎塞留館,三樓,810展廳觀賞到作品
© 2011 Musée du Louvre / Martine Beck-Coppola
老盧卡斯·克拉納赫和維也納的人文主義相關(guān)人士也交往頻繁。他和宗教改革領(lǐng)袖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以及菲利普·梅蘭希通(Philipp Melanchthon)是好友。路德的肖像大多由老克拉納赫來創(chuàng)作,路德派的不少教義宣傳作品也都出自老克拉納赫之手。
他也畫過動物,比如藏于盧浮宮的這幅牝鹿圖。
«一頭牝鹿,四肢延展,和一只鹿頭»
( Une biche morte, les quatre membres étendus et une tête de biche)
H. : 20.2 cm. ; L. : 28.4 cm.
藏于盧浮宮博物館
非展出作品
©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 Thierry Le Mage
RF 3894
如此細致的描繪很有可能是現(xiàn)場臨摹的結(jié)果。雙眼圓睜的已死之鹿側(cè)臥,軀體已經(jīng)變硬,四肢僵直延展、雙耳立了起來、毛色已暗,形如一首哀歌,悲愴而無力。
動物的主題和王室的狩獵習(xí)慣有關(guān)。對于動物的精準描繪是十分重要的,它們可能會出現(xiàn)在歌頌統(tǒng)治者家族的狩獵圖中。御用畫家也需要常伴選帝侯左右,在狩獵時,會攜帶便攜畫板以現(xiàn)場描繪狩獵場景和臨摹人物和獵物。
老克拉納赫慣用水粉和水彩去畫動物,時而也會使用羽毛筆和墨水,力求表形達意。
«被斬首的圣施洗者約翰»
(La Décollation de Saint Jean-Baptiste)
©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 Tony Querrec
«耶穌和撒馬利亞人»
(Jésus et la Samaritaine)
©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 Tony Querr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