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樊振輝:把畫廊打造成 “藝術教堂”

來源:新快報 作者: 梁志欽 2014-03-17

馬藝星作品《行云入空樓》

涉足廣州藝術市場30多年,自喻為“藝術的傳道者”

從工藝服務部到專業(yè)的畫廊,金雅軒畫廊經(jīng)歷了多次蛻變,30多年來,它作為廣東畫廊的一個代表,見證了本土畫廊的流變以及整個藝術市場的變更。其策展人樊振輝,從而立之年到現(xiàn)在已逾花甲,他自喻為“藝術的傳道者”。經(jīng)過多年的滾打,他以商養(yǎng)文,希望將金雅軒打造“藝術教堂”,讓更多的人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通過藝術獲取心靈的慰藉。

上世紀80年代黎雄才的畫兩包煙就可換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交替,改革開放正式推行,出生在畫家家庭的樊振輝剛從華南理工大學畢業(yè),作為理科生的他,畢業(yè)后雖有研究所的工作分配,但不想輕易錯過從商的機會,便于1985年和朋友合作,建立廣州天河新工藝服務部,專營旅游紀念品。

他表示,那時候的廣東還沒有“畫廊”的概念,只是有一些旅游品商店。“書畫與其他工藝品沒有很清的界線,包括吳冠中、李可染等大家的作品,當時都是當作旅游品來賣,記得上世紀70年代末黎雄才的畫可以用兩包2毛7分錢的‘豐收’煙換,名家作品與行畫的價格差異不大。哪些品類有銷路,就賣哪些,完全跟著市場走。”

樊振輝回想起改革開放初期的藝術市場,依然忍俊不禁,“那時哪有什么藝術消費觀念??!當時的藝術品基本上談不什么社會意義、人文精神。”樊振輝說。

第一桶金來自母親的作品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不同藝術家的作品市值開始分出檔次。樊振輝意識到藝術品市場逐漸走好,就開始有意識地去關注留意一些比較好的藝術品,也開始嘗試把自己母親的畫作及藏品拿到當時廣州最高級的外國人集中地——花園酒店“兜售”,看看市場的反應。

“沒想到一個晚上就賣了2000多美元,這應該算是我做書畫市場的‘第一桶金’。”樊振輝表示,當時剛拿給一個外國人看,沒過多久便被全部買下。他說,這次卻嘗到如此大的甜頭,也為他正式成立畫廊打下了強心針。

以商養(yǎng)文是目前最理想的運營模式

1991年,樊振輝的新工藝服務部正式更名為金雅軒畫廊,開始尋找有個性的藝術家,例如二十世紀將西方油畫技術引入中國的杰出女性先行者徐堅白,還有在探討顛覆性探索的當代藝術家馬藝星以及兼哲學家、藝術家和教育家于一身的李正天。

樊振輝表示,雖然市場一直認可度比較高的都是寫實的、唯美的,但他認為應該有自己的眼光與選擇,而自己所篩選出的藝術家,均需要達到幾個方面的標準:

第一,就是看他的作品有沒有自己的思考,是否容易讓美術史所接受;第二,就是先鋒性和個性;他比較喜歡特立獨行的藝術家;第三,作品中的技術手段都在為他的精神服務。

樊振輝表示,自己之所以能夠自信地認為可以按照這三方面去尋找到藝術家,跟早年受母親的影響離不開,“我很早就接觸美術和美術界的人,繪畫上的視覺訓練很早就開始,所以,在選擇藝術品方面我會有比較執(zhí)著的個人取向。例如,李正天的作品,一開始做推廣時,很多人并不看好,現(xiàn)在就不一樣了,他們都開始羨慕我。一方面,我覺得他是一個知識分子的代表,他的作品可以反映出這個年代的知識分子的思想,可以讓后人知道我們這一代知識分子在思考什么;另一方面,他的作品甚至代表了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一種骨氣精神。”

記者在他的畫廊看到,畫廊里還有一些并不十分知名,畫面語言也較為唯美的藝術家,對此,樊振輝表示,可以說目前畫廊“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在經(jīng)營市場所需求的;另一方面,則堅持經(jīng)營自己所看好的藝術品。“作為畫廊,我們也需要考慮經(jīng)營,這種以商養(yǎng)文的方式,也是目前最理想的運營模式。”

目前,與金雅軒畫廊合作的藝術家主要是以項目合作的形式為主。

對話樊振輝:廣州畫廊太過分散

集中經(jīng)營才能省事高效

記者:目前金雅軒畫廊的定位是怎樣的?

樊振輝:我希望打造成一個新型的“藝術教堂”或者寺廟。目前面臨這樣的信息社會,很多人是需要找到自己凈化靈魂、啟迪思想的地方,我覺得藝術承載的就是文化,這一點可以讓不少的人得到心靈上的慰藉。

記者:據(jù)了解,您曾經(jīng)想過尋求與基金的合作,現(xiàn)在怎樣?

樊振輝:自己尋找基金很困難,而且現(xiàn)有的,多數(shù)都是私募基金,有種變相“高利貸”的嫌疑。而且就算真正合作了,對畫廊的風險也會很大,后續(xù)會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所以,我后來覺得不切實際。另外,在去年,我也成為了倡導成立廣州藝術品行業(yè)商會的發(fā)起人之一,我們是希望通過成立這樣一個組織,為行業(yè)尋找更多的商機,例如去年跟某銀行的“貸款”合作,有效地解決我們面臨的有時候資金不足的問題。

記者:您覺得目前廣州的經(jīng)營畫廊現(xiàn)狀如何?

樊振輝:目前廣州的畫廊現(xiàn)狀主要是畫廊大多急于賺錢,缺乏學習,普遍的文化水平偏低,他們應該重新到美術學院學習美術史,提高眼界。另一個問題則是有關部門的問題,廣州的畫廊缺乏集中經(jīng)營,過于分散。而且很多畫廊的經(jīng)營成本都很高,宣傳成本也高,東邊一個展覽開幕要宣傳,大費周章,西邊一個展覽開幕同樣要宣傳,投入一樣很大。這樣就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如果能夠集中經(jīng)營,宣傳都可以統(tǒng)一來做,這樣往往能夠省事高效。而且以一個地方的文化品牌這樣打造推進,旅游方面也會有所促進。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