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自古就有“君子比德于玉”的傳統(tǒng),所以“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禮記玉藻》),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君子又如何“比德于玉”呢?孔子說:“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慎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禮記聘義》)這段話從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一共11個方面對玉的道德內(nèi)涵做了分析,它代表了古人對于玉的認(rèn)識和看法,不僅強調(diào)了玉的外在美,而且其內(nèi)涵也是與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通并息息相關(guān)。
人有五指,與五德相合。人為天地間的精靈,修為有成可通靈于天,人思于腦而達于手。腦位于首,首手相通,首為本,手為末,首決定思考力,手完成執(zhí)行力。佩玉以修德,修德在修心,修心必修身,修心為內(nèi),修身為外,修心為本,修身為末,欲修心必先修身。關(guān)照自身的事情多靠手來完成,關(guān)照在國學(xué)中的意義在于養(yǎng)心、修心。思考用腦,以判斷是非,明是非決定思想,思想決定境界。手為心所用,得失取舍定于心,心可得滿足,欲望可獲收養(yǎng),手中之物受心所使而動,手動也即心動。物欲上的得與德相悖,用心愛物會滋長對物欲的貪求。
玉之為物,得天地之精,具五德之美,為天人合一之靈。擷日精月華之靈玉,可以為萬物,不僅以其為山石、草木、器皿,更應(yīng)承載道德、精神。地現(xiàn)美玉于人間,我輩琢玉人有幸得之,為天謂我輩曰得,玉之德也。我們?nèi)绻梢宰x懂這個密碼,則可稱王了,因為王字佩一點為玉,由此其玉佩可當(dāng)之無愧了。
人之初性本善,人以五德之手指,把玩具五德之玉,品玉之美,愛玉之德,敬玉之道,通過玉這一載體通達大道于天。蘊涵豐富文化精神內(nèi)涵的玉作會聚天地靈氣于其中,不飾雕琢的璞玉也不失其能量,但為追求世俗好惡,追逐市場風(fēng)向的世俗化產(chǎn)品,因制作者的初衷少德,玉之德也將隨之離散。
愛玉為物,敬玉為德。愛玉者貴玉之價,敬玉者修玉之德。愛玉者好好玉不好不好之玉,敬玉者以玉為師,修己達人,不嫌玉瑕。玉聚天地之靈氣,蘊自然之大智慧,人之智慧需要修行,人之覺需要頓悟,在思想精神的層面上,玉可謂引領(lǐng)修行之圣品。
蘊涵豐富文化精神內(nèi)涵的玉雕作品,是設(shè)計者心力的結(jié)晶,被賦予生命之源,具有生發(fā)的能量。五指雖位于身形之末,卻與心腦相通,以身之五指摩挲玉之五德,修己之心,儒家修德也矣。“古人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宮羽,趨以采齊,行以肆夏,周還中規(guī),折還中矩,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后玉鏘鳴也。故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則鳴佩玉,是以非辟之心,無自入也。”(《禮記玉藻》)意思是君子出入進退俯仰之間,玉佩都會發(fā)出聲音,因此“非辟之心,無自入也”。
(作者系中國玉雕藝術(shù)大師)
【相關(guān)鏈接】
【編輯: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