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管拍賣作假亂象
1、現(xiàn)實:拍假與假拍共舞
近年來,藝術品拍賣市場日益火爆,但與此同時藝術品拍賣造假事件卻層出不窮——
2005年拍出253萬元高價的吳冠中油畫《池塘》后被畫家親證為贗品;
2010年以7280萬元拍出的徐悲鴻一幅名為《人體蔣碧薇女士》的油畫,被中央美院油畫系首屆研修班的學員聯(lián)名指出,是他們研修班的習作之一;
廣州嘉德拍賣行曾以16萬元拍出的著名藝術家唐大禧畫作《人民的蘋果》被作者指出并非其所作……
在拍假的同時,有些不具備資質的文化公司也打著拍賣行的旗號魚目混珠,上演著假拍的把戲——
百元左右隨處可見的“寶劍”被鑒定為鑄造于戰(zhàn)國時期、價值40萬元的文物——2011年,安徽匯德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利用藏家“藏有所值”的心理,每月給文物鑒定專家5000元工資,“授意”他們估高文物價值,再以委托拍賣為名,引誘藏友簽訂委托合同,同時邀請競拍“演員”,造成流拍,用基礎服務費的名義騙取了116位來自全國各地收藏人的血汗錢,涉及拍賣品超過千件,涉及金額超過百萬元。
為何拍賣市場贗品、假品迭出?通常的理解是為了賺取高額傭金?!?012年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年報》顯示,2012年度,全國文物藝術品拍賣會成交額288.52億元,應收傭金37.51億元,拍賣傭金收取比例依然居拍賣行業(yè)之首。
但實際情況遠不止傭金那么簡單。一位從事藝術品拍賣逾20年的業(yè)內(nèi)人士認為,藝術品造假古已有之,不過近年來隨著藝術收藏市場的急劇升溫,在巨大利益的驅動之下,拍賣造假也變得名目繁多。不止是源頭仿造和鑒定造假,很多拍賣公司甚至“知假拍假”。“現(xiàn)在,不客氣地講有些拍賣行的拍品只能達到四六開,六成真的,四成假的。何況還有專門賣假貨的拍賣公司。”長期從事當代書畫交易的魯先生憤慨地說。
“在當下的拍賣市場上,既真且品質好的藝術品頗為難尋。大量的贗品魚目混珠,給拍賣公司的鑒定帶來不少困難。”朵云軒藝術品拍賣公司劉經(jīng)理坦言,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拍假原因是這些拍賣公司不具備藝術品鑒定的專業(yè)知識和豐富經(jīng)驗,但不排除有的拍賣公司因為征集不到真作,會用假作來“混”進其中;或者為了吸引眼球、制造轟動效應、牟取暴利而把明知是假的藝術品送上拍臺。
此外,藝術“禮品市場”的火爆和巨大的市場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拍假之風。“我們需要找東西去滿足這些需求,當真的找不到時,仿品也無所謂。”一位藝術品拍賣業(yè)內(nèi)人士對此有著自己的理解,“品相不好的真品還不如品相好的贗品,因為后者能夠交易。”大量贗品滲入拍賣行,并成功“洗白”,嚴重擾亂了藝術市場。
2、癥結:鑒定與誠信體系混亂
《誰在收藏中國》一書作者吳樹[微博]稱,在北京市場買“古董”,只要給3000塊錢,鑒定證書隨便開。他曾專門做了試驗:花幾百元買了件仿品,竟順利通過拍賣行鑒定,經(jīng)過幾個朋友哄抬,一只所謂“元青花梅瓶”拍出了988萬元“天價”。
藝術市場火爆帶來的巨大暴利,使得部分拍賣行不顧誠信,與“賣家”甚至“專家”“畫家家屬”等串通,進行虛假鑒定,出示偽證,作品拍得天價的背后卻是并不光彩的“利益鏈”,可謂藝術市場“繁榮”之下的悲哀。
市場上假貨橫行還帶動了仿古造假的繁榮。江西省景德市景德鎮(zhèn)樊家井村是著名的陶瓷仿古基地。僅有兩三米寬的街巷兩旁店鋪里擺滿了各種瓷器,琳瑯滿目。一些高級作坊的相關負責人一再聲明,他們是仿古而不是造假:“標有乾隆年制的瓷瓶賣出去后,如果被人冒以真品上了拍賣會拍出去,我們一概不負責任。”
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贗品橫行已經(jīng)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有業(yè)內(nèi)人士形象比喻,“在這個紅紅火火的市場里有95%的人和95%的錢都在圍著95%的贗品打轉”。
拍假和假拍之風屢禁不止的癥結何在?
