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從雞缸杯與定窯碗看藏家審美差異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方翔 2014-04-14

北宋定窯劃花八棱大碗

明成化斗彩雞缸杯

在剛剛過去的香港蘇富比春拍中,瓷器市場火爆異常,克拉克舊藏北宋定窯劃花八棱大碗以1.4684億港元,被一位日本藏家收入囊中,而萬眾期待的玫茵堂珍藏明成化斗彩雞缸杯,以2.8124億港元,被中國藏家劉益謙購得,并有可能在今年內在龍美術館與公眾見面。

雞缸杯歸來固然讓我高興,但失之定窯碗卻讓我感遺憾。國人之放棄定窯碗是因為它不如雞缸杯有價值嗎?

翻開以往的藝術品拍賣紀錄,我發(fā)現(xiàn)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這就是在1971年的拍賣會上,北宋定窯劃花八棱大碗當時的成交價為4.9萬英鎊,在當時約合11萬多美元,而當時明成化斗彩雞缸杯,成交價僅為1.4萬英鎊。

從今天的成交情況來看,當年只有定窯碗約四分之一價格的雞缸杯,今天的價格已經超過了前者的一倍,買家也從當年的歐美人變成了現(xiàn)在的中國人;而追捧北宋定窯碗的群體十分固定,無論是當年買下這只碗的坂本五郎,還是此次的這位都是日本藏家。

有人認為這是日本藏家比較迷信來自日本的老藏家的藏品。這或許有部分原因,但更重要的恐怕還是對審美的不同理解。

宋代是中國陶瓷發(fā)展的輝煌時期,無論種類、式樣,還是燒造工藝,均處于巔峰地位。宋瓷形態(tài)優(yōu)美、釉色沉靜、花紋含蓄,呈現(xiàn)出一種沉靜素雅、凝重高貴的品格。其瓷藝和美學境界不僅超越了前代,而且后代的仿制品也難與之匹敵。

在半個世紀前的中國,收藏家對宋代五大名窯的重視普遍甚于明清官窯。但自從拍賣市場興起的這些年來,中國藏家對于瓷器的偏好卻迥異于以前,也迥異于西方。他們的熱情從早期的清三代官窯,到后來的清晚期精品,再到現(xiàn)在對于明代永樂、宣德、成化時期瓷器精品的追捧。在一系列變化之中,我們始終看到一個主線,海外古董商的行情誘導。而曾經收藏過這些瓷器的歐美藏家,看到市場火爆之后,也樂意將手中的精品拋出,并悄悄調整自己的收藏。

我并不是說雞缸杯不值2.8124億港元的身價。據說在明代的時候,一對雞缸杯也“博銀百金”或“值錢十萬”。它歷來是中國古陶瓷收藏中的名品,存世稀少,僅為臺北故宮博物院、達維德基金會、大都會博物館等極少數收藏機構和個人所擁有。我也不是厚宋瓷而薄明清,著名的瑞士藏家玫茵堂的裕利兄弟,弟弟吉爾伯特專注收藏新石器時代到宋代高古瓷,哥哥斯帝芬則偏重元明清珍瓷。我困惑的是為什么作為這些珍貴文物創(chuàng)造國的當代藏家,如此疏忽中國古代審美的最高峰宋代。

只是此事促使我們思考,頂級藏家不能被動地讓市場“誘導”,還需要有高品位的審美。怎樣的藝術品才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雖然各人偏好不同,東西方的觀點有異,像日本的一些收藏家,喜歡的是空靈幽遠、典雅雋永的藝術品,而西方學者,如方聞等注重藝術品自身分析,比如通過題材、空間、手法、色彩關系、形式語言等來一層層分析其特質,尋找個性化的部分。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這就是好的藝術品能體現(xiàn)當時社會文化發(fā)展面貌,并標志著其所創(chuàng)造的審美高度。

作為中國古代藝術品的收藏家,我們不僅要看得懂明清官窯瓷器在工藝和技術上的極致之美,也要體悟得出宋代陶瓷蘊涵的精神高度和審美高度,而這種高度如同商周的中國青銅器文化一樣,卓立于人類文明史的巔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