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過云樓藏書以2.16億元成交。
顧炎武書《五臺山記》以3162.5萬元人民幣折桂。
“一頁宋版一兩金”是對古籍善本珍貴程度最直觀的描述。在剛剛結(jié)束的中國嘉德2013春季拍賣會“古籍善本”專場上,明末清初大儒顧炎武書《五臺山記》以3162.5萬折桂;魯迅先生《古小說鉤沉》一頁手稿,以690萬元、11.5倍于起拍價的高價被一藏家收入囊中;曾國藩手書家訓以估價20余倍的230萬元成交;曾國藩寫給曾國荃的130頁家書,最終以356.5萬元成交,高出估價4倍有余。古籍善本這種看似“曲高和寡”的小眾藏品卻一再吸引大眾眼球,愈發(fā)顯現(xiàn)出它獨特的魅力。
“從現(xiàn)場情況看,文人類、書札類拍品受到市場追捧,價格邁上新臺階。而從整場拍賣情況看,眾多拍品超過估價成交,藏家對藏品的認識不斷加深,古籍善本市場正在穩(wěn)步上揚。”中國嘉德古籍善本部負責人拓曉堂說。
1、華夏第一藏品
“目前我國現(xiàn)存古籍約3000萬冊,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獨一無二的財富,它令我們無愧于文明古國的桂冠。”古籍研究專家、北京大學教授白化文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古籍對傳承中華文化有著重要意義,保護古籍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業(yè)內(nèi),1911年以前的書籍稱為古籍,1949年之前的稱為舊書。所謂古籍善本,其實指的就是古代珍貴的文獻資料,珍貴、稀有、內(nèi)容精善的古書刻本、寫本都可統(tǒng)稱為“善本”,還包括書籍、雕版、信札、石碑、檔案等。
“古籍也是文物的一種,古籍善本拍賣歷經(jīng)風雨十年的市場培養(yǎng),其魅力早為世人共識。雖然在視覺沖擊力上,古籍善本的色彩、造型及裝飾性稍有遜色,但作為炎黃文化的主要載體,其文獻性和含金量卻遠高于字畫和瓷器,故被權(quán)威人士認同為華夏第一藏品。”白化文說。
白化文認為,與字畫、瓷器相比,今日的古籍善本市場價仍處底部區(qū)域。所以說,無論是從題材挖掘上看,還是從價值回歸上講,投資風險較小、贗品較少的古籍善本遠具上升空間。而且古籍辨真?zhèn)伪却善?、玉器等相對容易?/p>
2、從“冷門”到“寶地”
去年的藝術(shù)品市場可謂一片愁云慘霧,但是古籍善本板塊始終風和景明。春拍中“過云樓藏書”以超2億的天價成交,秋拍時“廣韻樓”宋版孤本《鉅宋廣韻》以3450萬元落槌。古籍善本似乎成為拍場又一匹黑馬和掘金寶地。
拓曉堂曾經(jīng)供職于國家圖書館,20年間,他經(jīng)手的古籍善本拍賣無數(shù)。在他看來,古籍善本的價格每10年左右會遇到一個“分水嶺”,漲到大家都“不認識”的地步。
第一個“分水嶺”出現(xiàn)在2000年到2003年前后。在那之前,一部明本、宋版、天祿琳瑯的藏書在拍場賣到10萬元人民幣已經(jīng)是不錯的價格。古籍善本的世界最高紀錄是1999年拍出的宮藏宋版四冊《春秋經(jīng)傳》,成交價176萬元人民幣。而進入21世紀之后不久,古籍善本的身價突然暴漲:首先是翁同龢的一批藏書從海外回國,上海圖書館以450萬美元購得。然后是2003年陳澄中先生的藏書從香港回流,國家圖書館以165萬美元購下。2005年過云樓藏書首次出現(xiàn)在嘉德拍場,成交價2300萬元。古籍善本的價格此時已在一個全新的價格區(qū)間站穩(wěn)腳跟。
第二個分水嶺出現(xiàn)在10年后,一直穩(wěn)步前行的古籍善本市場在2012年出現(xiàn)明顯“提速”。“過云樓”藏書再次現(xiàn)身拍賣場,成交價格已是2.16億元。10年前被上圖以450萬美元打包買下的翁氏藏書其中一種宋版書的價格,恐怕也已經(jīng)超過了當年的全部書價。
“從古籍善本20年拍賣的過程來看,雖然不同板塊的啟動有早有晚,但整體價格都上漲了至少10至15倍。”拓曉堂說。
拓曉堂更愿意將目前國內(nèi)的情況同國際做對比,并且由此得出“國內(nèi)古籍善本的價格已經(jīng)不算低”的結(jié)論:“古籍善本市場在國外發(fā)展得很早,也非常成熟。比如《浮生六記》的手稿本,在日本、歐美都有很高的知名度,是非常有影響力的書,它的拍賣價是1000多萬元人民幣;蘇富比拍過一個達·芬奇的零散稿本,成交價是3000萬元人民幣。可見,目前國內(nèi)古籍善本的價格確實已經(jīng)達到了‘國際水準’。”
3、專家建議:從最熟悉的入手
在眾多的收藏門類中,古籍善本一直被視為 “小眾雅藏”,是有一定門檻的,如果沒有一定古文、歷史功底,有些東西根本看不懂,更何談收藏?因此,與書畫、珠寶、古董珍玩等相比,能就古籍善本講出個所以然的人要少得多。
“很多人認為古籍善本收藏的門檻高,其實這是一個誤區(qū)。”在拓曉堂看來,古籍善本收藏“進門”確實不容易,但“進門”之后就簡單了。不像古書畫、古瓷器,有真?zhèn)坞y辨的問題。但對古籍善本進行???,包括對紙張、內(nèi)容、墨的評判標準都是客觀的,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對于古籍善本初級收藏者,拓曉堂的建議是:從最熟悉的范圍入手。“我一直鼓勵初入行的藏家不要膽怯,可以從最熟悉的范圍入手收藏。比如從近代的、民國的、甚至是建國之后的書籍開始收集都未嘗不可。一邊買,一邊學。”
收藏知識
何謂古籍善本?
在業(yè)內(nèi),1911年以前的書籍稱為古籍,1949年之前的稱為舊書。所謂古籍善本,其實指的就是古代珍貴的文獻資料,珍貴、稀有、內(nèi)容精善的古書刻本、寫本都可統(tǒng)稱為“善本”,還包括書籍、雕版、信札、石碑、檔案等。
相關鏈接
常“翻”常“曬”
收藏古籍善本,藏家要定期翻翻書,讓紙張也“透一下氣”。特別潮濕的日子,盡量避免打開書柜,古代的紙張一般都是用竹紙或綿紙,并用石灰水打紙漿,造出來的紙吸水性強,在潮濕的環(huán)境中容易發(fā)霉。
每年要“曬書”兩次。天氣干燥,吹西北風時,要打開柜子,讓空氣流通一下。秋天和冬天最好把古籍善本拿出來“曬”,但不能在烈日下暴曬,而是放在室內(nèi)通風之處“晾曬”。
還要增加書的“體味”。在古籍善本附近放蕓香草、煙葉、花椒包等,可以起到驅(qū)蟲的作用,同時也使書的“體味”更濃更香。但千萬不可放樟腦丸,長期則會使紙張的酸性增加,使紙張變得更脆、發(fā)黃,是對紙張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