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北京傳是2014秋拍精選拍品推薦

來源:99藝術網專稿 2014-12-18

在近百年中國山水畫發(fā)展中,李可染是一位開宗立派的大師,他獨創(chuàng)的"李家山水"構圖飽滿,筆墨凝重,氣勢博大,并巧妙吸收借鑒了西畫的明暗處理,富有鮮明的時代精神,形成了"黑、滿、重、亮"的嶄新山水畫圖式,將中國山水畫的變革向前推了一大步,被喻為近代中國山水畫"劃時代的里程碑"。

與黃賓虹、傅抱石、陸儼少等講究傳統(tǒng)筆墨、追求古意的山水畫大師相比,李可染的山水畫無疑更具有時代感,在山水畫語言的探索創(chuàng)新上更顯"當代性"。這種創(chuàng)造性的貢獻得益于他早期對西畫的學習和晚年到真山真水中的大量對景寫生。李可染上世紀二十年代末曾在杭州西湖國立藝術院學習西畫,對油畫、水彩涉獵較深,1957年他訪問前東德,歷時4個月,看到了西方繪畫大師倫勃朗的許多原作,深厚的西畫素養(yǎng)對他日后的山水畫變革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在光線、構圖的大膽創(chuàng)新與感悟皆來源于對西畫的超凡了解。從50年代末期開始,李可染多次到全國各地寫生,開始他"為祖國山河立傳"的路程。桂林、黃山、武夷山、蘇州、從化,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其中漓江山水成為他百畫不厭的題材,變?yōu)樗罹邆€人風格的標志性畫作。

陶潛彭澤五株柳碧蓮峰里住人家

自古道:"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風景佳桂林。"而陽朔的風景又以碧蓮峰為最。陽朔位于桂林東南方十五公里,境內沃野千里,林木蒼翠,川流縱橫,峰巒嶂疊,風景為天下之冠。碧蓮峰在縣城與漓江之間,群峰擁圍著層樓村舍,自然景色與田園風光天然融合,正如詩中所寫的:"碧蓮峰里住人家。"

近百年中國山水畫發(fā)展中,李可染是一位開宗立派的大師,他獨創(chuàng)的"李家山水"構圖飽滿,筆墨凝重,氣勢博大,并巧妙吸收借鑒了西畫的明暗處理,富有鮮明的時代精神,形成了"黑、滿、重、亮"的嶄新山水畫圖式,將中國山水畫的變革向前推了一大步,被喻為近代中國山水畫"劃時代的里程碑"。與黃賓虹、傅抱石、陸儼少等講究傳統(tǒng)筆墨、追求古意的山水畫大師相比,李可染的山水畫無疑更具有時代感,在山水畫語言的探索創(chuàng)新上更顯"當代性"。這種創(chuàng)造性的貢獻得益于他早期對西畫的學習和晚年到真山真水中的大量對景寫生。李可染上世紀二十年代末曾在杭州西湖國立藝術院學習西畫,對油畫、水彩涉獵較深,1957年他訪問前東德,歷時4個月,看到了西方繪畫大師倫勃朗的許多原作,深厚的西畫素養(yǎng)對他日后的山水畫變革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在光線、構圖的大膽創(chuàng)新與感悟皆來源于對西畫的超凡了解。從50年代末期開始,李可染多次到全國各地寫生,開始他"為祖國山河立傳"的路程。桂林、黃山、武夷山、蘇州、從化,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其中漓江山水成為他百畫不厭的題材,變?yōu)樗罹邆€人風格的標志性畫作。

在他的畫中,瀑布、江水、梯田、小屋的高光留白極為精采,從此幅《陽朔碧蓮峰》中處處可窺。"白"每每成為他畫中的"點睛之筆",虛實處理非同凡響。筆墨渾厚,蒼茫之韻。加之自稱為"醬當體"的李可染書法,融會了篆、隸、楷、草的體格,粗重剛猛,連綿起伏,滲透到繪畫中處處給人"紀念碑"之感,雄渾博大,凝重老練,一改文人山水畫的靡弱,堪稱對中國山水畫變革的一大貢獻。


