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美術風格總是在變化的歐洲不同,中國美術幾個世紀以來保持著令人驚奇的延續(xù)性。人類藝術發(fā)展史也表明,急功近利、竭澤而漁、粗制濫造,不僅是對藝術的一種傷害,也是對精神生活的一種傷害。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
中藝融(北京)文化科技有限公司首先在國內提出藝術品價值的鑒定與交易標準化的概念,通過整合當代頂級藝術家資源,和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藝術鑒定中心、文交所、拍賣行等合作,將藝術品的鑒定與交易規(guī)范化、互聯(lián)網化。并與國內具有權威資質的中央美院、中國美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美術學院)三家學院中的資深教授、系主任們展開深入合作,為優(yōu)秀藝術家提供作品流通的良性平臺,為藝術品投資者提供藝術“精品”的專業(yè)收藏及金融服務。讓藝術品回歸本來價值,放心購買,輕松持有,使大眾獲得實惠收益。
那什么樣的藝術品才值錢?我們先探討下,為什么藝術品分為值錢的,和不值錢的?這話說起來比較長,但作為藝術愛好者和投資者來說,都非常有必要知道。
中國美術史在冊的已有四千余年,要說輝煌甚至到至高點,應該是一千年前的宋朝。那時候的中國人創(chuàng)造了地球上最巔峰的文化之一。當時的當朝大老爺們小老爺們:祭酒、少卿、大夫、閣老、甚至皇帝,都能提筆寫一手好書法,你無法想像:那是一大批寫起詩詞歌賦來,都強于今文藝青年百十倍的人來統(tǒng)治領導中國。所以宋朝開創(chuàng)了一個文化審美品位很高的時代。當然盛唐文明對南北宋時期都有深遠影響,而發(fā)揮到極致,則更是因為二個原因:
1、歷代大宋皇帝都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不間斷治國
2、有自己完整標準審美(文人審美)。
還要了解其中一位國家領導人——宋徽宗。他開了很多中外藝術史上先河,雖然治國方略的政治思路方面,宋徽宗不夠成熟老辣,是個菜鳥,最終被北方蠻夷掠走喪國;但他對中國的藝術史和中國在世界藝術史上的貢獻,作為帝王真是千古一帝。
當時國家有個部門叫畫院,專門養(yǎng)一批畫家?guī)突始耶嫯嫞@職業(yè)畫師通過考試來選拔錄取,就跟咱們今天的考公務員差不多。——不能問我書院有沒有,因為當時的人都是毛筆當家,人人都是書法家,寫不好字不可能混入文人知識分子圈的,所以沒有好的書法家成立書院,就像沒時間成立研究筷子這種常備工具的機構。當時的“書院”,是高級學府,專為國家選拔從政管理人才的,不一樣。
說到考試自然會有很多應付考試的問題,跟今天的美術高考一樣,考石膏,考人頭像,為此報個補習班,苦畫一段時間,應付完考試,就金榜題名了,這種人對石膏、人頭像以外的人文、自然等方面的知識、審美了解不多。
這種情況在宋朝初期也是,畫院考試一般就考畫個亭臺樓閣、花鳥,直觀上畫得像的就錄取了??墒?,宋徽宗當皇帝后,就改革了這種方式。
考試那天,很多考生等著考官來,準備把自己補習班練習的滾瓜爛熟的花鳥畫完好交卷,等老半天,考官發(fā)來一張紙,上面考題是:“野渡無人舟自橫”,說:今兒就畫這個!
