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喬納森·拉斯克在佩德爾·倫德畫廊個展閉幕

來源:contemporaryartdaily 作者:董銳蛟編譯 2014-06-05

奧斯陸的佩德爾·倫德畫廊于3月29日至5月31日舉辦了喬納森·拉斯克個展“近日畫作”(Recent Paintings)。其中包括了五福大型畫作。這也是這位美國藝術家在佩德爾·倫德畫廊的首個展覽。

喬納森·拉斯克出生于1948年,美國新澤西州。1970年代中期拉斯克就讀于紐約視覺藝術學校(School of Visual Arts),隨后于1977年就讀于加州藝術學院(CalArts)。當時的概念藝術中堅人物John Baldessari和Michael Asher均任教于這所加州學校,繪畫這種媒介也被認為是將死的,不值得鼓勵。為了挑戰(zhàn)這種對繪畫的拒絕,拉斯克重新引入了形象/地面的關系和畫面深度等元素。拉斯克被諸如Jasper Johns和Robert Rauschenberg這樣高度個體化的藝術家所深深影響,在他們的作品中他發(fā)現了一種遙遠的形象創(chuàng)造手法。這也有當時的客座教授Susan Rothenberg和Richard Artschwager的影響,他們對極簡主義之后重新引入繪畫深感興趣。但拉斯克并未完全否定當代藝術的自我突變,他反對的是格林伯格形式主義者(Greenbergian Formalists)。拉斯克開始尋求一種協調客體和比喻的方式;盡管這看起來自相矛盾,通過他的獨特手法和標題,拉斯克成功在畫作中重新構建了現實和比喻的關系。比如作品“The Placement of Objects in an Uncertain Universe”,同樣在佩德爾·倫德展出,正是拉斯克在作品中構建現實和比喻雙重性的完美范例。拉斯克在單色屏板背景上厚重鮮艷的筆觸體現了他通過筆觸的內在品質來表達藝術的清醒認識。筆觸使拉斯克的作品看起來如同真實物件,但同時隱喻性的在抽象畫內引入形象模式,還有在極簡主義中丟失的繪畫的象征。切割的線性區(qū)域更具有一種生物性。濃重的筆觸既有雕刻形狀,也有水平或垂直的矩形。水平的區(qū)域往往出現在畫布下方,在觀看者視線上造成一種重量感??腕w性和比喻性賦予了這些作品一種鮮明的物理存在,一種穿透畫面進入觀看者空間的形象。

拉斯克的創(chuàng)作概念建立于微型油畫之上,在其中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力通過組合顏色、層次、形象、和空畫布而逐漸成型。這些微型油畫后來重現于大型畫作上;但是藝術家并沒有直接復制,而是采取了一種即興創(chuàng)作的方式來完成整幅畫作。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