李可染 《 陽朔碧蓮峰》 設色紙本鏡框
1972年作 尺寸:66×43cm
題識:國權同志指正,陽朔碧蓮峰,一九七二年(1972年)可染畫。
鈐?。嚎扇?、河山如畫 估價:RMB6,000,000-8,000,000
出版:1.《名家翰墨》25期李可染鑒定特輯翰墨軒第32頁;2.《榮寶齋》2005肆第222頁中國美術出版總社2005年5月;3.《中國近現(xiàn)代書畫十二大名家精品集》(三)第232頁保利藝術博物館2011年10月。展覽:"中國近現(xiàn)代書畫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三)"保利藝術博物館2011年10月。

說明:1.上款人國權即馬國權,字達堂。專修古文字學,為國學大師容庚先生入室弟子。2.1971年,中蘇交惡,中國政府為打破僵局,重新作出布署,周恩來總理召集可染師等一些畫家從下放的農村回京,為賓館作畫。李可染在陽朔作過不少寫生,他作的賓館畫,以陽朔為題材的作品較多,采用全景式構圖,有的篇幅很大。如他1972年為民族飯店所作的《陽朔勝境圖》,近四米寬,畫了一年的時間?!蛾査穭倬硤D》是可染師山水畫創(chuàng)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李可染的山水畫風格,從一九七二年以后似乎忽然走向成熟,其實他是歷經半個多世紀長期艱苦的藝術實踐與探索,自然而然形成的豐碩成果。由于文革中,李可染被剝奪了創(chuàng)作的權利長達六年之久,于一九七二年第一次以精心制作的紀念碑式的巨幅山水重返畫壇,人們感到他的山水畫風格似乎是忽然走向成熟的。

李可染的山水,勝在筆墨的豐富和厚重,而他對于光影的成功表現(xiàn),也是其它同輩畫家所遠不及的。由他所創(chuàng)作的漓江山水系列,恰是最能體現(xiàn)其筆墨特征和風格的。這件《陽朔碧蓮峰》,全圖為漓江與碧蓮峰截景,構圖取勢匠心獨具。畫幅中左半邊為表現(xiàn)漓江而作的大量留白,與右半邊碧蓮峰的濃重墨色形成強烈對比,足令觀者情緒為之一振。碧蓮峰一角矗立于漓江之畔,山水交接之處以淡墨渲染,峰中草木蔥榮、生趣盎然,有游人拾級而上,亭臺樓閣錯落有致。山峰的描繪,是李可染最為典型的積墨之法,層層積染的重墨之中間以藤黃、赭石、花青之色,色墨交融,山色厚重而不失秀潤,同時又造就極深邃之感,碧蓮峰的美麗和雋秀迅疾般活現(xiàn)于大師筆下又出脫于尺幅之限了。漓江之中,漁帆接踵,近處漁舟就要落帆捕魚而遠處的漁舟若隱若現(xiàn),似正要穿透薄霧,前后漁舟遙相呼應,觀者就此已得極目遠眺之感。值得一提的是,此作系李可染為馬國權所作。馬國權字達堂,當代著名學者,專修古文字學,兼善書法篆刻,為容庚先生的入室弟子,歷任中山大學及暨南大學教授,后應聘赴港,出任大公報編撰,并曾于香港中文大學任教。此件《陽朔碧蓮峰》既是李可染的代表作,又印證其與馬國權的友誼,當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故園遙憶三江外,梅豆青青入眼簾-清乾隆豆青釉貫耳瓶

何謂豆青釉

豆青釉,瓷器釉色名。青釉派生釉色之一,起源于宋代的龍泉窯。豆青和東青原屬一類,以后才各具特色。明以前微近黃色,至清代純近綠色。其釉色為青中泛黃,釉面光澤比粉青、梅子青弱。清代豆青釉淡雅柔和,色淺者淡若湖水,色深者綠中泛黃,色深如翡翠,釉面凝厚。清代豆青釉也常作地色,在豆青上加彩二次入窯燒成,淡雅的釉色襯托下的色彩,更加艷麗嫵媚。清代中期以后,豆青色釉還有的在素胎上勾勒出紋飾輪廓線,施以豆青釉,然后入窯燒造成凸起的紋飾。豆青釉透明度不及白釉,故豆青釉青花的效果也不及豆青釉釉上彩效果好。


