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巨匠們筆下的感情“色”

來源:99藝術網(wǎng)成都站 作者:孫毅 2014-08-11

在西畫中,色彩一直是畫面主要的構成部分。在古典繪畫中,畫中的光影效果大多通過柔和的棕色調去呈現(xiàn),而色彩也傾向于物體本色,展現(xiàn)出一種莊嚴、平靜、古典理想之美。到印象派,色彩雖然被無限的解放出來,不再是單一的調,多了份色隨光動,但色彩主要還是覆蓋在自然萬物的實體上,還沒能使色彩綻放出自己的生命。隨著畫家們自我獨立性認識的提高,到后印象時,色彩已不需要再靠形體去呈現(xiàn)物象,可以更加直接的和個人情感產(chǎn)生互動。蘇丁紅中的生命激昂,郁特里羅白里街道的沉靜,梵高黃和畢加索藍的孤獨哀傷,以及蒙克黑的死亡,都散發(fā)出強烈的個人情感,作品所帶出的氣氛也是最能觸動觀眾的心,已成為這些大師們標志性的一環(huán)。與其說大師們的作品將這些單色綻放出光彩,到不如說這些色彩在適當?shù)臅r間、空間里透射出了當時大師們的內心渴望。

蘇丁的紅——“動”





提到蘇丁,最醒目的莫過于他畫面中光澤度十足的紅色。而他恐怕也是整個西方美術史上使用紅色最多最為杰出的大師。紅色的大量使用,這與蘇丁的靜物模特——“血淋淋的尸體”有莫大的關系。他將牛、禽鳥等動物的皮剝掉后再對肌體進行分解,在只剩下鮮紅的血肉,血管組織的基礎下進行創(chuàng)作,用自己的畫筆,將那些已枯萎的尸體在畫面中鮮活起來,好像死去動物的活力和魂魄在他的畫作中都找到了歸宿。而他作畫的方式也極為獨特——先在畫面中構建出簡單的結構關系,然后將大量的顏料調合在一起,快速地涂在畫布上,再用畫筆在粘稠的油彩中勾刻出肌肉和血管間的穿插,血腥肉體的光澤,感覺像是一個屠夫,用畫筆去找出肌體中最美味的那部分。這樣的創(chuàng)作技法和色彩使用也帶到了其風景寫生和其它靜物中,他不會過多的去刻畫形體,只是用色彩和線條去擠出物體原本的氣味。與作品的“觸目驚心”相比,蘇丁的性格卻是無限的溫和友愛,對人事間充滿了熱情,也許正是這種極端的反差才造就了其紅色激昂的生命力。

郁特里羅的白——“靜”





與蘇丁激昂的紅色相比,郁特里羅的白顯得格外的沉靜、祥和,如果說蘇丁的紅是動態(tài)的,那郁特里羅的白正與他相反,是靜態(tài)的。郁特里羅描繪的對象一直是家鄉(xiāng)的風景,筆下的蒙馬特街景、圣心堂,看來平凡樸素,但卻是洋溢著情感。郁特里羅曾說:“如果有天離開巴黎一去不返,自己唯一想帶走的是一塊不起眼但是是構造整個蒙馬特街道的石灰塊。這樣不僅可以觀看,而且還可以觸摸,會讓自己回想起在巴黎的點滴。”由于對石灰塊的無比喜愛,使其想在繪畫中也能表現(xiàn)出石灰塊那種純凈的白和質感。因此他在作畫時開始將筆觸放寬,用畫刀去壓白色的顏料,讓白色成塊狀的在畫布上顯示,這樣能使白色顯得完整更有張力。為了加強白色有石灰塊的質感,他還在白色的顏料里混用石膏和膠,讓墻面顯得更加真實。郁特里羅的白總是能讓人感到平和,也許正是由于蒙馬特帶給他的無限安全感,大面積塊狀的白色才能穩(wěn)穩(wěn)有力的壓在畫布上不可動搖,似乎畫面上的白不會退色,而現(xiàn)實中的街景也永遠不會變遷。

梵高的黃——“孤”





有傳聞稱梵高的黃色是取自于倫勃朗的《猶太新娘》。當時梵高在美術館面對《猶太新娘》時,代表男女主人公的黃色和紅色所呈現(xiàn)出來的激情和誓言讓他感動不已,從而使梵高執(zhí)著于在以后的畫作中都大量的使用黃色。但梵高的黃色與傳統(tǒng)畫家的黃色有本質的區(qū)別,傳統(tǒng)畫家使用黃色時多以暖調為主,表現(xiàn)其溫暖熱情之感,而梵高的黃偏向一種“冷黃”的效果,有種孤獨寂寞之感,這也從側面投射出了他當時的內心寫照。即使是為了迎接高更到來的《向日葵》其熱情中的黃還是大片孤獨的冷黃。而酒吧、咖啡館、房間一批作品,那種冷黃與紅、藍、綠之間反差的對比幾乎讓他接近于瘋狂。

畢加索的藍——“傷”





畢加索大量以藍色為主的作品,被學術界稱為“藍色時期”。這一時期的作品雖然在現(xiàn)代藝術上的價值不能和他后期“立體派時期”相比,但巴黎人對這一系列的作品最為著迷。“藍色時期”是畢加索第一個系列,整個系列的作品中都充滿了哀傷和孤寂,消瘦孤獨的人物在藍色畫面里始終披著單薄的衣物,蜷縮著肢體,感覺快融化在這冰冷的藍色中,顯得是那樣的哀愁和無力。那時候的藍色,透射出世紀初工業(yè)革命后巴黎人民對生活的迷茫和自己初到巴黎生活上的無賴和自我心靈上的哀傷。至于畢加索會采用藍色作為主調的契機是什么,學術上最推廣的說法是由于受到好友卡洛斯自殺的影響。也許畫中人物的傷痛也是畢加索的痛,這個時候只有整片的藍色才能讓自己從痛苦中冷靜下來,得以紓解。藍色也正從這個時候被賦予了哀傷之意。當他的“女神”奧爾迦,逐漸走進他生活時,藍色的畫面中才慢慢的多了點粉色的暖調。而這種粉色的加入,讓原本藍色的哀傷里有了美好的期望。

蒙克的黑——“亡”





蒙克算得上是在藝術史中人生經(jīng)歷最為苦難的一個,從5歲開始,弟弟、姐妹、父母的相繼離世,讓死亡這一話題一直伴隨著其成長。由于親人離世,自己精神和身體不斷被病魔占據(jù),讓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一直充滿著痛苦、恐懼、絕望,黑色這種沒有感情色彩又帶死亡特色的色度便成為了他的畫中常客。蒙克的黑是“死悶”“沒有活力”的、是一種人在極端境況下的內心狀態(tài)。黑讓整個畫面感覺不到絲毫的流動感,人物被壓得幾乎沒有了氣息。而畫面中的黑色常常去襯托出那些干枯、冷白的面孔,兩色間的對比將一種神經(jīng)質矛盾的苦處演繹的更加深入。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