那些備了幾年畫孔雀、樹木的同學瞬間傻掉,完全沒有參照物?!很多人畫了一條河,河邊上再畫了條船就交卷了。
而這么多庸才里,其中有一張卷子很得宋徽宗表揚: 他在船邊上畫了一只休憩的鳥。因為鳥怕人,一只鳥停在船上,說明已經很長時間都沒有人了,考題里那種安靜的情形,一下就被描述得很生動,也很有意境。
再比如,有一年題目是“山中藏古寺”,看到題目,很多人自然就會畫大山樹林里露出一座寺廟的屋檐。
第一名的卷子并沒畫寺廟,而是畫了在山邊樹林中,走來一個挑水的小和尚。有和尚,這個深山必有古寺的情形就會自認浮現(xiàn)在人的腦海里,回味無窮。
樹林+小和尚=100分(僅為示意圖)
宋徽宗的考試方式叫“詩題取士”,這種改革讓畫家們深刻領悟到了“沒文化真可怕”這個道理。畫家們不能再死描死背地畫畫,而要去讀書,讀各種增加人內涵和修養(yǎng)的書籍,從中鍛煉詩意的想像空間,以更高的層次理解繪畫和對美的表達。
So,宋徽宗這招很高明的伐?好,現(xiàn)在我們來看宋朝的畫。宋朝人有一個追求叫“格物”。
“格物”——中西方藝術都追求的終極藝術審美
這是宋畫的一種精神,也是宋朝體現(xiàn)出中國自有的文化傳承里的重要精神。(西方近現(xiàn)代500多年以來有這種類似的精神和傳承、實踐)
格物,意為探究事物的道理糾正人的行為,“格”在此有“窮究”之意。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格物致知是一個重要概念,其最早出自于 《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當時的“格物致知”與誠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養(yǎng)方法有關。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水平,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可見,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物之理”的學科。格物為儒家認識論方法論的重要問題。
在藝術的具體實踐上,“格物”表現(xiàn)在細致入微去觀察細節(jié)
比如畫鳥,你要去研究鳥身上的羽毛哪些粗,哪些細,哪些硬,哪些軟,如何用毛筆去表現(xiàn)出來, 去研究畫畫對象的道理,這個叫“格物”。比如宋徽宗就曾經要求畫院那幫公務員,讓他們連孔雀要飛起來的時候,先抬左腳還是右腳,這個都要搞清楚。
在這樣的格物精神下,出現(xiàn)很多寫實的畫。比如,宋徽宗的《山禽臘梅圖》,這張畫是迄今最早一張,“詩、書、畫”都是自己原創(chuàng)的作品。直接影響了后來一說起傳統(tǒng)中國畫就必須是“詩、書、畫”的三個經典元素。
宋徽宗 《山禽臘梅圖》
這種在畫上去寫字題詩,表露出畫面形式之外的人文情感,提升畫的精神層面追求,是當時世界上其他美術形式都沒有的,直到近現(xiàn)代的500年以內在西方才有類似的嘗試和探索。
山禽臘梅圖中畫的是兩只白頭翁,蹲在一直剛開的臘梅花上。傍邊用宋徽宗原創(chuàng)的“瘦金體”書法題的詩:“山禽矜逸態(tài),梅粉弄輕柔。已有丹青約,千秋指白頭”。
頭兩句寫畫中景,兩只白頭翁的姿態(tài),臘梅花初開放,顏色淡雅又輕柔。后兩句頭寫畫外情,是宋徽宗的一個心里訴求。說自己前世今生就跟畫畫是有約定的,就像畫里的白頭翁一樣,到頭發(fā)白了都不會改變,即使一千年一萬年,我也如此。可見這位國家領導人對美術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虔誠。前兩句表景,后兩句表意,真正的情景交融。
好,我們來看下其他宋時期“格物”精神下的花鳥畫。
宋 林椿 《果熟來禽圖》
這個時候的花鳥畫已經很成熟,畫中那些細節(jié),果子熟后那種微微泛紅的感覺,葉子被蟲吃后的刻畫,還有小鳥的神態(tài),好像馬上就要一蹬腿兒,撲翅膀飛起來的樣子,活靈活現(xiàn)。
簡單說完花鳥,再來看下宋朝山水畫。山水畫也是在宋朝走向成熟,開始發(fā)揚光大的。先來看一張巨然的《秋山問道》圖。巨然是北宋初的畫家,他的畫對后世影響很大。
宋 巨然 《秋山問道圖》
以前古代人,畫山水巖石,都喜歡用比較干的毛筆,去刻畫石頭的紋理,這種紋理像皮膚干燥時裂紋的“皴”一樣,這個畫法在山水畫中又叫“皴法”。
《秋山問道圖》里山的畫法叫“披麻皴”,像一條一條的麻線披在石頭上。用比較干的毛筆一條一條的去拖、去勾出來的紋理,表現(xiàn)出圓圓的石頭質感。
再來看一張被后人譽為“宋畫第一”的大畫家(小編以為是山水上第一),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后人總結看宋畫的方法要“遠望其勢,近觀其質”:站遠處去看畫總體的氣勢,近處看畫中細節(jié)石頭、雜樹的質感。就是說,值錢的藝術品一定既要有總體的視覺效果,還要有客觀的細節(jié)情趣。
我們先遠看這張畫。
宋 范寬 《溪山行旅圖》
這張畫差不多兩米多高,原作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很珍貴的緣故,已經很少展出?!端位兆诋斈晔窃趺催x畫家》的作者,在北京看過一張二玄社(二玄社是日本的一家出版社,研究制作的古畫復制品是世界一流的)的復制品。
一般的山水畫都喜歡做什么S型啊什么,去布局什么的,這張不玩這些,就是正中間立一座大山,空間布局豐富卻又簡約合理,堂堂正正的感覺,派頭十足,氣場強大啊,有木有?
