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藝術收藏不是“有錢任性”

來源:南方周末 作者:張瑜 2017-07-24


2017年6月16日,“倫勃朗和他的時代:美國萊頓收藏館藏品展”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出的70余件展品分為肖像畫、歷史畫及風俗畫三大主題,其中包含荷蘭著名畫家倫勃朗的11幅畫作。(新華社記者 鄭煥松/圖)

天才畫家倫勃朗·范·萊茵(1606—1669)代表了十七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的藝術巔峰,被譽為“文明的先知”。300多年后,“倫勃朗和他的時代”穿越時空來到了中國,于2017年6月——9月在國家博物館開展,參展的74幅作品全部出自荷蘭藝術家倫勃朗及其學生之手。

倫勃朗的作品寬闊有力,生動深刻,他擅長肖像畫,尤其愛好自畫像,他采用的構圖光影甚至在攝影行業(yè)被稱作是“倫勃朗光”,可細膩柔和得將人的面部表情神韻表現(xiàn)到極致。

著名畫家梵高曾對倫勃朗的《猶太新娘》注視良久后感嘆道:“我只要啃著硬面包在這幅畫的前面坐上兩個星期,那么即使少活十年也甘心”,同樣為他癡迷的還有遠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托馬斯·S·卡普蘭夫婦,他們以倫勃朗的出生地命名設立萊頓基金,廣泛在世界各地搜尋收藏倫勃朗流派的作品——本次畫展作品皆為萊頓收藏所屬。

私人收藏之“前世今生”

卡普蘭的收藏之旅源于少年時對倫勃朗的濃厚興趣,老辣的投資眼光為他積累了大量資本,兼?zhèn)渌囆g鑒賞能力的他還曾把拍賣所得作品《瑞貝卡和伊莉莎在井邊》無償捐贈給了盧浮宮,正如卡普蘭所說,萊頓收藏初衷很簡單:“讓更多人得以了解,這些古老大師藝術杰作作為西方文明和普世價值觀的基石所具備的重要意義。”

在西方,自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始,上至君主教皇,下至文人藝術家,紛紛熱衷于收藏藝術品。他們愛好風雅,在自家的別墅、庭院中修繕一處小室,專用來保護自己的古物收藏,這樣的空間被稱為“galleria”,但里面通常不懸掛繪畫,只會在拱頂上繪制濕壁畫作為裝潢。1519年,里奧十世便是用這種方法把自己的私人收藏保存在了梵蒂岡拉斐爾涼廊的加長走廊之中。

16世紀的意大利佛羅倫薩,坐擁至上財富與權力的美第奇家族法蘭契斯柯一世極其喜好收藏藝術品、贊助藝術家,曾特別在宮中修繕專為陳列藝術品的開放式回廊——“事務室的回廊”,現(xiàn)為“烏菲茲美術館”。同美第奇家族一樣,法國皇室弗朗索瓦一世保護了許多藝術家,甚至有雷奧納多·達芬奇這樣的巨匠,在他的庇佑下,諸多名作如《蒙娜麗莎》、《圣母圣安娜》等才能順利傳入法國。

這種儲存方式在私人收藏家中得到了普及,他們也買入建筑或設立私人博物館以供展示獨家收藏,像是知名收藏家弗朗索瓦·皮諾在威尼斯的格拉西宮、烏利·??擞诒R塞恩所設的湖中城堡等。隨著整個社會對藝術需求的增加,大多數(shù)藏家愿將珍藏作品對外開放展示,使其從私人領域亮相至公共領域,不再緊閉于幽冷寂靜的長廊。

中國古代,愛好收藏的君臣皆有,“千古詞帝”李煜好收藏前代法書名畫;宋徽宗廣收歷代文物、書畫、青銅器等,并編錄成書。歷代帝王之中,首富藏家應屬“乾隆”,他的藏品約有10000件以上,書畫占了近半,海外奇珍更是不在話下。1782年,閩浙總督陳輝祖被革職抄家,幾乎清代所有的流行品都能在他家中找見,可見乾隆愛好收藏之風至盛。

與西方不同的是,中國古代官紳們的藏品自是不愿分享的,收集來的寶貝或是用來進獻以加官進爵,或是把玩觀賞滿足個人趣味。他們的偏好,一定程度上能代表當時物質(zhì)文化的前沿水平。

現(xiàn)今,中國一些現(xiàn)當代大私人收藏家同樣會舉辦藝術展來展示陳列自己的藏品,如收藏家劉益謙、王薇夫婦2015年創(chuàng)辦的龍美術館,涵蓋中國古代一直到當代的藝術作品,其中以紫檀龍椅、宋徽宗花鳥冊頁等尤為著名;青年收藏家林涵、晚晚、黃勖夫的木木美術館,關注收藏15-18世紀歐洲繪畫大師作品和19-20世紀現(xiàn)代主義藝術作品。諸如此類的私人收藏藝術館,都具有較為強烈的個人特色與風格。


