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廖靜文藏徐悲鴻《畫馬集》冊頁1750萬元落槌

來源:99藝術網 2013-12-02

徐悲鴻(1895-1953) 畫馬集

徐悲鴻(1895-1953) 畫馬集
冊頁(五開) 設色/水墨紙本
1939年作/1940年作

2013年12月2日晚7點,北京保利2013年秋拍近現代書畫夜場在四季酒店拉開帷幕,率先開槌的“天馬無疆-悲鴻神駿專場”共推出徐悲鴻8件以馬為題材的拍品,其中,作于1939年/1940年的《畫馬集》冊頁以920萬元起拍,經過數輪競價后,由場內買家以1750萬元落槌價競得。

題識:1.悲鴻。2.廿九年八月十二日燈下,悲鴻,居圣地尼克坦。3.庚辰三月,悲鴻題,實去年七月作也。鈐印:徐、悲鴻

展覽:“第三屆中國近現代書畫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保利藝術博物館,2011年10月。

說明:1.其中三開為老榮寶齋水印母本,一開為悲鴻最得意之作,兩開70年代左右也多次為榮寶齋擴印制成木版水印。

2.此作為2006年北京保利秋拍 lot 1306 成交價 RMB 2,860,000。原藏家為徐悲鴻紀念館館長廖靜文女士。競投本件拍品,請與本公司有關業(yè)務人員聯系提前辦理特殊競投號牌。悲鴻曾對夫人廖靜文說:“在印度的一年里,我最大的收獲就是畫馬的水平達到了自己的要求。”他認為在印度創(chuàng)作的這幾幅《奔馬》,是他畫得有史以來最好的幾幅。1940年標志著“徐悲鴻的馬”這一典型形象的形成。當時的印度由許多小邦組成,各邦邦主都有犬馬之好,所蓄良馬極多。而它們一過最佳年齡,便立刻被賣到市集之上。這使徐悲鴻得以乘驥遠游喜馬拉雅,克什米爾等地。在與馬的朝夕相處中,悲鴻細審其性格、神情,筆下的形象也同時在集中、概括、升華。在冊頁中我們可以看到畫家準確地勾勒出骨骼、肌肉的關鍵部位,用重墨突出刻畫頭部、四肢、肩、胸、足等傳神之處,造型精卓,用筆洗練,體積感、質量感、空間感都意到筆隨地顯現在墨色之中。叫焦墨寫就的馬鬃襯托這略施白粉的額頭和鼻骨,散開的馬尾是畫面產生優(yōu)美瀟灑的運動感,可以說把“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所向無空闊,真堪托生死”的不朽詩句具體形象化了。徐悲鴻繪馬,在尊重中西方傳統(tǒng)繪畫技法的基礎上,師法造化,注重寫生,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特點:所有馬的頭部常留一道空白,或施一筆白粉,表現出頭部的高光,以增強其立體感和馬首堅硬的質感。馬的頸部和腹部以軟毫筆著濃墨一筆勾畫,弧線粗重,富有彈性,表現出肌肉的力度。馬的鬃毛和馬尾在運筆施墨上雜而不亂,其虛實相間的筆觸,濃淡、干濕互見的墨氣,表現出馬奔跑時鬃毛飛揚的飄逸灑脫。為了使其畫藝精進,徐悲鴻曾遠赴堪稱世界最佳解剖學課的巴黎高等美術學院透徹學習與研究了八年,對西畫技巧做到完全精通練達,因此能融中西繪畫之長于一爐,他以靈活多變的線條,虛和妙麗的明暗渲染大大豐富了中國畫的體積,空間方面的表現力,從而能夠成馬在胸,游刃有余地去補捉瞬間即逝的動態(tài)神情,得心應手地采用前人不敢涉獵的大角度透視,〝見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如此精心致力創(chuàng)作出來的藝術形象自然格外生動,給人以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之感。張大千對徐悲鴻的人品和畫品也很賞識。三十年代,張大千在上海中華書局出版的第一本畫集,就是請學西畫的徐悲鴻寫的序。他對徐悲鴻能夠畫貫中西,將西畫的長處溶化到中國畫中,表示欽佩。他認為,徐悲鴻的畫有筆有墨,詩寫得好,字也寫得好,能夠寓書法于畫法之中。他嘆服徐悲鴻畫的人物,但是更嘆服徐悲鴻畫的馬。他曾經不止一次地對人說過:“徐先生畫的馬很絕,我學不到這一手。”徐悲鴻曾畫過一幅《駿馬圖》寄給高劍父、高奇峰兄弟在上海開設的審美書館,受到高氏兄弟的贊賞,回信說“雖古之韓,無以過也。” 徐悲鴻所創(chuàng)作的馬代表了忠實、勇敢、一往無前的品質和時代感情,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著錄:1.其中“雙馬”出版于《中國藝壇巨匠——徐悲鴻》,第247頁,徐悲鴻紀念館、北京出版社、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05年9月。2.《徐悲鴻作品集》,第50-53頁,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3.《中國近現代書畫十二大名家精品集》(三),第126頁,保利藝術博物館,2011年10月


 



 

 

【編輯:顏媛媛】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