LOT-0026清乾隆豆青釉貫耳瓶
尺寸:高25cm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款
估價:RMB800,000-1,200,000

說明:此瓶造型挺拔秀美,直口長頸,頸部兩側配置雙貫耳,圓筒腹,下承圈足,圈足露胎,底心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設計的靈感當自宋代官窯貫耳瓶樣式略加化裁而來。貫耳瓶外施豆青釉,釉面勻凈,光潤瑩潔,觸手如玉,細膩光滑,釉色青幽靜穆,嬌嫩鮮活,悅目喜人。

青釉在我國陶瓷史上出現(xiàn)最早,幷作為一種最傳統(tǒng)的品種貫穿整個中國陶瓷發(fā)展史,歷經東漢、六朝、唐、宋、元直至明清不絕,清代景德鎮(zhèn)繼承龍泉青瓷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燒出了深淺不一的各種青釉瓷器,雍正時達到了呈色均勻、穩(wěn)定的燒造水平,乾隆時期制作技術更為穩(wěn)定成熟,對于青釉的顏色控制自如,燒成了琳瑯滿目的青釉質瓷器作品。根據(jù)釉色深淺不同可分為豆青、冬青、粉青三個品種,豆青色最重,冬青次之。

此貫耳瓶應為乾隆朝首創(chuàng)之雋品,凝結了乾隆皇帝對宋人生活意趣的仰慕與追隨之情。乾隆皇帝自幼深受胤禎的熏陶,追求風雅,于宋人之花事尤為鐘情,每一次出宮巡幸各地,皆喜歡采摘沿途各式野花,點綴輦輿,增添意趣,還賦寫:"飽參秋卉春葩,貯就常看不謝"。之句盛贊唐英新制的插花轎瓶。在清宮舊藏《弘歷古裝像圖》之中,乾隆皇帝一手執(zhí)筆,若有所思地坐在案前,左側出現(xiàn)"旁有一瓶梅,橫斜數(shù)枝入"的瓶花情景,極見逸意,由此觀之,乾隆皇帝對趙宋風雅的刻意追求深深體現(xiàn)在花道之中。而代表宋人雅致生活的官窯古器,藴涵著一色純凈、自然質樸的審美風尚,自然成為乾隆皇帝醉心典藏和精心摹仿的對象。

本品亦然,其取法于宋器樣式,施豆青色釉,即不失古韻,又見新意,凝積宋人美學之菁華,又融匯十八世紀宮廷的審美意趣。此類化裁式摹古器往往多為試制品類,當時燒造數(shù)量稀少,因為居室書齋講究陳設器皿的搭配,忌重復雷同,否則有失別致。因此,查閱目前公私收藏之公開資料,本品是為孤例,非常珍罕。

清乾隆祭藍釉海水紋簠

霽藍澄古色泥水合凝滋

什么是祭藍釉?

霽藍釉,瓷器釉色名。漢族傳統(tǒng)制瓷工藝的珍品。又稱"積藍釉"、"祭藍釉"、"霽青釉"。明、清藍釉習稱"霽藍",一種高溫石灰堿釉。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溫下一次燒成。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調濃淡均勻,呈色較穩(wěn)定。其釉色藍如深海,釉面勻凈,呈色穩(wěn)定,后人稱其為"霽青",又因其呈色穩(wěn)定明亮如寶石,又被舉為把它和白釉和紅釉并列,推為宣德顏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工藝繼承元代傳統(tǒng),延燒不斷,主要造型為祭器和陳設用瓷。


Lot-0025清乾隆祭藍釉海水紋簠
高21cm 估價:RMB50,000-75,000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款

說明:簠,文獻中又稱"胡"或"瑚",是古人盛放黍、稷、稻、粱的器皿,其蓋與器的形狀、大小相同,合上成為一器,打開則成為相同的兩個器皿,《禮記o樂記》有載:"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禮之器也"。仿古之風始于宋代,當時的文人熱衷于通過古器物考證古代的典章制度且以好古來增添文房清趣,因而興起了使用銅、瓷、玉等各種材質仿制古代器物的風氣。這種好古的傳統(tǒng)發(fā)展到五百多年后的明清時期,更是盛極一時。此件藍釉簠器形莊重典雅,花紋精致,遵循古制而又有所創(chuàng)新,應為清乾隆時期仿古之代表佳作。