參觀者在觀看倫勃朗的自畫像(資料圖)。(新華社/路透/圖)

收藏不是“豪擲千金”

藝術收藏的形式經(jīng)歷了不同時期的演變,有了更多作品向公共領域流入的趨勢。受眾認可公立博物館系統(tǒng)化收購管理機制的優(yōu)勢,與此同時,不能否認私人藏家對藝術的發(fā)展同樣也有推動作用,亦為藝術品的存世與保留做出了貢獻。但從資本市場的規(guī)律來看,現(xiàn)當代私人收藏更傾向于成為一種投資手段,大多數(shù)人的出發(fā)點都是投資保值。

以國際藝術品投資市場收益為例,通過構建經(jīng)濟學模型來演算規(guī)律的梅—摩西藝術品指數(shù)研究團隊早在2002年就發(fā)布報告稱“藝術品的投資價值在1876年就輕易超過債券和國庫券”,1997—2007年十年間,藝術品的投資回報率略超過股票,年收益達8.5%,在同一時期,當代藝術表現(xiàn)更好,甚至高達12.7%,略超過股票的回報率三個百分點。如此高的收益率讓不少人都心動不已,不外乎藝術品投資正逐步成為高凈值財富人群的重要投資選項,在中信私人銀行與胡潤百富聯(lián)合推出的《2016中國高凈值人群出國需求與趨勢白皮書》中,藝術品投資在海外金融投資產(chǎn)品中占比2.9%。

有需求即有市場,與市場經(jīng)濟杠桿一樣,藝術品的價格是由市場需求決定。譬如在中國書畫藝術品市場,2000—2015年間的年化投資回報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并且該階段呈現(xiàn)出近現(xiàn)代書畫的投資回報較高、尤其是出自名家的中低價位作品,當代書畫緊跟其后,而古代書畫最低的一般規(guī)律。

藝術品投資雖有部分規(guī)律可循,但投資與風險總是相伴相生。尤其在以需求為驅(qū)動力的藝術品市場,需求是重中之重。法國藝術評論家丹納說:“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地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精神和風俗概況。”判斷一件作品是否能獲得高收益的經(jīng)濟回報,需要極其敏銳獨到的眼光,其中包括對作品本身的中肯品鑒,對市場熱點的準確判斷,了解作品的市場認同度等等。

在這些作品中,名家作品是最為搶手的,它們的流動性強,認可度高,有極強的“品牌效應”,但往往市場存量小,最難以甄別真?zhèn)?,增加了收藏難度。特別是高端藝術品收藏,一般都已形成了固有的收藏圈子,它的準入門檻較高,不再單單只要求經(jīng)濟實力,作品拍賣、流通更像是借晚宴的形式來溝通、品鑒、交流,而不只是單調(diào)乏味的市場交易。

藝術品的投資保值還和股票市場的某些特點存在異曲同工之妙,在追隨名家的熱潮下降后,市場熱點會有一個方向上的轉(zhuǎn)變,優(yōu)質(zhì)“潛力股”被挖掘出來后身價一路漲紅,因此,許多人都戲稱藝術品投資大獲成功的幸運更多得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如當代書畫家蔣山青的作品均價從2006年的3735元/平方尺一路上漲到2015年的731818元/平方尺,甚至在2014年超過了近現(xiàn)代繪畫大師齊白石的作品均價。

如能一拍即中,藝術品的回報率確實會很豐厚可觀。但藝術品的普世價值并不是為了投資收益,所幸,它的本身意義在世人眼中并未淡去,不論是“好看”、“精美”、還是“昂貴”,人們不再僅停留于這些表面的粗略印象,更多的是通過參與展覽來吸納其背后的人文精神與藝術素養(yǎng),博雅知識、氣質(zhì)、內(nèi)涵。哪怕是作為固定資產(chǎn)存在的藝術品,同樣被賦予了濃重的時代色彩。能準確把它的價值與貨幣金額劃等,也是對作品價值的認可與尊重。至少,無論是私人收藏或是公共收藏,它們能得到良好的修繕與保護,使你可以有機會一睹《戴珍珠耳環(huán)的少女》的尊容,觀賞《日出·印象》的美與真實,感受《清明上河圖》汴京的繁華生活,這些藝術瑰寶得以流世,代代相傳,文化與歷史的聲音從未消亡,也不會消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