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互動裝置《雨屋》展出現(xiàn)場,該展覽將于今年9月首度登陸亞洲,在上海余德耀美術館展出
當參與式的大型裝置藝術(或是浸入式藝術)成為了當下的潮流,也成為了美術館吸引觀眾的“制勝法寶”之一時,上海余德耀美術館將在今年9月呈現(xiàn)曾在倫敦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re)及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引起轟動的大型互動裝置藝術作品《雨屋》。該作品由英德藝術團體蘭登國際(Random International)創(chuàng)作,2013年在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展出時,曾吸引6.5萬名觀眾參與,人均排隊時長超過3小時?!队晡荨返莫毺刂幵谟冢寒斢^展者置身其中時,可自由地在滂沱大雨中穿梭、嬉戲,卻絲毫不被淋濕——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顛覆自然法則的空間中獲得獨一無二的“超現(xiàn)實”體驗。
在《雨屋》中,觀展者可自由地在滂沱大雨中穿梭、嬉戲,卻絲毫不被淋濕
而在這個夏天,一股浸入式藝術熱潮已開始在世界各地蔓延。洛杉磯藝術博物館(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在這個夏天正在展出克里斯蒂安·馬克雷(Christian Marclay)的《鐘》(The Clock),這是藝術館在2011年購入之后的第六次展示。該館的發(fā)言人用“極為熱烈”一詞來描述觀眾對這一時長24小時電影剪輯拼貼的反響,并說道每一塊熒幕面前都排起了長隊。實際上,在洛杉磯的這一反響并非獨一無二。自從這一作品5年前面世以來,已經(jīng)在四大洲的20多座國際性博物館亮相,好評如出一轍:無數(shù)的批評家將其奉之為“大師級作品”,公眾則趨之若鶩,爭睹其風采。這部作品已經(jīng)被包括倫敦的泰特現(xiàn)代美術館,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以及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等9個重要機構購藏(其中有聯(lián)合購買的情況)。
克里斯蒂安·馬克雷蒙太奇電影《鐘》影像花絮
在過去的五年時間里,是什么原因使得《鐘》成為了最受歡迎的作品呢?或許就是利用觀眾強烈要求與藝術品互動的欲望。馬克雷說道:“這不是一個傳統(tǒng)的電影作品,因為它沒有開始和結束。完全由你來決定什么時候開始,什么時候結束。無論你是否有足夠的時間,都不影響你欣賞的效果。你的時間決定了你和銀幕之間的互動效果,也就是你在場的時間。和傳統(tǒng)電影不同,傳統(tǒng)電影讓你脫離時間,這一電影讓你和情節(jié)完全同步。你就是電影的一個角色,你就是其中的一個演員。”所有受歡迎的作品都有這個特征:你都可以走進它們的內部,四處走動,選擇你自己的視角,選擇你自己的觀看方式來體驗他們。每個人的每一次觀感都是個人的、獨一無二的。
《鐘》放映現(xiàn)場
或許,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和馬克雷史詩般的電影蒙太奇一樣,名單上的這些作品都會使用視頻、聲音、音樂以及其他劇場手段來引發(fā)觀眾情感的共鳴。當2013年珍妮·卡迪夫(Janet Cardiff)的《40聲部贊美詩》(Forty Part Motet,2001)被置于大都會博物館時,《紐約時報》用“卓越”一詞來形容這一聲音裝置,并報道說很多參觀者熱淚盈眶。
珍妮·卡迪夫與她的作品《40聲部贊美詩》
觀眾在展廳內體驗《40聲部贊美詩》
泰特現(xiàn)代美術館館長克里斯·德康(Chris Decron)告訴我們當他親眼所見、親耳所聞銅管樂曲時,他哭了,說的就是南非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的一件作品。這些就是通過吸引感官來感動我們的藝術品,而不僅僅是觸動我們的頭腦智力。他們利用了觀眾現(xiàn)場體驗的欲望,一種將藝術和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的欲望,一種把所有感官聯(lián)系起來的欲望,而不只是視覺上的感官,蛇形湖美術館的漢斯?尤利斯?奧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說道“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美國文化人類學家)認為觀者之所以在藝術品面前停留時間短,是因為它們只吸引了視覺感官。”奧布里斯特認為最近受歡迎的作品幫助觀者“解放了時間”。德康認為所有這些作品包含了劇場的元素,并說道:“我們前所未有地需要表演型的作品,這樣才能感覺到我們的存在。”
策展人們表示這些裝置的流行并不會貶低其嚴肅性。奧布里斯特找到了一個先例,就是20世紀50年代法國新浪潮運動中的電影導演以及新小說運動中的作家,和晚年的阿蘭·羅伯-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一樣,試圖做“一些前衛(wèi)而又具有實驗性質的、通俗易懂的嘗試”,因為他們意識到公眾能夠和藝術聯(lián)系起來是多么的重要。德康說道:“我不會使用‘平民主義’,或者‘娛樂’這些詞匯來描述這些藝術品。”盡管他認為這些作品“可能會與娛樂相關,”因為他本人就已經(jīng)“已經(jīng)全方位地感受到了”。兼容并包、老少咸宜、概念統(tǒng)一——這就是成功的公式,它可以幫助我們解釋博物館和策展人為何偏愛這些作品,也可以預計我們在將來會一次又一次地見到它們。
