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中國嘉德香港2014秋拍:“觀古——瓷器珍玩工藝品”專場(二)

來源:99藝術網(wǎng)專稿 2014-09-05

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14秋季拍賣會將于2014年10月4日至7日在香港JW萬豪酒店宴會廳舉行,預展日期為10月4至5日,拍賣則于10月6日至10月7日舉行。本年度秋季瓷器工藝品拍賣,“觀古——瓷器珍玩工藝品”將以專場形式與藏家朋友們見面。拍品內容依然涵蓋廣泛,包括瓷器、玉器、文房、銅器、佛像等類別。我們在注重拍品的品質,保持數(shù)量不予增長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拍品的甄選,重點突出精品概念,在拍品的等級和單價上均有所提高,致力于展現(xiàn)嘉德在瓷器工藝品鑒賞方面的理念和品味。


清乾隆(1736–1795)
銅胎畫琺瑯黃地纏枝花卉紋龍首耳觚一對 63cm.high

乾隆一朝,琺瑯制品可謂達中國歷史之最。其期琺瑯器為世人所矚目青睞,不僅因為其繼承康雍兩朝創(chuàng)新與突破之基礎,也不僅因此期工匠已練就精絕蓋世之技術,更因乾隆帝秉承堅守的非凡品位。迄今,我們歷數(shù)種種乾隆琺瑯器,無不感嘆其工藝精湛,被其高超之藝術水準所折服。

本品器形仿古源自商周青銅器,喇叭口,長頸,豐肩,腹下漸收,高足外撇。頸兩側置可拆卸龍耳,龍首鎏金,張發(fā)飄逸,向觚對望,瞪目張舌,龍身呈卷草狀,飾纏枝花卉紋。瓶身通體分八層繪黃地纏枝花卉紋,每層以胭脂紅、綠、藍、紫琺瑯繪各式花卉,包括牡丹、番蓮、茶花等,其間以鎏金凸弦紋,斜收足墻上以藍色螭龍環(huán)抱為框,內橫書紅料“乾隆敬制”四字楷書款。

畫琺瑯技術能于17世紀晚期至18世紀早期傳入中國,得益于清帝具有的文化素養(yǎng)、又善于接受外來文化和新鮮事物所給予的大力扶植和提倡。康熙二十三(1684),沿海口岸開放海禁後,畫琺瑯技術被作為全新的西洋工藝引進清宮造辦處開始研制。此時的畫琺瑯還停留在對燒造技術的控制掌握,體型小巧,品種單調,所用琺瑯之色僅僅九種。至雍正朝則開始注重花紋及器形之表現(xiàn),畫琺瑯器的燒造無論是器型、胎骨、釉色,還是裝飾畫面的山水、人物、花卉等,均可稱豐富多彩。加之雍正胞弟、任造辦處總管的怡親王親力親為,都使雍正時期的畫琺瑯工藝水準達到較高之境界。

到乾隆時期,可謂集前兩朝之大成,技術全面,做工恭整精致、裝飾繁縟華麗。乾隆帝曾親自要求匠役遵循旨意:“下交活計俱系欽件之物,應恭謹成造”。他貶斥工藝上的粗糙、瑣碎。造辦處活計檔中有這樣的記載,乾隆元年,乾隆在看過太監(jiān)呈覽琺瑯作制作的鼻煙壺後,傳旨:“鼻煙壺上花卉畫得甚稀,再畫時畫得稠密些”,乾隆四十八年又傳旨“……照稿往細致里畫,別畫糙了,欽此”等。乾隆帝對琺瑯器制作不僅窮其所能,且于乾隆二十七年,將畫院處與琺瑯作合并,使畫家在琺瑯作從事琺瑯繪畫。這一舉措無疑對于乾隆時期琺瑯藝術風格的形成產生很大影響,使之達到很高之水準。

轉視乾隆年制之本器,正是工匠無不遵命,恭而謹之的曠世珍品。此觚雖為仿古造型,卻加以靈動活現(xiàn)的鎏金銅龍首耳,仿古卻不泥古,可謂創(chuàng)新;本品為香港蘇富比1978年秋季拍賣釋出。而且猶太古董商HughMoss所作《御制》一書中收錄的乾隆御制銅胎畫琺瑯黃地纏枝牡丹紋花觚,即本對花觚之其中一件,均可證此對花觚是乾隆宮廷琺瑯作所出之至珍上品。另還有香港佳士得2014年春季拍賣會釋出一對清雍正的怡親王銅胎畫琺瑯觚式瓶,器形紋飾皆與本品相同,唯顏色為松石綠地,且器型較本品略小。曲阜孔子博物院藏有清雍正的銅胎畫琺瑯黃地纏枝牡丹紋五供,其中銅胎畫琺瑯的黃地花觚,唯款識不同外,從紋飾到器型等,與本品幾近相同。