瓷簠制作工藝復雜,子母口蓋盒。器身獸面紋裝飾,格調古樸典雅。"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亦仿青銅器"蓋、器對銘"舊式,分別鐫刻于蓋里和器底。據(jù)《清文件》記載,乾隆十三年"于四月二十五日,司庫白世秀將做得祭器木樣持進,交太監(jiān)胡世杰呈覽。奉旨:將祭器蓋里并底俱刻款。欽此。于五月初二日,司庫白世秀將壇廟祭器紙樣十五份、地壇、祗谷壇、夕月壇木樣十七份,……奉旨:祭器內……瓷器交江西唐英燒造……"。由是可知,此類器物為創(chuàng)燒于清乾隆本朝的官窯新增品種。

參閱:1.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2010春季拍賣會,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lot2016清乾隆霽藍釉夔龍紋簠,2.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2013年春季拍賣會,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品--lot3083清光緒白釉浮雕仿古瑞獸紋簠

荷蓑出林春雨細蘆管臥吹莎草綠-李可染《牧童牛背醉春歸》


*LOT-0698李可染牧童牛背醉春歸設色紙本鏡框
1986年作  尺寸:68×48cm
題識:牧童牛背醉春歸,歲次丙寅(1986年)春月可染。鈐?。豪钕虏徽?、可染
估價:RMB500,000-800,000

說明:從40年代起一直到李可染去世,牧牛圖成為了李可染永恒的創(chuàng)作主體,其寓意極為深遠。李可染筆下之牛,既有其以"孺子牛"精神的自我鞭策,又有其以牛之"國獸"精神比擬世世代代勤勞的平民大眾。李可染對牛的禮贊,既是對普通勞動人民質樸勤勞性格的禮贊,又是對整個中華民族精神的最高贊揚。深摯的情感使得李可染賦予了牧牛圖萬種風情、千般韻味,而本幅作品中讓我們領略到一首質樸深情的田園詩,一縷縷溫馨的氣息,激發(fā)起我們隊樸素生活的深深向往。

作品創(chuàng)作于1986年,李可染對牛的刻畫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筆法"隸中帶草",用墨蒼老勁健,充分體現(xiàn)出牛形體之厚重、筋骨之強勁。而牧童的造型擺脫了傳統(tǒng)樣式而表達出一種簡練和生拙質樸的現(xiàn)代感。樹枝穿插,曲折呼應,主要的樹枝旁邊,總有第二枝平行走向的另一根樹枝,強化了第一條線的節(jié)奏感,似乎在空氣中運動的感覺,歡快的節(jié)奏油然而出。李可染是一個用畫吟詩的大詩人。桃花繽紛,春風如醉,牛兒的憨厚,牧童的悠然,如同一首溫暖的小詩陶醉著每一個人的心。以親切、歡愉的方式,直率表達了童心依舊、天人和諧、向往自然、回歸田園的理想。

李可染除以山水畫名震中外畫壇外,還非常喜歡畫牛。他畫的牧牛圖形神兼?zhèn)?,意境清新美妙,充滿生趣和詩意。李可染以牛為創(chuàng)作對象,也以"牛畫"而蜚聲畫壇,更以牛的吃苦精神感動同行。他為自己的畫室取名為"師牛堂"。他曾在畫作《五牛圖》上題字道:"牛也,力大無窮,俯首孺子而不逞強。終生勞瘁,事人而安不居功。純良溫馴,時亦強犟,穩(wěn)步向前,足不踏空,形容無華,氣宇軒昂,吾崇其性,愛其形,故屢屢不厭寫之。"愛牛之心躍然紙上。李可染畫牛,始于四十年代初。1942年,他蟄居重慶金剛坡下的一戶農家,睡房挨著牛棚,他和一只水牛天天見面,看它吃草、擠奶,終日勞作。到了晚上,牛的喘息聲、反芻聲、搔癢聲常常使人夜不能寐。于是他挑燈起床,對牛作畫。李可染畫的牛,極富生活情趣,這與他長期深入生活、靜觀默察,對牛的動作習性熟稔于心,不無關系。他筆下的牛,或行、或臥、或鳧于水中;牛背上,稚氣的牧童悠然自得,或觀山,或引吭,或競渡,寥寥數(shù)筆,他便勾出一幅質樸而生機盎然的田園小景。他能把牛的形狀、比例、動態(tài)掌握得恰到好處,更能把牛的樸實無華的性格和充滿泥土味的特色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來,他畫的牛多一筆嫌碎,少一筆不夠,這就是他多年修煉藝術的結果。畫品即人品,李可染后期的牧牛圖,更升華為一種對牛的精神的理解,這精神也是畫家本人做人、作藝的準繩。