正在世界各地展出的6件浸入式裝置藝術作品
5.5萬平方英尺的裝置:菲利普·帕雷諾(Philippe Parreno),“H{N)YPN(Y}OSIS”
“H{N)YPN(Y}OSIS”展出現(xiàn)場
自20世紀90年代,法國跨媒體藝術家菲利普·帕雷諾(Philippe Parreno)即提出了“作為媒介的展覽”(theexhibitionasmedium)在過去20年間他持續(xù)地將每個展覽轉化為一個不斷發(fā)展的、情境化的體驗過程,去探索展覽作為一個單個的、具有連貫性的物件的可能性,而不是作為個人作品的集合。正在紐約公園大道軍械庫(Park Avenue Armory)展出的“H{N)YPN(Y}OSIS”是帕雷諾對自己藝術理念的“史詩化”呈現(xiàn)。
“H{N)YPN(Y}OSIS”使一系列表演藝術、影像作品、雕塑、光、聲音藝術等在5.5萬平方英尺的空間中交織
作為帕雷諾有史以來在美國展出的最大型裝置作品,藝術家將軍械庫5.5萬平方英尺的Wade Thompson Drill Hall打造成了一個不斷演化的有機體。一系列的表演藝術、影像作品、雕塑、光、聲音藝術等在這個宏大的空間中相互交織,此起彼伏,引導及控制著觀展者的體驗與感知。這一展覽被《Wallpaper》稱為:“一場綿延、壯觀的奇境”。
-展覽信息-
H{N)YPN(Y}OSIS
紐約公園大道軍械庫(Park Avenue Armory)|展至8月2日
引發(fā)幻覺的房間:
草間彌生(Yayoi Kusama)《無限鏡屋》(Infinite Mirror Rooms)
莫斯科車庫當代藝術博物館(Garag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展出的草間彌生“無限鏡屋”系列之一
藝術家將一個小房間轉化成一種思考無限冥想,使用鏡子,數(shù)百盞燈泡或者LED燈,產(chǎn)生一種無窮無盡的反射,某些作品的地板上也會增加水的元素,如此便創(chuàng)造出那種無限空間的幻覺。自1965年至今,草間彌生已經(jīng)制作了18個不同版本的“無限鏡屋”。其近年的幾個鏡屋系列都使用了黑色空間,地板上鋪設LED和水,如“永恒消失后的余波”(2009年),“無限鏡屋——載滿生命的光輝”(2011年)以及“無限鏡屋——百萬光年之外的靈魂”(2013年)。2013年她也將音響和聲音引入了另一個鏡屋版本——“愛在呼喚”。她最近創(chuàng)作的版本是“無限鏡屋——靈魂的智慧”(2014年)。
-展覽信息-
草間彌生:無限理論(Yoyio Kusama:Infinity Theory)
莫斯科車庫當代藝術博物館|展至8月9日
24小時蒙太奇電影:克里斯蒂安·馬克雷《鐘》
蒙太奇電影《鐘》影像截圖
創(chuàng)作于2010年的《鐘》是一部時長24小時的蒙太奇電影,由數(shù)千個電影片段天衣無縫地拼接在一起,告訴我們何謂真正的時間。整個作品充滿了敘事情節(jié),在技術效果層面讓人耳目一新,激動不已,甚至有一種難以置信的催眠效果。
-展覽信息-
洛杉磯藝術博物館(Lacma)|放映活動至9月7日
穿越時空的聲音裝置:珍妮·卡迪夫《40聲部贊美詩》
聲音裝置《40聲部贊美詩》展覽現(xiàn)場
創(chuàng)作于2001年,作品錄制了都鐸時代作家托馬斯?塔利斯(Thomas Tallis)1575年所作的唱詩班作品《寄愿于主而無他》(Spemin Alium),由40部hi-fi音響播放,每一部傳送一位歌手的聲音,所有的音響組成一個巨大的橢圓,參觀者就可以聽到每一位歌手的聲音,或者移動自己的位置到整個裝置的中心來聆聽合奏的聲音。
-展覽信息-
回響(Reverberation)
瑞典哥德堡R?dasten Konsthall|展至8月23日
以劇場語言演繹視頻裝置: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時間的拒絕》(The Refusalof Time)
威廉·肯特里奇視頻裝置《時間的拒絕》包含了劇場的要素
這是一個五個頻道視頻裝置,旨在探索時間和殖民主義遺產(chǎn)之間的相對性,包含了短片,定格動畫,在展覽現(xiàn)場的中心有一個木制的不斷抽動的活塞,以及菲利普·米勒(Phillip Miller)做的樂譜,以此來營造出一種復雜、無所不包的氛圍。這件裝置,創(chuàng)作于2012年,馬塞諸塞州哈佛大學科學物理史教授皮特·加里森(PeterL. Galison)也參與了創(chuàng)作。
-展覽信息-
威廉·肯特里奇:樣板雜記
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展至8月30日
跨洲移民的詩歌影像:艾薩克·朱利安(Isaac Julien)《萬重浪》(Ten Thousand Waves)
影像裝置《萬重浪》在MoMA展出現(xiàn)場
九屏影像裝置,創(chuàng)作于2010年,由中國演員張曼玉(Maggie Cheung)主演,是一個跨洲移民的詩歌故事,就像2004年英國西北角莫克姆灣淹死的21名中國拾貝人的經(jīng)歷。此外,這一裝置作品還作為紀念碑式裝置組合的一部分,占據(jù)開普敦當代藝術非洲博物館9層的中心空間,該館于2017年開幕。
-展覽信息-
和諧與轉換:反思中國山水畫
德國赫爾福特當代藝術博物館|展至10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