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莫毅:虛幻中的記憶”個展在三影堂+3畫廊開幕

來源:藝訊中國 作者:李邐 2013-09-09

莫毅,作品局部,陶瓷色塊、木、文字、紅色絨毛,2011-2013

在中國攝影圈內(nèi)不得不提的莫毅,卻從來不囿于攝影。在他看來,攝影只是其創(chuàng)作的手段和材料之一。曾因80年代的《一九八七-我虛幻的城市》、 《1米—我身后的風景》、《我是一只狗》 等作品,被當時視為離經(jīng)叛道后,莫毅卻更加開始了向新的形式和媒介拓展??梢哉f莫毅自1987年以來的每一次變化和嘗試都是由巨大的表達欲望所推動的,而其采用的方式則取決于他述說的不同對象,目的是為了傳達。與其他藝術家相比,莫毅的興趣并不在捉摸材料和技術手段本身,“很多時候,包括我的生活在內(nèi),都是順勢而為。所以我是很喜歡用現(xiàn)成物的。”

在三影堂+3畫廊開幕的“莫毅:虛幻中的記憶”個展,完全采用了裝置景觀的形式。展廳墻壁上的21件裝置作品全部依照文革時期一些人們所熟悉的歷史圖像為材料,將4.8x4.8cm的瓷磚經(jīng)過打磨、上色、涂釉后加工貼置于木性材料上,每件瓷磚表面都翻印了當年的經(jīng)典語錄、口號或紅頭文件等歷史性文字,而將所有小瓷磚的不同顏色組合起來,便是一副“色塊化”了的歷史圖像,有趣的是,你需要站遠才能看清圖像的內(nèi)容,(甚至用手機拍攝更能還原其本來的圖像。)而相反的當你走近時,圖像則變得虛幻斑斕,反而瓷磚上的文字卻異常清晰起來。有意思的是,濃密的紅色絨毛從這些瓷磚中“生長”出來,乍看柔軟而曖昧,但隨即你又會感到有些恐怖。展廳的地面上還等距離地布滿了小塊瓷磚方陣,瓷磚上是文革時期的各種歷史照片。觀眾在行走中可能會踩到或被絆倒,甚至經(jīng)過長久的踩踏,瓷磚本身可能會偏離原來的位置,但你也可能會俯身觀看這4厘米見方的小瓷磚上的圖像。所有這些正好都還原了我們生活中的對待歷史的態(tài)度。

薄熙來2011年唱紅歌的新聞刺激了莫毅。“我感覺很不理解,文革這樣一段糟糕的歷史,好像有再次蔓延的可能性。”這件事吸引莫毅進行了大量查閱史料的工作。他這樣解釋紅歌現(xiàn)象的源頭:“為什么百姓那么容易被動員起來唱紅歌?最根本的是他們覺得現(xiàn)在不平等,他們錯誤地以為那個時候公平和平等可以存在在一個個普通人的身上,他們懷念那個時候的普通人的權(quán)利,甚至包括誰都可以在省長身上揣上一腳的歷史。其實那是人民的暴政,人們變成了法西斯而不自知。人民因為不平等而去懷念暴戾而黑暗的年代,這種異怪真的很讓人無語。”

這個展覽的主要材料之所以選擇瓷磚是因為“文革是大眾的。文革其實已經(jīng)進入到我們的思維和血脈里。我選用老百姓最常用的瓷磚作為材料,因為那是百姓們熟悉的。”莫毅認為,與平面的紙質(zhì)的高雅和柔軟不同,瓷磚會給普通觀眾帶來材料上的親和力。

鑒于+3畫廊的空間限制,莫毅只是采用了 4.8x4.8cm的小塊瓷磚,而按他的意思,可以將那種最近幾年流行的大塊瓷磚直接貼在墻上,使之融入建筑本身。“這種體量的呈現(xiàn)會更波普化,這樣每幅作品就會有10米大。”

展覽現(xiàn)場正在看展的幾個意大利藏家認為“這是典型的波普作品。”然而莫毅其實在波普這條路上已經(jīng)走得更遠了一些,他超越了波普的簡單和表面化,他的作品營造了細膩和豐富的視覺語言,恰當?shù)貙⒄鎸嵉臍v史信息放入作品,并且能讓人感受到他的態(tài)度。他不僅給我們設置了看作品的兩個距離和兩個內(nèi)容,以及不同材料的質(zhì)感和軟硬對比,而且其作品本身就是由兩個既依存又相對的內(nèi)容構(gòu)成。“文革開始時,我已經(jīng)8歲了,而這些隱藏在漂亮‘外衣’下的文字才是我做這個作品的核心。文字其實比圖像更真實。”

至于為什么將這些歷史圖像處理成模糊的色塊化,莫毅解釋說“人們不是都喜歡虛幻和模糊嗎?那我就還給你們一個模糊的歷史圖像,但是當你被那些小黑點吸引了湊近去看這些瓷磚上面的字的時候,會恍然意識到:視覺的和圖像的記憶是靠不住的,要看清歷史,文字是實在的。”

其實這個作品更早的名字叫做“美麗的馬賽克,歷史像蒼蠅一樣貼附著你”。“蒼蠅”就是指遠看像黑點貼附在瓷磚上的文字。可能這正是真的歷史與假的歷史之間的關系。

莫毅:虛幻中的記憶展覽正在三影堂+3畫廊中展出,展覽將持續(xù)至10月31日。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