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TEFAF上的中國買家

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尹喬 2014-05-15

第27屆歐洲藝術與古董博覽會

中國買家:度假看展西結合

在荷蘭經營ChateauNeercanne酒店的老板CamilleOostwegeal先生,多次參與接待TEFAF賓客。2013年的TEFAF上,CamilleOostwegeal先生在他自己的城堡里接待了一批中國客人。城堡是1992年簽訂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地方。

一頭白發(fā)、身穿高級西裝的CamilleOostwegeal先生對中國客人的夸獎顯得極其小心翼翼:“中國買家非常有禮貌。他們穿得比較體面,也很安靜,并不吵鬧。我不認為他們像那些去巴黎、倫敦買包的中國人—買古董的中國人還是很低調的。”

另一方面,CamilleOostwegeal先生也敏銳觀察到了中國買家與西方職業(yè)古董買家的不同:“來自其他國家的客人一般都專注于觀看展覽,中國買家則比較喜歡使用城堡的附加設施,比如去米其林餐廳吃飯啦享用高級SPA啦……這有點像把度假和看展結合在一起,而不像某個職業(yè)的西方買家。”

在CamilleOostwegeal先生看來,中國買家的西方藝術品知識,主要得益于中國中學教育中有關于西方藝術知識的普及,但也僅僅局限于此。在他接觸的TEFAF中國賓客中,精神分裂患者梵高以割下自己的耳朵并飲彈自盡聞名;而達芬奇除了以《蒙娜麗莎》和“畫雞蛋”聞名,《達芬奇密碼》也有推波助瀾的作用,從而被中國人認為是一等一的知名畫家和藝術家—這就是CamilleOostwegeal對中國買家們的印象,仿佛時光仍舊停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對雷諾阿、佛蘭斯?哈爾斯這樣的藝術家”,CamilleOostwegeal先生認為,“恐怕在中國能說出他們作品的人就不多了”。

參展的24歲中國女生

相較于去年,今年的TEFAF,來的中國人不多。目前在蘇富比藝術學院學習藝術品經紀(artbusiness)的三水(化名)同學是其中一位,她來自蘇州,24歲。

她用“驚喜非常多”來形容這次的TEFAF之行。此前,她曾在倫敦參加過AffortableArtFair,Art14、FrizeArtFair,在意大利都靈參加過Artissima,但“這些展覽和TEFAF都不是一個檔次的—就連倫敦規(guī)格最高的FrizeArtFair都不及此次的TEFAF精彩”。

三水說,在TEFAF現(xiàn)場,每個展位都有隔斷裝修,考究精致。與此同時,TEFAF要求所有與會賓客正裝出席展會。除了精巧用心的展位設計,TEFAF展品均是來自博物館的殿堂級精品。展會分為大師作品、當代藝術、古董幾大類。古董包括歐洲古董、中國古董、瓷器、東南亞藝術品和佛像等。

三水本人從事佛像收藏研究。這次,她見到了全球最大的佛像古董商之一(另一個是Speelman)、Rossi&Rossi的負責人即Rossi本人,Speelman去了紐約的亞洲藝術周,所以沒來。Rossi&Rossi目前設有倫敦和香港兩個分部,倫敦以畫廊為主,香港則以佛像和法器為主。

在Rossi&Rossi的展臺中,三水與一座尼泊爾馬拉王朝佛像再度相逢——她曾在意大利都靈的artissima藝術博覽會中看見過這尊佛像。當時,三水還和佛像持有者進行了交談,持有者是意大利人,佛像是她與Rossi合買的。

看重VIP門票

按常理,擁有全球第二大藝術品市場的中國藝術品投資人,絕不該缺席這一全球最頂級的古董和藝術品展覽會,但與2012年集體參觀TEFAF的中國百人觀摩團相比,今年TEFAF吸引的中國藏家并不多。事實上,至少在這屆TEFAF展會的現(xiàn)場,并沒有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中國身影。

據三水同學介紹,展會期間,她看到的中國面孔基本都是同去觀展的同學。據蘇富比內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透露,今年TEFAF上中國人少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時間上,TEFAF與紐約亞洲藝術周撞車了;二是今年的主辦方沒有給中國藏家和媒體預留充分的VIP門票—這可是中國藏家們非常在意的一件事情。雖然從整體接待水平來說,紐約亞洲藝術周的規(guī)格并不高于TEFAF,但“狡猾”的美國人這一次特意提高了對華人的接待門檻,這令很多國內門戶網站收藏頻道的主編都選擇關注了同一時間舉辦的紐約亞洲藝術周,而對TEFAF選擇無視。

實際上,即便在國外拍賣場上,中國買家本人現(xiàn)身的情況仍屬罕見——多數情況下,中國買家都是電話委托拍賣。三水本人就是例子,“比如說我人在倫敦,一時間走不開,如果巴黎或者紐約那邊有我比較感興趣的東西,我就會選擇電話委托。在巴黎蘇富比上,我就曾經通過電話委托拍下一尊佛像。”

“真正的買家本人出席拍賣會的,”三水說,“像都是些穿著考究的英國老紳士。”

缺席TEFAF折射投資誤區(qū)

TEFAF上有不少精品,未必出自一流大師,通常是某些二三線大師們的神來之筆,價錢不算貴,卻鮮有中國買家問津。中國藝術品投資人對西方藝術尤其是對當代藝術的理解和把握,是影響其投資方向的重要因素。

在倫敦蘇富比藝術學院念書的三水同意這個觀點:“坦白講,TEFAF這種級別的展覽會對于中國人來說,門檻略高。首先,它是一個歐洲的藝術博覽會,歡迎中國買家,但是不至于投其所好地歡迎。中國人喜歡收集唐三彩和明清一代因為戰(zhàn)亂而流逝海外的古董,像是圓明園獸首那些,但是這些東西,現(xiàn)實意義大于其本身的藝術價值。再比如說,青銅器在TEFAF上屬于一個小小的門類,但在中國,青銅器是文物和國寶,是禁止拍賣的,所以懂得鑒別的人也少,根本談不上審美了。不過也有扎根于歐洲的中國古董經紀人,客戶群有需要,業(yè)內有行家,能欣賞,對TEFAF來說也就足夠了。”

出于對西方藝術史知識的缺乏,很多中國買家為了保險、不走偏、不被無良藝術經紀忽悠,寧可選擇收藏名家作品。2013年11月,中國商人王健林在佳士得以2800萬美元買下畢加索創(chuàng)作于1950年的作品“ClaudeandPaloma”。這幅畫到底值不值這個價錢,業(yè)內說法不一,但由此不難看出中國買家在藝術品市場上小心謹慎規(guī)避風險的心理。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