現(xiàn)行《拍賣法》第61條第2款規(guī)定:“拍賣人、委托人在拍賣前聲明不能保證拍賣標的真?zhèn)位蛘咂焚|的,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有這樣‘不保真不擔責’條例的出現(xiàn),原因主要還在于文物藝術品的真?zhèn)坞y以認定,尤其是古玩,專家意見往往難以統(tǒng)一,真假缺少標準。但不可否認,一些行業(yè)內(nèi)的害群之馬在利用免責條例為自己的不法行為做掩護。”北京榮寶拍賣[微博]公司總經(jīng)理劉尚勇[微博]指出,正是這樣的免責條例成為了虛假鑒定的“免死金牌”。
對于拍賣造假的現(xiàn)象,中國拍賣行業(yè)協(xié)會副秘書長歐陽樹英表示,這牽扯到拍賣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參與者,有的藝術家為了刷新藝術品的拍賣價格,不惜進行假拍,“我們無法容忍這種行為,而且法律也是不允許的,這違背了拍賣行業(yè)公平、公開、誠信的原則。”
天問國際拍賣公司總經(jīng)理季濤[微博]告訴記者,原來是拍賣行主動進行假拍,以提高成交率為目的。“現(xiàn)在的問題是拍賣行縱容賣家的要求,比如拍賣行估價一幅作品低于100萬元,但賣家堅持100萬元底價,為了場面好看,賣家自己來舉牌。”他認為,造成鑒定市場混亂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鑒定需要具備專業(yè)知識,技術門檻較高;二是一些歷史原因造成藝術品信息斷檔,帶來鑒定困難;三是社會整體誠信度偏低,利益驅動造成“指鹿為馬”事件時有發(fā)生。
盡管拍賣造假的情況不斷出現(xiàn),但仍有很多人趨之若鶩。在藝術批評家朱其看來,這與大量游資找不到良好的投資渠道,以及拍賣行掌握著整個藝術產(chǎn)業(yè)鏈條的定價權有關。
3、藥方:引導收藏回歸理性
文物藝術品鑒定沒有絕對的真假,使得鑒定具有較強的主觀性。據(jù)了解,目前藝術品鑒定主要有三種方法,一種是目鑒,這需要憑借多年的經(jīng)驗;第二種是佐證,即根據(jù)歷史資料的記錄;第三種是機器鑒定。三種方法都有其局限性:目鑒的局限在于個人主觀性過強,可信度難以保證;佐證的局限在于如果沒有記錄就無從考證;而機器鑒定盡管可能測出該文物出自哪一個時期,但檢測不出其作者。
拍賣不可能完全保真,即便是蘇富比[微博]、佳士得[微博]等老牌拍賣行也從不承諾保真拍賣,并無可避免地會收進贗品。那么,拍假和假拍的雙重“魔咒”究竟如何破解?
“收藏主要是鑒賞研究,要從根本上解決過度投機問題,關鍵是要進一步完善法律和監(jiān)管。”知名收藏鑒賞家劉文杰認為,當前最重要的是把制假、售假、拍假泛濫的現(xiàn)象遏制住,引導大眾的收藏行為回歸理性,凈化市場,才能促進文物藝術品市場的真正繁榮。
“藝術品市場的良性發(fā)展,離不開嚴格的監(jiān)管體系,還要有嚴肅的學術體系進行評估,依靠普遍的文化水準來約束它,而不是任憑拍賣市場贗品充斥。”朱其表示。
季濤認為,我國現(xiàn)行《拍賣法》的規(guī)定是符合國際慣例的,關鍵要在一些細節(jié)上加以完善。拍賣行可以通過一些手段標示自己對藝術品的評價和立場,比如拍品有幾成真等,“有的國際拍賣行就通過一些特定符號來標記拍品真實度與可信度的高低,這本身也是對藏家負責的態(tài)度。”他同時表示,藝術品拍賣市場的長遠發(fā)展歸根結底要依靠市場的力量,發(fā)揮其基礎配置作用,“進行拍假和假拍的拍賣行是走不長的,口碑會越來越差,最后會被市場淘汰。”
歐陽樹英認為,在文物鑒定師方面應該加強資格評審制度的建設,提高個人的職業(yè)素質和加強監(jiān)督管理,規(guī)定文物鑒定師不僅在拍賣前對作品負責,也需要在拍賣后負責。
中央財經(jīng)大學拍賣研究中心主任劉雙舟認為,競拍者應該提升自己的鑒定水平,這樣才能更大程度地避免拍假傷害,保護自己的利益。
【編輯: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