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濤的數字動畫《薩迦》,重新演繹了西藏薩迦派寺院,這些建筑曾被紅衛(wèi)兵所摧毀。該作品展現中國宗教自由限度的變化。
中國文化部的官方立場是,它支持威尼斯雙年展(Venice Biennale)的中國館。但矛盾的是,北京的網絡警察在中國境內封鎖了威尼斯雙年展網站。
每隔兩年,這場藝術盛事就會催生中國文化部與中國館獨立策展人之間的不穩(wěn)定合作。后者是通過公開競爭挑選的。而藝術家是出了名的難控制。
一位曾在中國館辦過展覽的策展人說,“政府既希望能在威尼斯展出中國藝術家的作品,以獲取聲望,又害怕有時出現在中國館外的示威活動。而且?guī)缀醪豢赡苷业揭粋€具備國際聲望,又從不批評政府的策展人。”由于害怕遭到報復,這位策展人要求匿名發(fā)表言論。
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6月1日開幕,將于11月24日閉幕。其中的中國展由北京中國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展覽學研究主任王春辰組織。王春辰在一次訪談中說,此次中國展主題“變位”,是一個宗教詞匯,指的是基督轉變成人的形象,現在“可以完美地描述中國正在經歷的文化變化。”
王春辰說,中國仍然有“集權的、控制的權力體系”痕跡。他在展覽目錄中寫道,同時,“中國藝術家因為中國之變而更加積極和主動。在這個意義上,‘變位’成為一種行動,他們力求藝術不再封閉、不再懸置。”
他在訪談中說,在作品目錄中提及政府封殺藝術家,是“一種微反抗。中國藝術家需要更多自主性,更多自由”。
為了展現中國眾多的沖突與轉變,王春辰為此次展覽挑選了七名藝術家的作品。童紅生的參展作品是六副小型靜物畫,內容是佛教儀式中使用的物體。而王慶松則以三份批評中國社會的攝影作品參展。在《威尼斯的海水》中,何云昌展示的是2013個裝著海水的瓶子,海水收集自威尼斯海岸,每個瓶子上都有數字和他的簽名。策展人王春辰說,胡曜麟的《物自體》表現了藝術家“修復毀于城市化浪潮中的古建筑”的努力。
繆曉春談到自己的藝術作品時說,“我在虛擬現實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平行世界,一個烏托邦。”他說他一直沉浸在基于網絡的世界和虛擬的藝術作品中,他有時覺得“被這些機器控制了”。
電影人張小濤把數字動畫作品《薩迦》帶到威尼斯,這部作品探索了宗教自由界限的變化。張小濤解釋說,在618年到907年間的唐代,“藝術與佛教融合,推動了眾多古代寺院中壁畫及雕塑的繁榮”。他說,但是在毛澤東時代,文化大革命粉碎了經典藝術和宗教,中國社會及藝術家失去了精神港灣。
現在,張小濤希望幫助恢復佛教信仰與藝術之間的聯(lián)系。西藏的薩迦寺曾遭到紅衛(wèi)兵的破壞。張小濤用兩年時間研究該寺的廢墟,并咨詢寺內喇嘛,用3D建模軟件重現了薩迦寺的北廟。在數字影像中,薩迦寺是一個超現實空間,發(fā)光的金色佛像成形,又消失。藏傳佛教曼荼羅旋轉著,變成時光隧道,將虛擬的朝圣者送到新的未來,以及新的生命歷程中。
這段以穿越時空的動畫來宣傳藏傳佛教的影像,與北京將藏傳佛教寺院描繪成藏獨異見人士的堡壘的做法形成了鮮明對比。這位藝術家說,“我的烏托邦就是要見到處在佛教復興時期的中國。”
舒勇的作品也在中國館展出,關注的是改變中國的另一支強大力量:網絡。為了描繪中國網絡上的時代思潮,舒勇用谷歌翻譯(Google Translate)把中國微博和網站上最常見的1500句話語翻譯成英文,并在宣紙上寫下了中英對照的字句。這些字句用機器翻譯成英文很奇特,例如“Towards the Dream Forward”(向著夢想前進)及“Marching Towards Science”(向科學進軍)。
他把這些字句放進半透明的磚塊里,用這些磚塊在中國館外搭成半毀壞狀的城墻。他將該作品稱為“古歌磚”,代表著互聯(lián)網上源源不斷地涌動的,正在重塑中國的思想及圖像的泉流。但是,“古歌磚”城墻也象征著中國審查者對谷歌發(fā)起的曠日持久的斗爭。其斗爭旨在控制人們是否能接觸到北京認為危險的電影、藝術和信息。
舒勇說,“谷歌代表著人們能自由地接觸到全球文化,而不僅僅是美國文化。中國政府主張自己有權在邊境上控制能接觸哪些信息。最終,谷歌別無辦法,只能退出中國。”
他補充道,但是,中國的“變位”并未結束。他預言道,“這座墻不可避免地會消失,就像柏林墻倒塌一樣。”
中國建造的這堵城墻,用于阻擋谷歌、YouTube、Facebook和Twitter,現在也屏蔽了威尼斯雙年展的網站。曾經參加2007年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數字設計師曹斐說,這堵墻“與對當代藝術及媒體的審查別無二致”。
艾未未可能是中國最知名的當代藝術家,今年卻不能在中國館參展,部分原因是他與G。C。D的對抗不斷升級。但是,艾未未的作品還是會在威尼斯展示——在德國館。
去年9月,艾未未給《衛(wèi)報》(The Guardian)撰寫評論,痛斥那些未能在作品中表達異議的中國藝術家。他抨擊稱,“中國藝術界其實并不存在。”他寫道,沒有政治立場的創(chuàng)造者不能被稱為真正的藝術家。
王春辰說,他認為艾未未對當代中國藝術的定性非常狹隘。但同時,他認為艾未未的作品在威尼斯德國館參展,積極地“象征了文化全球化”。他說,正如中國藝術家在被藝術全球化改變一樣,他們也在重塑中國文化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