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防止泡沫 藝術識別度是有效的手段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馮善書 2013-09-02

筆者認識的很多藏家,都習慣從簽章以外的其它作品外觀因素去建立對一位藝術家及其作品的認知。好比武俠江湖里的人物,不知道來者何名,先要從對方的拳腳套路和武器特征上去找線索,由此來摸清對方的出處門派。

盡管每一件藝術品理論上都有其唯一性,這也是它們區(qū)別于一般工匠在流水線上拷貝出來的作品的重要特征。然而,同一位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作品,總難免帶有一些相同的基因。就像同一個母親生出來的孩子,五觀多少有些近視。我們把這種基因的多少,謂之為作品的藝術識別度,俗稱個人風格。

實際上,藝術識別度,作為藝術品的天然認證,不僅是藏家對一位藝術家及其作品形態(tài)進行有效識別的最基本的手段,同時也是市場考量和評估這些作品是否具有藝術價值的關鍵所在。對于專業(yè)藏家來說,哪怕他手里攢有再多的錢,也絕不會去買進一位他毫無了解的藝術家的作品,更勿論那些他無法去辨別的藝術家的作品。很多造假機構正因深諳此道,其如法炮制的許多名作贗品屢屢能在一些行家的眼皮底下蒙混過關。

收藏是一項既要講硬實力,又要拼軟實力的活動。硬實力指的是資本,軟實力指的是知識。所以,藝術識別度并不是一個紙上談兵的概念,而是經(jīng)常會在實踐中碰到的問題。我們把一批王羲之、毛澤東和顏真卿的字胡亂堆在一起,讓一個懂書法的人來對他們進行分別歸類。這顯然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何以見得?因為王羲之的書法“筆勢委婉,靈逸健秀”,毛澤東的書法“氣勢磅礴,豪放酣暢”,而顏真卿的書法則“豐腴雄渾,骨力遒勁”。這是專業(yè)藏家必須具備的品鑒能力,也是他們行走江湖的看家本領。

反之,對于一位成名的書法家來說,最郁悶的事情莫過于其墨寶被屏蔽了落款和簽章后,連行家也會抓瞎。這聽起來好像很荒謬,實際卻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會遇到的事。

前不久,筆者應邀到佛山一位實業(yè)家的府上作客。他頗為得意地曬出一幅剛到手的書法名作,并故意遮住簽名,讓在場的賓客估值。

這里插句話,該實業(yè)家盡管與筆者一樣年輕,但旗下有兩大集團公司,控股著十多家企業(yè),涉及采礦、房地產(chǎn)開發(fā)和酒店旅游等多個領域。傻子也能猜到,他曬出來的東西可不是街邊貨,而必定價值不菲。加之,國內(nèi)藝術市場普遍存在一個現(xiàn)象,很多藝術家不愿意委托經(jīng)紀公司來代售自己的作品,而是習慣直接通過私下交易的方式把自己的書畫流通出去。這種原始的交易方式雖然也有一定標準,但上下擺動的幅度往往非常大。遇到那種不懂行、看心情來交易的大老板,價格就更是沒譜。筆者身邊有位朋友,就曾經(jīng)為一張當代某著名書畫家的四字條幅,大筆一揮給了160萬。這與其說是交易,還不如說是送禮。

因此,筆者當場提出,估值太難,還是讓大家來鑒別一下,這是哪位大家的墨寶。話音剛來,全票通過。然而,接著出現(xiàn)了一個讓人想不到的尷尬場面——現(xiàn)場竟無一人能說出書家何人。實業(yè)家臉上掛滿了驚詫:“還說你們都是行家,連××會領導×××的字都看不出來!”

一句話噎死人!筆者唯有帶頭自我解嘲:“學無止境啊!我自罰三杯。”酒過三巡,筆者卻忍不住腹誹。賞臉為這位實業(yè)家寫下墨寶的×××,在嶺南確是個名人,不過,他的成就并非來自于藝術,而是官場。自從幾年前當上某某行業(yè)協(xié)會領導后,他那些在學術界看來稀松平常的作品,自然少不了媒體和一干粉絲的追捧。況且當代書畫藝術界,本來就嚴重缺乏學術爭鳴的氛圍,所以也就沒有人在公開場合上去戳穿他的藝術修為到底有多少。大老板進省城,往往又是站在藝術的外圍看吆喝,哪曾想過作品的藝術價值有多高,只要是名人就行了。

筆者所親身經(jīng)歷的這件事,實際就回答了“為什么有些作品缺乏應有的藝術識別度,卻能夠在市場上流通且獲得那么多人追捧”的問題:中國的藝術品市場盡管在規(guī)模上冠絕全球,然而業(yè)態(tài)卻還很不成熟。特別是在私人場合這類非專業(yè)市場上的交易,信息不對稱往往滋長許多不理性的消費。況且,不管從藝術家,行業(yè)機構和商業(yè)組織,還是從藏家和投資者的愿望和習慣來說,投機的成分都太多了。很多人都不希望在一套通行的市場法則下來交易,在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的影響下,由此便產(chǎn)生了大量泡沫。

那么,在書畫市場上,何謂泡沫呢?筆者認為,所有脫離作品內(nèi)在藝術價值或一般市場交易標準的出價,都應該被視為一種泡沫。誠然,給藝術品定價有其實際困難。但進入了市場的藝術品,就必須以一般的商品來對待。既然是商品,就應該遵循反映正常市場規(guī)律的定價標準,而不能因為市場本身存在的信息不對稱,而把外行買家“當水魚(欺騙買家的意思)”。把一幅大筆一揮剛寫出來的四字條幅以160萬元的價格賣給某老板,不管是藝術家的自主行為,還是中間人的有意哄抬,事實上都是一種不誠信的行為,對于藝術品市場的健康發(fā)展是不利的。

那么,作為一個普通的買家,我們應該如何來防止這樣的泡沫呢?筆者認為,關注作品本身的藝術識別度,并以此為依據(jù)來參考第三方的專業(yè)建議,是非常有效的手段。當然,有藝術識別度,并不代表著其藝術價值就一定非常高。因為市場上的確出現(xiàn)過一些偏離主流藝術價值觀和審美觀很遠但極具個人風格的作品。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在考量一件藝術品價值時,把“藝術識別度”當作其中一項必要標準,也是基礎。

試想,一位藝術名家沒有自己的個人風格,那是何等的荒唐!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