走進看這張畫的細節(jié),能看到山頂上巖石的局部,范寬用毛筆,細細的小點小點的,點出巖石堅硬的質感,聚點成皴,宛如聚沙成山。因為這種密密麻麻的點很像下雨樣子,這種畫法就叫“雨點皴”,亦叫“豆瓣皴”。
然后我們來看另一張,宋朝大山水畫家,郭熙畫的《秋山行旅圖》。這張畫09年在首都博物館展過,是美籍華人王季遷的舊藏,據說這張畫是在一個美國人家的地下室里翻出來的。為什么非華裔的西方人也喜歡帶中國畫走?因為好的藝術不分國界。
宋 郭熙《秋山行旅圖》
這張畫畫的是一幅秋天的山的情景,我們看郭熙畫秋天的山,跟前面巨然畫的秋天的山,很不一樣吧,郭熙這張畫的巖石有種流動的感覺,像一朵一朵的云一樣,這個技法就叫“卷云皴“。
郭熙不但是個大畫家,還總結了好多畫畫的方法,讓后人學習。他寫了一本書叫《林泉高致》,書里總結了三種,中國山水畫取景構圖的方法。
一、平遠法:左右拉長的視線,去畫出平鋪的山
平遠法 郭熙《窠石平遠圖》
二、高遠法:上下抬頭的視線看山、畫出聳立的高山(請參考前圖:范寬《溪山行旅圖》)
三、深遠法:用縱深的視線,表現(xiàn)山的前后、里外的層次畫法(請參考前圖:巨然《秋山問道圖》)
書里面說畫家去畫山水,要畫出山的“遠近淺深四時朝暮、風雨明晦之不同”,意思是說,畫家要去大山里觀察、寫生,畫出遠、近、早、晚、風、雨時候各種風景的差別。—— 用今天的語言來注解:一切閉門造車,胡畫亂描,原來都是耍流氓!
這個比西方印象派畫家們,把畫架搬出去寫生,研究大自然光的變化早了900多年。900年后法國的莫奈,就專門研究了一座教堂不同時間段光色的變化,很快用油畫筆記錄下來。
法國 莫奈 油畫《魯昂大教堂》共20余幅,教堂不同時間光下變化,每張不同
西方的印象派是從科學的光學角度去畫,畫的是事物表象的東西,追求嚴謹的結構和構圖,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美感。而郭熙在《林泉高致》里說:“ 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蒼翠如滴,秋山明凈如妝,冬山慘淡如睡”,則是把山擬人化,探尋山與人之間的內在關系,人文的精神層面追求也融入其中,使觀者有所感悟和共鳴。
春天的山像笑著一樣,秋天的山像畫過妝一樣端莊,用理解美女的方法去理解畫山水畫,去把山水畫活,畫感人,去追求畫的氣質和韻味,這種人文的方法是跟西方印象派的科學研究大不一樣的,也正是中國畫講神韻可貴的地方。
再來看一張北宋末期李唐畫的《萬壑松風圖》。
宋 李唐《萬壑松風圖》
宋朝山水畫,格物所致,都跑去大山里研究石頭,琢磨出自己石頭的畫法。李唐的《萬壑松風》圖,畫山石的方法,就像斧頭劈過的一樣,這種方法叫“斧劈皴”(《萬壑松風》局部有這種細節(jié))。
北宋四大家用自己的毛筆,去研究不同巖石,表現(xiàn)出各自的“皴法”,顯出了各自的氣勢,這都是北宋山水畫的偉大成就??梢哉f,沒有宋人山水上的不懈探求,就不會有中國后世幾百年延續(xù)的幾乎沒有大格局變化的山水畫形式。
好我們看完北宋,現(xiàn)在來看南宋的兩位畫家。——馬遠和夏珪(音:規(guī))
那時候到處的廣告語都是:“將格物進行到底!”,馬遠就高高興興的跑去研究水去了。《水圖》這個系列是馬遠專門去觀察大江、大河、大風大浪、還有風平浪靜時候等等水的不同,描繪記錄下來的,這個系列在北京故宮也能看到。
宋 馬遠 《水圖》系列 部分選 原作共十二張,每張水紋都不同
然后來看南宋另外一個畫家夏珪的作品。
宋 夏珪 《松巖靜課圖》
我們之前看的北宋山水畫,都是畫得滿滿的,給人很強撼的氣勢。而南宋馬遠和夏珪,就不畫這種大滿幅了,他們畫面留出了很多空白的地方,給人茫茫江水,悠悠天空,云山霧海的想象。
這種大面積的留白,是一種視覺的放松,一種無邊無際、空遠的山水意境。就像音樂里說的“無聲勝有聲”。
宋 馬遠 山水扇面
北宋的畫給你眼睛可看的地方很多,滿滿實實,南宋就給你心理感悟的更多。北宋的畫家們講技法、講氣勢,是一種視覺空間的鋪呈,南宋的就講意境,講空靈,是一種心靈空間的拓展。
宋 馬遠 《寒江獨釣圖》
