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shù)資訊平臺
搜索

翰海2015秋拍:乾隆斗彩花卉云蝠紋蓋罐以1650萬元落槌

來源:99藝術(shù)網(wǎng) 2015-11-29
2015年11月29日,北京翰海2015秋季拍賣會繼續(xù)在北京嘉里中心飯店舉槌。在下午進行的“中國古董珍玩”專場中,“清乾隆 斗彩花卉云蝠紋蓋罐”以1650萬元落槌。

?清乾隆 斗彩花卉云蝠紋蓋罐
清乾隆 斗彩花卉云蝠紋蓋罐

本品唇口,短頸,圓腹,圈足。蓋隆起,寶珠鈕,蓋里,罐內(nèi)及底滿施松石綠釉。內(nèi)壁光素無紋,外壁器腹白地上通繪斗彩纏枝花卉,其花鮮葉綠,枝纏葉繞,連綿不絕,五彩繽紛,蝙蝠飛舞于花叢間。整器紋樣線條流暢,描繪細膩,填色準確,層次分明,用色極為豐富,將此蓋罐裝點得五彩斑斕,令人過目不忘。從裝飾風格看,所繪枝葉纏枝方式略帶西洋風格,器身卷葉紋仿若羽毛尖的花瓣紋,取思洛可可風格,使其華麗的外表更添一份異國風情。細白瓷上,以豐富多色之釉上彩,巧繪盛放繁花,仿古蝙蝠,層次豐富的釉彩,精細描繪而成,精細入神。底部施松石綠釉,中央以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款識工整,工致端莊。

乾隆御窯斗彩器可視為皇帝本人藝術(shù)品位的反應(yīng),乾隆時期的斗彩瓷器一改雍正時期靈秀典雅的風格,而傾向追求制作工藝精細,紋飾華麗繁縟。不僅在造型方面趨于多樣化,在設(shè)色用彩等裝飾工藝上更有獨特的表現(xiàn)。乾隆皇帝嗜古成癡,景德鎮(zhèn)御窯廠大量仿前朝名窯,燒造裝飾之華麗,令人贊嘆,無一不體現(xiàn)出乾隆時期高超的制瓷技藝,堪稱巧奪天工。邵蟄民撰“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中評論到:清瓷彩色至乾隆而極,其彩釉之仿他物者亦以乾隆最多最精。此罐之斗彩即為追摹明彩釉器物。

斗彩始燒于明宣德時期,鼎盛于成化期間,是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相結(jié)合的一種瓷器裝飾品種,先在瓷坯上用青料繪出要表現(xiàn)題材的輪廓,施透明釉高溫燒成后,再于青花輪廓中填繪紅,黃,綠,等多種所需色彩,再經(jīng)低溫烘烤而成。燒成后,釉下青花與釉上五彩(粉彩)爭奇斗艷,令人賞心悅目,故名。自創(chuàng)燒以來就廣受喜愛,發(fā)展到乾隆時期,斗彩技術(shù)已是爐火純青。乾隆朝斗彩器以制作工藝精致,色彩鮮麗,紋飾更趨圖案化為特征,釉上釉下彩已然融為一體,于淡雅中顯亮麗,于纖細中見挺雋。此類大罐,無論地子顏色,均存世稀少,加之本身燒造難度較大,堪稱珍罕。

乾隆一朝御窯的燒造制度極為嚴苛,每年分別燒造大運瓷器和御貢瓷器。大運瓷器是清宮為了滿足日常需用,陳設(shè)而必備的器皿,每年燒造有明確的數(shù)量,品類要求,燒造大運瓷器是御窯廠的主要任務(wù)。御貢瓷器則是由九江關(guān)監(jiān)督在御窯廠精心燒造專門供乾隆皇帝御用的器皿,其數(shù)量少,質(zhì)量精,紋飾和造型均不同于大運瓷器,一年三貢,分別于端陽節(jié),萬壽節(jié)和年節(jié)這三個節(jié)日前進宮供御。御貢瓷器的特點就是品類少,質(zhì)量精,數(shù)量罕,督陶官為了取悅皇帝,竭盡巧思燒制,器型,紋飾力求與從前不同,故每一次御貢器物甚少重復(fù),成為乾隆御瓷精華的精華代表。

本品即為御貢器物,燒造精美,且遍閱公私收藏,僅此一例,也無任何相同作品出現(xiàn)在拍賣市場中,堪稱孤品。且類似畫風器物亦僅見三例,一為粉彩雙鳳穿蓮紋蝴蝶耳尊,曾出現(xiàn)于2015年香港蘇富比春拍,3607號,另一相似作品亦為粉彩雙鳳穿蓮紋蝴蝶耳尊,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琺瑯彩-粉彩》,香港,1995年,圖95.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一洋彩花卉紋大瓶,花卉紋亦作西洋風格,與本品相類。綜上,本品以無與倫比的藝術(shù)魅力,極罕的存世數(shù)量,使其成為極具收藏價值的乾隆斗彩官窯代表。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