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65歲美術老師為文物辟邪“代言”

來源:現(xiàn)代快報 作者:金鳳 2013-10-08

《正氣·南京》 受訪者供圖

馬肇立

國慶期間,正逢金陵中學迎來建校125周年校慶季。為了向母校獻禮,“老三屆”校友、現(xiàn)年65歲的馬肇立創(chuàng)作了100多幅畫作。其中,三分之一是濃墨重彩的辟邪專題畫。從2005年開始,這個中學美術教師用了兩年多時間奔波于南京、丹陽、句容等地,尋訪辟邪。她還曾“上書”國家文物局呼吁重視這一重要的文化遺產。談及對于辟邪的感情,她說,“我害怕,它們會不會像恐龍一樣滅絕呢?我要作畫,我要代言。”

創(chuàng)作了100多幅辟邪畫作

馬肇立筆下的辟邪形象多變,神態(tài)各異。在近日結束的畫展中,她從歷時兩年半時間創(chuàng)作的100多幅辟邪畫作中,挑選出30多幅,單獨開辟一個展區(qū),并集結成主題為《正氣歌》的畫冊。

在眾多畫作中,她最得意的,是一幅名為《正氣·南京》的水彩畫。畫中的辟邪挺胸昂頭,有行進的動感。它張大口,吐著舌頭,又有仰天長嘯的雄壯。

在一幅名為《六朝足音》的畫作中,一大群辟邪邁著沉重的步伐,向天地交匯處走去,頭頂烏云翻滾。畫中的辟邪滿身創(chuàng)痕與污穢,有的缺足少腿,有的失去頭顱……馬肇立為這幅畫批注:“它們在寒風酸雨中默默經受洗禮,不知道前面是消失還是希望……”

寫生時發(fā)現(xiàn)辟邪魅力

1983年,時任南師附中美術老師的馬肇立跟同事一起去棲霞區(qū)十月村采風,在那里,她第一次知道了這種叫辟邪的石獸。“那時我一下子被它的滄桑美、殘缺美、雄渾美給震撼了,立馬讓同事幫忙合了張影。”馬肇立一連用三個美描述對辟邪的第一印象。

2005年,馬肇立驅車去江寧上坊上墳,途經陳武帝陳霸先萬安陵時,突然在一片開闊地上又看到兩只辟邪,雖然殘破,卻不失大美之氣。對辟邪充滿好奇的她,一周后在南京博物院“六朝石刻圖片展”上發(fā)現(xiàn),辟邪的造型神態(tài)各異,這些歷經千百年風霜的神獸就散落在自己生活的城市。

辟邪讓馬肇立眼前一亮。她抄下圖片上的記載,又去圖書館借了好多有關辟邪的書,再上網(wǎng)查找資料,3個月后,她和丈夫開始了“尋寶之旅”。

費盡周折尋找遺跡

從那時起,一到周末,馬肇立夫婦倆便繞著南京、句容和丹陽等地的六朝石刻“尋寶”,希望用畫筆還原這些歷史遺跡的真身。丈夫開車,她帶上畫板、速寫筆、相機和干糧隨行。每次在現(xiàn)場,她都要畫上個把小時速寫稿。

因為年代久遠,辟邪常湮沒在荒郊野外,要找到它們,也大費周折。一次,夫妻倆去江寧探訪南朝王侯墓。當?shù)厝瞬⒉磺宄@里有辟邪,一位熱心的婦女為他們引路,她詢問馬肇立夫婦,“我們這塊人講,這是秦檜墓,阿是的???”馬肇立頓時語塞。

馬肇立和丈夫踩著爛泥,在草叢中尋找,終于找到了兩只殘破的辟邪,但它們依然保持著昂揚的姿態(tài),沒有失去尊嚴。后來,馬肇立在畫中將兩尊辟邪沐浴在櫻花中,并賦詩一首“凄風苦雨南朝陵,多少辟邪荒野中,可憐今人混不識,傳言只作宋奸冢。”

曾“上書”文物局呼吁保護

多年來的尋訪、寫生,馬肇立對辟邪的繪畫熱情也由原來的藝術創(chuàng)作升華為“畫諫”。她發(fā)現(xiàn),甘家巷小學內的蕭秀墓石刻文物有八件之多,其中有兩尊辟邪。“一位退休的夏老師曾對我說,他小時候把碑文上的字拓下當字帖用,50年前字跡還是很清晰的,然而化工企業(yè)將之包圍,污染嚴重,如今字跡已蕩然無存。”雖然2005年,文物部門已經在這里搭建了保護棚,將它們罩于其中。但是,這仍讓馬肇立憂心忡忡,“我害怕,它們會不會像恐龍一樣滅絕呢?我要作畫,我要代言。”

從2005年到2007年,她將辟邪速寫稿加工、創(chuàng)作成100多幅大幅水彩畫。

2008年,大運河開始申遺,馬肇立提筆向國家文物局建議,“大運河經過丹陽,丹陽是齊梁的帝陵,有好多只辟邪相對集中地分布于此,它們被擋在雜亂無章的房屋后面,與菜地、垃圾堆為伴,若能將周圍環(huán)境改造一番,使大辟邪突現(xiàn)于運河之濱,更能彰顯運河的文化、歷史、藝術價值。”馬肇立說,隨后,她得到了國家文物局回函,稱已將提議轉至江蘇省文物局,對方說,會在適當時候考慮這個問題。

多年來為辟邪的奔走,2011年,馬肇立被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選為“中華文物保護使者”。

馬肇立說,自己對辟邪似乎已經形成一種責任,“我只是想讓你看到那難得一見的故知舊友,讓它在遺忘中牽動你的記憶。”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