本品高達六十厘米,凡舉前朝同類器,當以本品尺寸最大,琺瑯器最難莫過于大型器物之燒造,乾隆時期琺瑯技術之最高成就莫過于此,此件畫琺瑯器正是乾隆朝爐火純青地掌握此技術的完美體現(xiàn)。更為難得之處在于本品成對收藏,富麗堂皇,極盡皇家氣派,若說其為乾隆畫琺瑯器之翹楚,實不為過。

來源:趙從衍舊藏;香港蘇富比1978年秋季拍賣會第433號
著錄:1.《香港蘇富比二十周年》,香港蘇富比有限公司,1993年,第268頁,圖427;2.《御制》,HughMoss,香港Hibiya出版社,1976年,圖22(其中一件)


明正德(1506-1521)
銅阿拉伯文盒 9cm.diam

此盒以精銅為材,入手敦厚。盒圓形,近簋形。子口,弧收腹,外撇淺圈足。外壁飾寬弦紋兩道,線條剛勁。蓋母口,蓋面圓拱,面以珍珠紋為地,上飾阿拉伯文,為明正德年間極為典型的裝飾紋樣。

伊斯蘭文化由唐宋至明清呈現(xiàn)不斷發(fā)展的趨勢,在中國的穆斯林人數(shù)也在不斷的擴大、增加。據(jù)《明實錄》統(tǒng)計,從洪武至成化的百年間,西方來穆斯林近七十批,其中宣德六年的一次來歸就達三百余口。明代形成繼元代之後穆斯林入附中原的新高峰。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xiàn)了適應穆斯林文化需求的相關產品,多以伊斯蘭書法裝飾。伊斯蘭書法在伊斯蘭藝術中無所不在,通常是用來表現(xiàn)可蘭經的經文和歷史的銘文,用來裝飾或凸顯建筑的墻壁、圓頂、以及清真寺的宣禮臺等。另外一些日常生活上實用的物品如瓶、爐、盒等等,也經常以書法裝飾,書法內容多為贊美真主阿拉等為主。明正德皇帝篤信伊斯蘭教,因此,伊斯蘭紋飾的器物盛行一時。此銅盒為中國穆斯林宗教用品爐瓶三式中的香盒。爐瓶三式為舊時北京通行用語,即香爐、筋瓶和香盒。焚香時,中間陳放香爐,兩旁分置瓶、盒。筋瓶放置火筋、火鐮,香盒放香屑或香條,是焚香必備之物。

這件器物不僅銅材精良,其造型紋飾也十分古雅,是當時文人雅士鍾愛之物。傳承至今,包漿渾厚,品相完美,更是令人珍愛備至。作工考究,形制古樸,雕工精美,皮殼溫潤熟透,較為難得。


明(1368-1644)
騎吼觀音 100cm.high

騎吼觀音(梵名Simhanada—Avalokitesvara)為觀音菩薩的化身之一,是為降伏一切龍魔所生的病苦,使三界眾生脫離苦海所化現(xiàn)的觀音,具有極為威猛的力量,漢譯亦名騎吼觀音、獅子吼觀音。

大多數(shù)騎吼觀音造像,觀音多騎在臥獅背上,此尊別具一格,坐騎獅子四足著地,四肢粗壯有力,肌肉感明顯,獅頭刻劃細膩飽滿,威猛雄壯。觀音頭戴寶冠,耳垂花璫,面相現(xiàn)慈悲祥和,胸前佩飾瓔珞,著天衣長裙,衣紋流暢,生動曲折,繼承了漢地造像注重衣褶刻劃的傳統(tǒng)。整體造像比例協(xié)調,造型端莊,座騎刻劃尤為突出,力量感十足。

來源: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愛德溫P.羅馬舊藏

宋(960-1279)
磁州窯黑地白花牡丹紋梅瓶 40cm.high

梅瓶小口,口下出楞,短頸,溜肩,瘦長腹。肩部為菊瓣紋,腹部繪有黑地白花牡丹紋飾,紋飾構圖簡練,寥寥數(shù)筆,神采飛揚。下部為一組連續(xù)的卷云紋。色調黑白對比強烈,體現(xiàn)了磁州窯黑地白花裝飾的主要特色。

黑地白花為宋、金、元時期磁州窯最具代表性的品種之一,其紋飾均為民間喜聞樂見的題材,如山水、花鳥、人物、嬰戲、動物、詩、詞、曲、對聯(lián)、警句等,內容豐富。紋飾繪畫用筆簡練,線條明快,圖案結構自由,帶有繪畫性的構圖則表現(xiàn)故事和傳說的情節(jié)。所描繪的人物活動、飛翔的群雁、游動自由的魚、水中搖擺的水草以及畫中題詩等,形式均自如活潑,富于生活氣息。本品黑地白花較之白地黑花更為罕見,可見其名貴之處。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