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至今,1.72億元的畢加索畫作《兩個小孩》,2700萬美元的莫奈《睡蓮》,2.8億港元的明成化斗彩雞缸杯,6176.5萬美元的梵高作品《雛菊與罌粟花》,4500萬美元的永樂御制刺繡唐卡......中國買家在國際藝術市場頻頻斬獲重量級藝術作品,越來越多的中國收藏家開始進軍國際,展示他們的收藏實力。在全球化的藝術市場格局下,中國藏家越來越多的選擇了一條“出走”之路。
梵高靜物油畫《雛菊與罌粟花》
頻頻爆出的大手筆讓世界感慨中國買家的實力,在歐洲藝術基金會一份有關全球藝術品市場的報告中,2013年通過拍賣行和畫廊等出售的藝術品的市場規(guī)模達到474億英鎊(1英鎊約合10.54元人民幣),美國和中國在這一全球市場上分列第一位和第二位,分別占38%和24%的份額。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藝術品市場。
數量上的增長同樣顯著。在佳士得2014年前6個月的報告中顯示,其藝術品成交額達到45億美元左右,較前一年同比增長12%,其中大中華地區(qū)的買家貢獻了全部利潤的24%。佳士得全球首席執(zhí)行官馬文斐表示:“從全球角度看,亞洲對佳士得十分重要。今年亞洲新客戶人數持續(xù)穩(wěn)步增長,占到今年新客戶總量的20%。從我們的全球業(yè)績看,中國客戶貢獻的交易額同比增長46%。”
巨幅明代永樂御制紅閻摩敵刺繡唐卡
分析中國藏家的海外購買清單,主要體現(xiàn)在兩類,一類以亞洲、主要是中國藝術品為主,另一類則是西方現(xiàn)當代藝術品。
前者或許更多的來源于收藏傳統(tǒng),文化傳承與此密不可分。幾千年的收藏情結使得不少中國藏家致力于將流失海外的藝術品帶回國內,不僅因為藝術性,也因為責任感。在如今國內市場頂尖藝術品難尋的情況下,出走海外或許也是一睹芳容的唯一機會。不管在哪里,高品質的藝術品一直令大家趨之若鶩。
而蘇富比的數據顯示,自2010年至2013年(截至11月),共有660位內地客戶參與競投逾7800件非中國藝術類別的拍品。對西方藝術品的追逐則顯露出如今中國的收藏家群體日漸濃厚的國際品味,其中很大一部分屬于年輕藏家。他們大多數有西方的留學背景,海外經歷也讓他們更容易理解西方藝術品。專家表示,中國新一代收藏家的收藏視野更為國際化,也更了解藝術史的發(fā)展脈絡,他們的收藏也推動了當代年輕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
香港蘇富比拍賣現(xiàn)場
中國的大收藏家以港臺地區(qū)為主,他們在六、七十年代就開始系統(tǒng)的收藏,大陸藏家起步的時間則相對較晚。但在如今出擊海外的中國藏家群體中,大陸藏家的數量越來越多,興起了一批以企業(yè)收藏、機構收藏為代表的收藏家群體。
在藝術新聞公布的2013年全球最頂尖的200位收藏家名單中,出現(xiàn)了更多中國大陸藏家的名字,北京汽車大亨楊濱、出版商邵忠、上海娛樂公司老板喬志兵,劉益謙、王薇夫婦以及美籍華裔藏家張明均榜上有名。藝術品收藏已成為一種風尚,帶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其中。
新入場的中國藏家往往決斷更快捷,由于對藝術品的認知并不一定全面,中國藏家更多的選擇借助圈內機構、行家的判斷,在作品的選擇上也集中在非常有名的藝術家或者藝術品。雖然有時顯得不乏投機性,但他們對收藏所表現(xiàn)出的熱情,在形成一股收藏新勢力的同時,也在影響著整個藝術市場的收藏品味。
第四屆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現(xiàn)場
不久前,第四屆華人收藏家大會剛剛在上海結束,來自海內外的600多位藝術家和收藏界人士出席盛會。在會上,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葛劍雄表示,當下的中國收藏家應該更具世界眼光:“中國收藏家要在可能的條件下擴大收藏范圍,不能局限于漢字文化圈或傳統(tǒng)的華夏文化區(qū),在國內要關注少數民族文化和文物、在國際既要關注經典,也要關注現(xiàn)當代收藏品,從而逐步改變中國博物館局限于中國或漢族文物的狀況。”
事實情況也正是如此,中國藏家的購買習慣似乎正在逐漸轉向西方。盡管他們的目光還停留在莫奈、畢加索等聲名顯赫的藝術家,盡管他們可能只是買一兩張作品來試水,但是中國藏家的潛力無可否認。
【結語】收藏方向正在發(fā)生改變,市場格局也在發(fā)生改變。中國藏家的收藏模式在提升自我的同時,也在影響著世界藝術市場的布局。“出走”的路上,有岔路、有溝壑,也會有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