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壽 鷹石山花圖
黃賓虹(1865-1955) 粵東屏翠
藝術品春拍季開幕,嘉德一向是先拍,被視為國內(nèi)拍賣的重要風向標,5月17日的“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五個專場118件拍品有9.54億的成交額,算是給忐忑的書畫市場打了氣。然而要說這是書畫市場全面復蘇,恐怕還難說,一則夜場都是拍賣公司從數(shù)千拍品中精選出來的佳作,價格高、成交率較高算是意料之中的事;二則恰好也反映出目前市場精品和一般作品價格差距越拉越遠的趨勢;三是藝術品市場和股票等投資市場微妙的關聯(lián)也算是場外因素之一吧,股市向好的前半段,很多人會抽資金去炒股,影響藝術品市場的資金供給,后半段部分人獲利落袋,可能買藝術品刺激藝術品市場,這之間似乎有略微滯后的弱正相關性。
有意思的是,近現(xiàn)代專場潘天壽的《鷹石山花圖》拍出2.8億的高價,潘是第一次有作品拍出上億元,算是給這個側重從傳統(tǒng)中繼承拓展的藝術家的一個“市場正名”吧。我覺得這可以和去年黃賓虹的作品拍出6000萬一起觀察,他們的作品越來越高算是一個趨勢,這是目前“文化保守主義”看漲的情況下,藝術市場和社會共識對近現(xiàn)代大師位置的微妙再平衡。能拍出上億元的多是大師級藝術家的代表性作品或者在某一社會時期有重要社會影響的人物的重要作品?,F(xiàn)在拍賣行也喜歡從“學術價值”角度論述某作品如何重要,其實所謂“學術價值”就是學術圈、文化界對于某藝術家或其作品的某種“共識”,而且還是動態(tài)的,因為可能這一撥人認為某人的作品學術價值高,另一撥人認為低,就算同一個人的同一件作品,不同時代、地域、圈層也有不同的認知。
就因為“價值”有動態(tài)的特點,像是在海上隨著風浪起伏的帆船,所以大家都在尋找更確定的、可以用數(shù)字來量化“價值”的“標準”,比如說教育背景,名師名校出來的可能就更有保證一些;比如說展覽履歷,舉辦展覽多、重要美術館做過展覽的好像就更可靠譜一些;比如說價格紀錄,在畫廊、拍賣行能連續(xù)賣出、價格不斷上漲的似乎就更有利一些。
問題是,這些“標準”也不是固定的,也是動態(tài)的,而且它們同時施力形成“價值”或者某種“價格趨勢”的時候,也不是平均劃分,而是某些時候某些因素更重要一些。比如對潘天壽這一輩藝術家來說,重要的背景是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與國家的碰撞、融合、交流,有黃賓虹、張大千、潘天壽等從傳統(tǒng)出發(fā)有所拓展的藝術家,也有林風眠、徐悲鴻等海歸派藝術家的不同革新試驗,這些不同流派、風格的藝術創(chuàng)作又和他們所在的社會關系網(wǎng)絡、學術體制和身份、1949年前后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變化等勾連在一起。
目前看,黃賓虹、潘天壽等這些“南派藝術家”最近二十多年已經(jīng)得到主流藝術史相對穩(wěn)定、正面的評價,而且最近幾年“文化保守主義”和“民族文化擁護者”無論在官方、主流學術界還是藝術界都多起來,他的“近現(xiàn)代大師”的位子算是穩(wěn)定下來了。評估作品要看的不外乎以下幾點,一是看作品本身的創(chuàng)意、技法和尺幅;二是看相關聯(lián)的文化、社會元素是怎樣的;三是看收藏家、收藏機構的重要程度;四是看以前成交的價格是不是高。據(jù)此看來,這件十年前就拍出當時潘天壽第一高價的作品拍出兩億多,也就不太令人驚訝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