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愛好者在欣賞藏品尋寶圖
近日,廣州一批新銳藏家在沙面舉辦的一個非專業(yè)展覽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他們是廣州美術學院藝術品鑒賞收藏與投資實務研修班的首期學員。以他們?yōu)榇淼男落J藏家,與傳統(tǒng)藏家不同的是,他們出手更加大膽,很多人用收藏的心態(tài)有了投資的結果。他們是如何玩收藏的?
在開幕式當天舉辦的論壇上,皮道堅、蘇百鈞、張淑芬、朱萬章等學者和藝術家也講起了自己的收藏觀點。廣州美術學院教授馮峰的觀點得到了很多人的贊同:“收藏家都是跟藝術家一起成長起來的。”
雕塑藏家許崇業(yè):藏家要跟藝術家交朋友
說這是一個非專業(yè)的展覽,是因為展品不成系統(tǒng),都是鑒賞班“黃埔一期”的學員們拿出來的自家藏品,既有過千萬的翡翠,也有價值不高的書畫,但都是學員們在收藏上有所感悟的收獲。當中雕塑的專項藏家許崇業(yè)提供的幾件雕塑自成系統(tǒng),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雖然介入收藏沒多少年,但他的雕塑藏品已有幾十件。作為一個生意人,許崇業(yè)的收藏更多靠的是感覺:“有些人把收藏說得多么高深,但我認為收藏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相比書畫,雕塑是一門可以觸摸的藝術,這很對我的胃口。我收藏的東西首先必須是我喜歡的,是能夠感動我的作品。”
他的收藏秘訣就是跟藝術家交朋友,在跟藝術家交流的過程中,既能深入地了解作品,也能獲得收藏的先機。比如他收藏的楊學軍枕頭系列《夢不醒的季節(jié)》,早在楊學軍擬稿的時候就被他一眼看中了。“如果為了升值而收藏會很痛苦,因為雕塑的升值速度肯定不如書畫,雕塑的南方市場也不如北方市場。”
“但我覺得雕塑的未來空間很大,等到80后、90后這兩代藏家真正玩收藏的時候,他們當中很多人都有海外游學的經歷,都會明白雕塑在藝術中的地位,屆時的雕塑肯定不是現在這種價格。我的收藏用的都是富余的錢,沒錢的時候絕不強求。”
書畫藏家叢小青:藏家為什么愛買美院教授的畫?
與其他剛入門找不著北的人相比,叢小青從父輩開始就跟書畫藝術有所接觸,入門也順當了很多。他的收藏秘訣是:只要發(fā)現合適的藝術家就大膽地收藏,買對東西投資回報很高。
他舉了一個例子,1978年的時候,黃胄的畫是7元/平方尺,李可染的畫是15元/平方尺。“當時我父親四十多歲,一個月的工資是30元,如果用來買李可染的作品,可以買兩平方尺,范曾的畫當時更便宜,8平方尺只要30元。35年后,我父親的退休工資不到3000元,但范曾8平方尺的畫已經過百萬元。所以只要發(fā)現有潛力的藝術家,大膽地買入,這個投資回報率比任何的投資都要高。”
“在選擇藝術家的時候,除了看其本身有沒有實力外,其背后有沒有人推動也很重要,歷史上很多畫得很好的藝術家都被埋沒了。所以現在很多藏家買畫瞄準畫院專業(yè)畫家、美院教授,就是看中他們的圈子資源,有很多學生,相比體制外的畫家更能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