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斯科特·金(Scott King)柏林個展“圖騰主題”

來源:artspy藝術眼 作者:董銳蛟編譯 2014-08-18

斯科特·金(Scott King)在柏林Between Bridges畫廊個展“圖騰主題”(Totem Motif)由三件作品構成,都直接指向了紀念碑或所謂的“公共藝術”概念。

“Study of Blackpool Tower”創(chuàng)作于去年12月。當時藝術家來到英國北部小鎮(zhèn)布萊克浦(Blackpool),采訪一支樂隊的演出。布萊克浦是英國第二窮的城市,但也是聞名世界的海濱小鎮(zhèn)。藝術家想要用鏡頭捕捉工人階級痛苦的生活和悲傷,但是在拍攝了一組照片之后發(fā)現它們都遭透了。充滿了俗套。隨后,當他檢閱這些照片時,他注意到無論如何拍攝,建設于1890年代的如迷你艾爾菲鐵塔的布萊克浦塔總會出現在畫面中。他意識到也許這就是所謂“公共藝術”的最早期形態(tài):如同英國政府雇傭Anish Kapoor和Antony Gormley來為極其窮困的老工業(yè)區(qū)創(chuàng)作大型雕塑一樣希望能夠通過建立“旅游觀光勝地”來保持這些被撒切爾夫人徹底摧毀的地區(qū)的重生希望。因此布萊克浦塔成為了藝術家新的焦點。它具有一種雙重性:一方面它是旅游的象征,一種對上層結構的犬儒安置,一方面又是周遭悲傷的客觀載體。

“Anish and Antony Take Afghanistan”來自于藝術家對于將Anish Kapoor和Antony Gormley作品移放到阿富汗的想象。他想象如果這二位藝術家的作品真能振興貧窮和疾苦,那么為什么聯合國不把它們放到飽受戰(zhàn)亂和貧窮的阿富汗去?因此就有了這樣的作品。

“A Ballon for Spandau”來自于藝術家之前的系列“A Ballon for Britain”。在之前的系列中,藝術家將自己想象成為英國政府高價聘請的智囊團首腦,為振興貧窮地區(qū)出謀劃策。但是藝術家對于保守派政府是否真的愿意掏出上億英鎊進行基礎建設保持高度懷疑,因此他們做的無非是派對上的氣球,不過是讓人們“高興一下”。后來他又受邀創(chuàng)作了“A Ballon for America”——10只飄過美國最窮的10個城市的氣球,“A Ballon for Selestat”——10只飄過法國一個小鎮(zhèn)的氣球。在訪問了柏林市的Spandau區(qū)后,藝術家又創(chuàng)作了這個系列。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