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式現場
2013年9月25日上午10時,“走進大千世界——張大千紀念展”于山西太原美術館開幕,此次展出了張大千作品及相關文獻百十余件,以繪畫作品為主,配以白描稿、書札、生前用筆等實物及豐富的生活照、影像視頻和行跡年表,將張大千傳奇的藝術生涯呈現在我們的面前,構筑了一代宗師藝術的、生活的、精神的大千世界。據悉,展覽將展至10月20日。
活動從現場觀眾在觀展
呈現一個鮮活的張大千
藏家趙華山在向嘉賓介紹作品
“走進大千世界——張大千紀念展的緣起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年,只是當時沒有合適的時機,直到去年第一屆三亞藝術季才有了第一次展現的機會,作為ART·SANYA藝術季的重要組成部分,共展出了60多件張大千作品,此次展覽是三亞展覽的延續(xù)。”藏家趙華山在談到此次展覽的舉辦的背景時說道。
藏家趙華山在接受采訪
除了上述之外,此次展覽的舉辦也是為了紀念張大千先生辭世三十周年,山右美術館特意遴選館藏精品呈現出來,嘗試通過張大千先生的作品與他的藝術道路、生命歷程相呼應,與作品的創(chuàng)作現場、構思過程、展銷狀況及大師的患病、借貸、詩酒唱酬等日常生活相映襯,使已故的大師活起來,靈動起來,有別于書本中凝固化了的慣見大千。而在談到如何與張大千結緣時趙華山表示始于2007年,他清晰的回憶起自己首次介入收藏的時間,是在當年的12月22號。出差于上海的他在朵云軒秋拍上,入手了一套張大千的《白描手稿》。至于為什么鐘愛張大千是由于:“從大的方面來說,國內藝術界、評論界,包括藏家,研究齊白石、傅抱石的人居多。張大千(由于政治因素),國內以前對他是封鎖的。他的情況大概是,國內不認可他晚期在海外的作品,國外也不認可他的早期作品,這其中就有“機會”在里邊。我所指的“機會”不僅僅是商業(yè)機會,也包含了作為一名藏家,研究收藏作品需要投入的精力。”在談到眾多張大千作品中最喜歡的,他認為還是《南無觀世音菩薩》,他給出的理由是:“張大千在敦煌呆了將近三年的時間,那一時期的作品是其最精彩的,大部分收藏在四川,流落在外面的非常少,另外這件作品我認真研究了,首先材料是用的敦煌粗絹,當時抗戰(zhàn)條件很差,是織不出好絹來的,絹的粗細都不一樣,都是疙瘩;其次,顏料用的是礦石顏料,可以看得出來顆粒比較大,和他潑墨、潑彩這些作品的顏料完全不一樣,都是當時雇傭的藏族畫工幫著研磨的,用腳踩的肯定磨不了那么細。”
展出作品
張大千不僅僅是一位畫家
展出作品
在四川省社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李永翹看來,張大千極具傳奇性,才華橫溢。李永翹歷數張大千在各個領域的成就:“他首先是一個詩人,其次才是畫家,此外他還是書法家、篆刻家、裝裱家、收藏家、攝影家、美術理論家、探險家、美食家、園林藝術家、武術家、戲劇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等等,他還是中國石窟藝術現代科學保護研究的開創(chuàng)者。他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大成,是一個百科全書似的人物。”
展出作品
此次展覽的舉辦,在李永翹看來具有非常大的意義,能夠在太原舉辦這樣一個具有國際水準的展覽,既符合當前文化強國的政策,同時也為喜愛、研究張大千的觀眾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在他看來“張大千更為重要的一個貢獻,是他在全世界宣揚中國文化,他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人”李永翹認為,張大千不僅使海外華人重新獲得了對祖國和中華文化的認同,也使西方藝術界、學術界重新認識了中國文化的重要性、特殊性和輝煌性。“張大千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開拓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互相統(tǒng)一結合的優(yōu)秀典范,這是他成功的最關鍵原因。”
展出作品
石濤筆墨是鑒定張大千作品的重要元素
展出作品局部
對于張大千的收藏,西冷印社鑒定專家葉子從三方面給出了建議,首先是張大千的作品早中晚三個階段非常的清晰,各個階段可以很好的辨認;其次是張大千的雖然臨摹古人,但他的筆墨受石濤的影響非常大,所以他的作品不論怎么變,這一點是變不了的,這是鑒定張大千作品很重要的一點;第三就是張大千的作品是文人畫中沒有矯揉造作,很自然的、很貼切的,相較于其他近現代藝術家的作品綜合來看會更容易些。
【相關閱讀】
展出作品局部
展覽現場
展出作品局部
展出書法作品
展覽現場還原張大千創(chuàng)作室
【編輯:陳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