宋代后半段還興盛起一種畫,叫文人畫。一幫文人,詩、詞、歌、賦、書法什么都相當厲害的風雅人物,畫畫成了他們一種業(yè)余的興趣。當代的文人也即畫脫胎于此。
他們不會像前面的“范寬”、“李唐”這類職業(yè)畫家一樣畫出很高的技法,他們有自己的優(yōu)勢,書讀得多,有很高的文化品味,畫只是自己精神意境的寄托,文人畫就更注重畫面之外的內涵。當然,在構圖和襯托等的很多技法、章法、細節(jié)等方面揚長避短的發(fā)揮了一下,變得因為不懂更多技法而更追求簡潔和意境的不完美的審美。
大文豪蘇東坡,和一位叫文與可的是北宋文人畫的代表。
宋 文與可《墨竹圖》
文人喜歡畫竹子、蘭花、梅花,有象征意義的東西:竹子的節(jié),象征氣節(jié);蘭花,長在深谷里,不會因為沒人看到,而不去吐露自己的輕香;梅花在大雪天的惡劣條件,也能頂著嚴寒獨自開花,有種傲骨。文人們把它們代表了自己的品格。
后來清代的畫家石濤在自己畫的一張竹子上題了首詩,其中有句是:“未出土時先有節(jié),到凌云處總無心”,意思說:竹筍在地底的時候就是一節(jié)節(jié)的了,比喻咱是天生有“氣節(jié)”的孩子。等到竹筍破土長成很高很高的大竹子,跟云一樣高時,卻不是急功近利的,使用心機奪來的位置。因為竹子空心,象征文人“無心去爭”的態(tài)度。
清 石濤 墨竹 代表文人畫風格
再說說明代的徐渭,在自己畫的梅花上題詩是:“從來不看梅花譜,信手拈來自有神,不信試看千萬樹,東風吹著便成春。”什么是“梅花譜”呢,就有點像今天給那些想成功的人士看的——什么《拓展人脈速成法》、《管理的八個訣竅》這種書。“梅花譜”就是講畫梅花的“速成法”、“訣竅”。
徐渭說:哥從來不看你們寫的條條框框,影響本大爺發(fā)揮的破書,哥隨手畫的梅花,玩的是精神,你看風一吹春天就來了。從中可以看出,不去照搬條條框框的畫家,對理解繪畫的精神的高度自信。
但徐渭的畫,并沒有脫離“格物”的觀察方法,而只是將觀察到的物象的最重要的特征,通過比較凝煉的手法,生動的表達出來,這其實也符合今天和西方的最重要審美表達方法:抽象。
“抽象”并不是完全不像,它一定要用“格物”法去觀察現(xiàn)實后再抽取式表達
竹、蘭、梅,這些文人精神的題材,和品格追求的題詩,也是其他國家美術形式所沒有的。
我們看到,宋人正是用“格物”的精準廣博的態(tài)度,去研究和描繪精致的花鳥人物畫,專心琢磨自然山水,繼而潛心留白意境的南宋小品,還有追求精神的文人畫,從而創(chuàng)造出許許多多中國藝術的巔峰作品。這一切,應當歸結于宋徽宗的高雅嚴格的“格物”審美。
而時至今日,對于我們當代的藝術品價值衡量來說,什么值錢,什么不值錢,那就更加的顯而易見了。宋人的高度充分啟迪了我們一千年的藝術氛圍,而西方的藝術流派也在三百年前左右開始了進一步的精進探索和思考實踐,才奠定了顯現(xiàn)藝術主流的健康發(fā)展,那么,符合“格物”精神的審美標準,其實依然在左右著全球人對藝術品價值的評判。
另外,藝術最早發(fā)生于信仰、崇拜和祭祀,而延續(xù)至今的一個根本原因,在于藝術始終是人類真、善、美的精神追求中,物化的表象。所以,判斷藝術品是否之前,還要看本身這件藝術品的表達的內涵是否符合真、善、美的要求,要能登大雅之堂而不是其他。
其次,看了上文的讀者們都能感到,藝術,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對于如何進行表達,都是有自己的技法上的要求和方法的,這樣才會使觀者很快的分辨出什么是精品,哪些是俗物。
就像有些食物,它會因為不同的產地、農藥殘留量、生產周期等各方面都有區(qū)別標準,而產生同樣產品的價格高低。同樣是賣蘿卜,就有普通產大眾價的蘿卜,和綠色食品便準的高價有機蘿卜的巨大區(qū)別。而有適當技法方式表達的藝術品,就比同樣表達內容的技法拙劣的藝術品,在價值上高出許多。
總之,無論是表達內容,還是表達技法,都要是相對高超的符合大眾高端審美情趣的藝術品,符合藝術對“真善美”的精神追求,才會具有真正的“值錢”的價值。如果出自于名家之手,同樣水平的藝術品,還會相對更值錢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