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匡時2016夏拍 | 郭味蕖:冰骨清寒瘦一枝

來源:99藝術網專稿 2016-09-13

梅的枝干蒼勁挺秀,寧折不彎,在殘酷環(huán)境中的不屈不撓被人用來象征剛強不屈的意志,正所謂“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迎風斗雪怒放的梅花,也最先給人間透露春的氣息。自古便不乏畫梅名家,揚無咎的《四梅花圖卷》、王冕的《墨梅》,畫中梅花雖姿態(tài)各異,筆法不同,但勾勒出的皆是畫家清高雅潔的品行,梅花傲寒而立,恰如文人不畏強權、孤芳自賞。

郭味蕖似是梅花般的人物。


郭味蕖 詠梅  紙本鏡心

尺寸:127×147cm

此幅《詠梅》以毛澤東詩句“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題寫,畫面右下角“鐵臂銀鋤”一印也取自毛澤東詩詞《送瘟神》中“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山河鐵臂搖”一句,整幅畫傳達出對社會主義新生活的歌頌與贊美。

新中國成立后,在欣欣向榮的社會氛圍中,在藝術要“為工農兵服務”的政治訴求下,以寄情、自娛為目的的文人畫面臨轉型的歷史任務,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郭味蕖花鳥畫趨于成熟,在深入社會生活和自然生活之后,郭味蕖將創(chuàng)作的焦點投放在對新生活的歌頌與表現上。


詠梅 局部

《詠梅》一幅完美體現了郭味蕖一直探索的“工筆與寫意相結合、潑墨與重彩相結合、白描與點染相結合”的“三結合”方法。構圖疏密結合,筆法蒼勁,樹木枝干以金石筆法描繪,花用雙勾,后以填染梅花之紅,其色彩飽滿而厚重,瀟灑中見雄肆,活潑中見工細,明麗中見厚度,給人以生命的悸動之感和律動之感,是謂精品。

上一輩的老藝術家們,尤其是美院教師們,似乎都沒錯過一場“文革”的苦難。郭味蕖的兒子郭怡孮回憶起那段時期,撰文寫道:

“文革”中他遭到批斗,江青在接見紅衛(wèi)兵時曾點名說:“郭味渠我是知道的,他是山東濰縣的大地主,他的畫怎么能掛在毛主席休息室里。”在那是非顛倒的日子里,他的處境十分險惡,身心受到極大摧殘,被長期關押牛棚,接受勞動改造,有病不能得到及時治療,1969年底他被疏散回鄉(xiāng)。“千里寸心常炯炯,今年兩鬢漫蒼蒼”這聯語道出了他離京的哀心?;剜l(xiāng)后,他自號“散翁”,園名“疏園”。他不顧重病的身體,在“自春間腿病復發(fā)至殘暑將盡,始能稍事步履”的情況下,帶病寫了《寫意花鳥畫創(chuàng)作技法十六講》和大量畫史、畫論著作,整理了《藝話》、《疏園集》、《散翁散記》。

其中《寫意花鳥畫創(chuàng)作技法十六講》更算是郭老先生最后的心血。


郭味蕖先生留影

一場苦難,一生藝術,郭味蕖的成就正如前人所總結的,是在三條線路上展開的。他在繪畫創(chuàng)作上,縱貫古今,兼收中西,標舉新風,振發(fā)時代,他的花鳥畫創(chuàng)新,開宗立派,成為一代宗師。他的美術史論研究,著論立說,入辟精要,經略龐博,煌煌成典,成為近代美術史論研究奠基性的人物。他一生執(zhí)教,探索改革,不斷實踐,確立了我國花鳥畫的教學思想體系與課程結構體系,成為奠定我國花鳥畫教學基本體制的美術教育家。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