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政德當年在制作《知音》雕像時的工作照
《知音》雕像
“高山流水遇知音”,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聞名海內外?!吨簟返袼芪挥跐h陽古琴臺景區(qū)內,雕塑東向龜山,北臨月湖,以獨特的造型、新奇的構思成為景區(qū)的標志。
《知音》為雕塑家劉政德于1981年創(chuàng)作。近日,記者來到劉老家中,請他回憶創(chuàng)作《知音》的故事。83歲的劉政德精神飽滿、思維清晰,言語中充滿興奮和自豪。
雕塑風格曾被指“搞形式主義”
說起《知音》雕塑,就不能不談劉政德的雕塑風格。幾十年來,他以極具個人特色的造型方式在雕塑界獨樹一幟。大塊面、簡潔的幾何形,硬朗有力的線條,營造出敦實厚重的形體?!吨簟氛莿⒄碌湫惋L格的代表作。然而,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的藝術風格并不被認可。
“中國的雕塑應有自己的風格。”劉政德說,他的雕塑風格創(chuàng)始于1959年,融合了西方古典雕塑的團塊感與中國藝術簡練且具裝飾感的線條,同時體現(xiàn)了中國畫論中“寧簡勿繁”、“以靜寫動”、“寧拙勿巧”等思想。
建國初期,現(xiàn)實主義寫實風格是國內雕塑的主流,劉政德的個人風格顯得相當另類。“文革”時期,他的作品飽受批判,被指“搞形式主義”,作品內容惡劣,形式丑陋。
劉政德說,《知音》讓他的藝術風格首次呈現(xiàn)在公眾眼前,將風格“揣”了22年后,終于在古琴臺實現(xiàn)了。
為“知音”加入“第三人”
上世紀80年代,古琴臺景區(qū)當時是漢陽工人文化宮。1981年,文化宮負責人找到劉政德,請他為文化宮創(chuàng)作一個《知音》雕塑。
接到任務,劉政德感到突然,也很興奮。“當時,城市雕塑大多以歌頌工人、反映社會建設為主題。讓我做一個歷史文化題材的雕塑,出乎我的意料。”
劉政德在漢陽工人文化宮臨時搭成的一個工棚內,開始了創(chuàng)作。他查閱大量資料,深入研究知音故事背景。他發(fā)現(xiàn),當時表現(xiàn)“知音”的作品不少,但大多都是一人撫琴,一人旁聽的格局。“這種千篇一律是因為藝術家沒有足夠推敲形式,沒有充分地表現(xiàn)這個故事的內涵。”
劉政德構思了一種絕無僅有的形式:俞伯牙與鐘子期相對而立,緊握雙手,表現(xiàn)出兩人覓得知音后激動的心情。“但是,琴不能沒有,放在哪里?這是個問題。”為解決這個問題,劉政德在兩個“主角”旁邊設立“配角”,一個女琴童手抱古琴,站在一旁。
“從故事本身來說,加入琴童形象合情合理,并不突兀。而且琴童與另外兩人產生距離對比,從而形成裝飾性美感。”劉政德說,這樣的構思將故事表現(xiàn)得更生動、富有情感,也更貼近故事的中心。
希望重做《知音》替換原作
劉政德回憶,曾有一段時間,年輕人都喜歡到雕像前拍結婚照。一家美國華文紙媒還曾報道《知音》雕像落成的新聞。
《知音》之后,劉政德于1987年在東湖風景區(qū)寓言雕塑園完成了《三個和尚沒水喝》、《盲人摸象》、《葉公好龍》、《射手和賣油郎》等8座雕塑。這些雕塑多次獲得國內各種藝術獎項。
在劉政德家中,記者看到《知音》各種不同大小、材質的小樣。“《知音》雕塑還是留有遺憾。”劉政德說,《知音》在細節(jié)上還不夠完美,原作以水泥為材質,很難長久留存。
劉政德對記者表示,希望在他有生之年,能有機會重新制作一尊花崗石材質的《知音》,替換自己原來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