"清乾隆o粉彩通景山水紋瓶"為清代粉彩瓷之中堪稱別致的彩繪佳器,其形尊貴典雅,裝飾雍容華麗。撇口,細頸,長腹,圈足,足內書"乾隆年制"款。瓶內及底施松石綠釉;外壁施白釉,腹部繪通景山水,畫中遠處青山聳立,房舍屋宇掩映其間,周圍蒼松翠柏環(huán)繞,一派清新雅逸氣韻。其構圖虛實相生,筆墨疏秀清潤,山石尤稱佳妙,淡皴濃苔,毫鋒穎脫,墨法精微,令人嘆止。施彩清薄妍美,設色淡雅雋永,益見蒼雅深厚之感,觀之彷如宋人之青綠山水翰墨,令人心曠神怡。

山水樓閣是乾隆御瓷稀有的裝飾題材,僅僅集中在乾隆早期唐英榷陶期間所造的高端御瓷之中,類似者見于兩岸故宮所藏開光山水碗、盤、瓶、罐,至今所見尚有二十余例,但是通景者則寥寥無幾。此瓶通景構圖,白釉地如同白紙,旋轉觀賞如同展開一幅山水畫短卷,色彩繽紛,圖案豐富,工藝繁縟,不惜工本,令人嘆為觀止。

參閱:1,《華麗彩瓷--乾隆洋彩》國立故宮博物院,頁100,圖26 ;2,《龍泉集芳》繭山順吉編,頁356,黑白圖版1071

粉彩瓷又叫軟彩瓷,景德鎮(zhèn)窯四大傳統(tǒng)名瓷之一,漢族傳統(tǒng)制瓷工藝中的珍品,是以粉彩為主要裝飾手法的瓷器品種。粉彩是一種釉上(在瓷胎上)彩繪經低溫燒成的彩繪方法。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礎上,受琺瑯彩瓷制作工藝的影響而創(chuàng)造的一種釉上彩新品種,從康熙晚期創(chuàng)燒,后歷朝流行不衰。

蹊上紅泉分徑路山中香雨有神仙-清乾隆粉彩通景山水紋燈籠瓶


Lot-0029清乾隆粉彩通景山水紋燈籠瓶
款識:"乾隆年制"款 高25cm  估價RMB150,000-250,000

說明:粉彩通景山水紋瓶為清代粉彩瓷之中堪稱別致的彩繪佳器,其形尊貴典雅,裝飾雍容華麗。撇口,細頸,長腹,圈足,足內書"乾隆年制"款。瓶內及底施松石綠釉;外壁施白釉,腹部繪通景山水,畫中遠處青山聳立,房舍屋宇掩映其間,周圍蒼松翠柏環(huán)繞,一派清新雅逸氣韻。其構圖虛實相生,筆墨疏秀清潤,山石尤稱佳妙,淡皴濃苔,毫鋒穎脫,墨法精微,令人嘆止。施彩清薄妍美,設色淡雅雋永,益見蒼雅深厚之感,觀之仿如宋人之青綠山水翰墨,令人心曠神怡。山水樓閣是乾隆御瓷稀有的裝飾題材,僅僅集中在乾隆早期唐英榷陶期間所造的高端御瓷之中,類似者見于兩岸故宮所藏開光山水碗、盤、瓶、罐,至今所見尚有二十余例,但是通景者則寥寥無幾。此瓶通景構圖,白釉地如同白紙,旋轉觀賞如同展開一幅山水畫短卷,色彩繽紛,圖案豐富,工藝繁縟,不惜工本,令人嘆為觀止。

參閱:1.《華麗彩瓷--乾隆洋彩》國立故宮博物院,頁100,圖26;2.《龍泉集芳》繭山順吉編,頁356,黑白圖版1071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