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抽象藝術的推廣還有進步的空間

來源:信息時報 作者:陳宇強 2015-03-24

康海濤 《無題》 76.5cm×55cm 2013 紙本丙烯

譚平 《無題》 布面丙烯 200cm×300cm 2014

雖然抽象藝術誕生至今已超過一百年,無論是藝術成就及還是市場價值,都得到了認可。但對于國內(nèi)大眾及部分藏家而言,抽象藝術仍意味著看不懂。在2013年,臺北市立美術館助理研究員劉永仁曾帶著《非形之形——臺灣抽象藝術》展來到廣東美術館,他曾對記者表示,即便抽象藝術在臺灣已經(jīng)發(fā)展了五六十年,依然有人不能接受抽象藝術。觀眾直呼看不懂是很正常的,他們觀看作品時,還是擔心看不到經(jīng)驗中的形。“抽象藝術的推廣還有進步的空間,尤其在介紹給一般觀眾的部分。”

日前,深圳OCT空間舉辦了“元一·中國新抽象十人展”,通過展示梁銓、呂振光、丁乙、李綱、黃佳、張朝暉、丁設、陳或凡、張震宇、王一十位來自不同年齡段抽象藝術家的作品,一起來探討中國抽象藝術的發(fā)展與傳承,讓本地觀眾能近距離地接觸抽象藝術。同時借此機會,記者專訪了北京偏鋒新藝術空間負責人王新友。偏鋒新藝術空間自2008年起,一直致力于國內(nèi)抽象藝術的推廣和發(fā)展,堅持每年舉辦抽象藝術展。對于抽象藝術在國內(nèi)的發(fā)展和現(xiàn)狀,王新友十分熟悉。

國內(nèi)抽象藝術三十年

西方的抽象藝術起源于20世紀初,很快被介紹到亞洲,我國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接受過抽象主義的沖擊。但是抽象藝術真正在國內(nèi)得到發(fā)展,還是近三十多年的事情。

據(jù)王新友介紹,國內(nèi)抽象藝術的發(fā)展,首先在上海展開來。“當時由于上海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狀況,有比較多的外國人居住,也帶來了很多藝術觀念和想法。這種接觸,使得一批沒有出國留學的藝術家,能較早地接觸國外抽象藝術,也較早地開始了抽象藝術的創(chuàng)作。這批藝術家包括丁乙、余友涵、王天德等。”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一些自覺探索更自由、更個人化的藝術家們開始了抽象藝術的創(chuàng)作,這些人包括譚平、王川、梁銓、李華生、孟祿丁、張羽、江大海等。除了他們,還有部分藝術家在那時出國留學,至今仍在海外創(chuàng)作的,比如劉堅、朱嵐等。2000年以后,有一批年輕的藝術家開始走向了探索抽象藝術的道路,其中包括周洋明、王光樂、張雪瑞、王劍、劉可、周力等。

王新友說,如今國內(nèi)有越來越多的年輕藝術家,及部分已經(jīng)在藝術道路前行一段時間的藝術家,都轉向了抽象藝術。自2005年開始,抽象藝術在中國開始舉辦了一些群展,經(jīng)過一些藝術機構和個人的努力,抽象藝術在國內(nèi)的接受程度慢慢提高。

而自2004年開始,國內(nèi)的抽象藝術市場在逐漸增溫。“2014年,大家對抽象藝術的關注超過往年。無論是藝術市場的表現(xiàn),還是抽象藝術展覽程度,都相當活躍。”

過度關注影響抽象藝術的健康發(fā)展

對于王新友來說,抽象藝術得到關注固然值得欣喜,但是他也表示了擔憂的心情。“抽象藝術沉寂了這么多年,尤其是在以前,國內(nèi)以往是少人問津。抽象藝術突然熱鬧起來,對于有訴求的藝術工作者來說,不免有些擔憂,也有點害怕。”

王新友的擔憂在于,抽象藝術在藝術領域當中,屬于較小眾的藝術門類。欣賞、收藏、創(chuàng)作抽象藝術,都需要一定的基礎。“但是對于國內(nèi)來說,如今還沒能達到每個人都能看懂抽象藝術的程度。國內(nèi)的教育還不是特別重視藝術教育,而專業(yè)的藝術學院中始終也沒把抽象藝術當成一個學科來對待??梢哉f,在目前讓我們大家都能看懂抽象藝術,都去關注抽象,是缺乏基礎的。這種缺乏基礎的火熱,我認為并不是真實地對美、對抽象藝術認識的提升。”

王新友說,“2014年抽象藝術的升溫,我覺得是藝術市場需要刺激,藝術板塊輪動造成的結果。如果我們過分關注抽象藝術,甚至吹捧抽象藝術的話,也會和以往被吹捧的藝術門類一樣快速衰竭,不會有長久優(yōu)異的表現(xiàn)。”

