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樂 銅鎏金金剛薩埵
款識:大明永樂年施
H: 25 cm。
RMB: 10,000,000-15,000,000
北京九歌2013春藝術品拍賣會將于2013年6月24—28日在北京萬達索菲特酒店舉錘。屆時將有十三大專場千余件拍品同時亮相。其中中國書畫部分囊括了澄懷觀道、名家逞妍、花開淡墨、董壽平書畫藝術,古音今韻四個專場,涵蓋了近現(xiàn)代、當代、古代各個時期的重要畫家的藝術精品。瓷器雜項部分也可謂是精彩紛呈,五大專場涉及鼻煙壺,珠寶翡翠,當代玉雕,壽山紫砂,瓷器雜項,各自爭芳斗艷,精品層出不窮。值得廣大藏家關注!
表面鎏金的佛造像,俗稱“銅鎏金佛像”,專供宮廷、寺廟使用。它的出現(xiàn)始於兩漢時期,盛行於隋唐,一直延續(xù)至明清,跨度2000多年。作為佛教的器物,制作精美、紋飾絢麗的鎏金銅佛不僅具有宗教意義,還是當時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集中反映,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同時歷朝歷代的鎏金銅佛像又有各自不同的造型、工藝特點和鮮明的時代特征,對於研究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也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明代永樂至宣德的32年間(1403-1435),鎏金佛像造型之精美,工藝之高超,紋飾之秀麗,均達到歷代的最高水平。而永樂年間的佛像較宣德年間更秀美,表情更含蓄,有高鼻薄唇,略蘊柔媚之態(tài)。此特征在各種度母像上體現(xiàn)得更為充分。宣德造像臉型較之略趨端莊、豐頤,嘴唇較之永樂造似乎略顯厚,鼻梁、鼻翼似略顯寬,相較之下,靈動之氣遜於永樂造像。永宣的佛像不似西藏本地造像那樣過多強調(diào)印度味道的高鼻深目的五官起伏,基本上呈漢族的臉相,又揉入了西藏和尼泊爾的韻味。其次是佛身,永宣的造像特別是菩薩像,腰部細瘦,腰部以上呈扇形,上半身偏瘦長,菩薩袒上身,小腹部緊收,臍窩深陷,富有彈性,整體動態(tài)呈S形,極富人體之美。四肢制作也極秀美,尤其是手腳的刻畫非常靈活纖細,寫實性很強。
金剛薩埵是佛教密宗極為推崇的圣尊,他的身份具有雙重特征。金剛薩埵有時作為菩薩出現(xiàn),而在密教教義中,他又常常作為諸佛的統(tǒng)攝,具有法身的含義。此尊金剛薩埵腰肢微扭,金剛跏趺坐於仰覆蓮臺上。面相豐滿端正,寬額,五官舒展勻稱,眼瞼略俯視,表情靜穆柔和,略含笑意。頭戴寶冠,束發(fā)高髻。冠帶於耳後系扇形花結。垂下的發(fā)束搭於兩肩,上有翻卷如小波浪的發(fā)卷。項圈下綴U字形連珠式瓔珞,雙肩寬厚,腰部收束,軀體柔軟飽滿。下身著長裙,腰間束帶,腰帶下仍以U字形連珠式瓔珞裝飾,手足處飾有釧躅。金剛薩埵結跏趺端坐於蓮座上,右手當胸執(zhí)金剛杵一端,左手持鈴置於腰部,體態(tài)優(yōu)美大方。蓮座為束腰式,上下邊緣各飾一周連珠紋,蓮花瓣寬大飽滿,周匝環(huán)繞,對稱分布。蓮座前方刻有“大明永樂年施”款識,為明代永樂年間宮廷制作的佛像。而面相獨特、持物完好無損、全身鍍金亮麗則是此像最突出的優(yōu)點。作品整體造型完美,風格成熟,裝飾繁縟,工藝精細,充分展現(xiàn)了明代宮廷藝術的精致與典雅。
預展時間
2013年6月24日—26日
拍賣時間
2013年6月27日—28日
展拍地點
北京萬達索菲特大酒店(北京朝陽區(qū)建國路93號)