王新友希望抽象藝術能得到健康而平穩(wěn)的發(fā)展,而不是一下子被急速吹捧,下一秒被快速地遺忘。所以在抽象藝術品的價格上,他并不贊同價格過度飆升,即便是偏鋒新藝術空間所代理的抽象藝術家們,王新友希望他們的作品價格以20%的增速每年上漲。

“按照國際慣例來說,一幅作品能達到3至10萬美元,已經(jīng)是國際二線藝術家的身位了,具有一定影響力。對于國內(nèi)的抽象藝術家,如果超過這個區(qū)域,我覺得就具有一定風險了。如果是老藝術家達到這個價格,我認為還是比較正常的,如果年輕一代藝術家超過這個價格,我覺得風險很大。”

書寫性和繪畫性是中國抽象藝術的出路

正如國內(nèi)的抽象藝術發(fā)展道路和西方不一樣,王新友認為兩者發(fā)展的方向也不盡相同。“抽象藝術更關乎自由的表達、更關心內(nèi)心的向往,如果沒有這樣內(nèi)心的需求,無論是收藏還是創(chuàng)作,都不會有好的收獲。抽象藝術,相比其他的藝術門類,更加難以創(chuàng)作、更加難以找到語言的藝術,而不僅僅是現(xiàn)在比較流行的色塊、線條的樣式。無論是早期在上海的那一批藝術家,還是八十年代北極和留學海外的那批藝術家,他們都經(jīng)歷了從寫實、具象表現(xiàn),到抽象這樣的過程。他們對藝術的理解,對個人內(nèi)心的需求,有了更清楚的判斷以后,才轉向抽象。”

王新友說,“中國不同于西方,我們的哲學體系,更多受到儒家、道家思想的影響。而西方擁有亞里士多德、柏拉圖、康德、弗洛依德幾大哲學體系,所以他們能夠產(chǎn)生形式主義的抽象藝術。但是我們難以做到。”

思想基礎的不一樣,王新友認為中國抽象藝術走形式主義這一條路未必適合。“我覺得書寫性和繪畫性,才是中國抽象藝術的出路。只有從傳統(tǒng)文化、自身文化脈絡上深挖那些與自己息息相關、血肉相連的文化精神,和自己受的藝術教育相結合,才能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抽象藝術。在這個方面,我覺得尚揚、譚平、梁銓、李華生、王川、朱嵐、王劍等藝術家的探索已經(jīng)卓有成效。”

對話

如何欣賞和挑選抽象藝術?

記者:雖然抽象藝術還沒達到普及的地步,似乎也不一定要普及,但是在我們身邊有些藝術家覺得抽象藝術已經(jīng)不再時髦,甚至有點過時,不適合當下的表達。這種認為抽象藝術過時的觀點與抽象主義還未被大眾接受的現(xiàn)狀好像有點矛盾?

王新友:中國的傳統(tǒng)繪畫,至今已有幾千年歷史,但依然有人能從中找到生存的空間和自我表達的方式。他們也取得輝煌的成就,像賈平西、何家英、田黎明、李寶瑞、王冠軍、徐華翎等等。國畫盡管有千年的歷史,但依然能找到想象、發(fā)展的空間。所以,藝術永遠沒有過時這樣一個初級的問題。

如今水墨藝術還不為很多人所接受,是因為它的表達方式出了問題。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的生活、工作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有些人的創(chuàng)作還在反映農(nóng)耕時代,這怎么能引起別人的關注?抽象藝術也一樣,對于所有的藝術門類,只要有好的表達方式,就能引起別人的關注和需求。

記者:我們應當如何去欣賞抽象藝術?

王新友:現(xiàn)在的觀眾欣賞抽象藝術有一定距離、難度,這是正常的。我們要做到以下幾條,視覺藝術畢竟要經(jīng)過視覺感受去體驗,所以第一要多看展覽。第二,我們要知道,抽象藝術是給那些更關心內(nèi)心、個性的人來研究探索的,它本身也不是大眾式的門類。第三,提高自己的視野,在生活當中善于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不同的世界和人生,強調(diào)個性化和差異化。需要我們視野不斷地開闊,如果我們能不斷旅游、到各地博物館美術館參觀,那抽象藝術跟我們的距離就不遠了。

記者:那我們?nèi)绾稳ヌ暨x抽象藝術的作品呢?

王新友:第一,選對機構,要在專業(yè)的,有影響力的機構,挑選作品。因為他們已經(jīng)層層篩選,已經(jīng)把了幾道關。第二,注意有水準專業(yè)美術媒體的介紹,因為這種媒體也不是很多,他們一般能挖掘得到優(yōu)秀的抽象藝術家。第三個,多參加博覽會,多走多看多學。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